摘要:作为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坦克歼击车”不仅被用于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也在普通步兵部队中以机动反坦克营的形式装备使用。与坦克相比,自行火炮的生产相对简单且廉价,因此数量非常多——尤其是在战争后期,甚至在国防军的装甲师中,自行火炮的数量都开始超过坦克。
德国的自行火炮分为两类:歼击型(反坦克用)和突击型(步兵火力支援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坦克歼击车”不仅被用于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也在普通步兵部队中以机动反坦克营的形式装备使用。与坦克相比,自行火炮的生产相对简单且廉价,因此数量非常多——尤其是在战争后期,甚至在国防军的装甲师中,自行火炮的数量都开始超过坦克。
在装甲兵部队(Panzerwaffe)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正是轻型反坦克自行火炮。
几乎所有早期的德国“坦克歼击车”实际上都是一种**“绝望中的武器”——由于德国人意外地遭遇了质量上明显优于德军的苏联装甲力量,这些车辆被仓促研制**出来。
最初的“歼击车”都是以那些在与强大的苏军T-34和KV坦克作战中已显得无用的轻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改装而成。为了尽快推出这种新类别——自行式“坦克歼击车”——在设计上采取了最大程度的简化。改动仅限于拆除原有炮塔,换装一个轻型半敞开式炮盾,并在其中安装原本属于野战炮的火炮,只是去掉了原来的轮架与车轮。
结果,德国人得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自行火炮,而是“装在履带底盘上的野战炮”这种混合体。
结构与生产:
“一号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是德国国防军首款量产的反坦克自行火炮,装备一门 47毫米捷克反坦克炮,安装在轻型坦克 Pz.Kpfw.I Ausf.B 的底盘上。
批量生产时间:1940—1941年;
总产量:202辆。
技术数据(ТТХ):
重量:6.4 吨装甲厚度:车体正面和侧面各 14.5 毫米武装:1 门 47 毫米 PaK 38(t) 反坦克炮发动机:Maybach NL 38TRKM,功率 100 马力最大速度:42 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公路行驶 140 公里乘员:3 人战斗性能:
一号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自行火炮,更像是一门安装在拆除炮塔的坦克底盘上的野战炮。
这种自行火炮尚称不上“绝望之作”,而是在法国战役前的一次试验性项目——德国人当时已经知道法国军队拥有部分装甲厚度高于德军坦克的车型。
这门 47 毫米捷克炮 在同口径武器中威力颇强(其穿甲弹初速为 775 米/秒,在 1000 米距离上可穿透 55 毫米装甲),在直接射击距离内能有效摧毁轻型坦克,而轻型坦克在 1940–1941 年仍是各国装甲部队的主力。它同样能够应付部分装甲较厚的法国中型坦克。
然而,对苏联的重型坦克 KV 以及装甲倾斜的中型坦克 T-34,这门炮的威力已不足以穿透装甲。
尽管在东线战场上,“一号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对苏联的轻型坦克构成了严重威胁,但面对更重型的装甲车辆时,它却完全无能为力。随着红军(РККА)中装备具备防弹装甲的坦克数量不断增加,这种自行火炮便迅速退出了战场舞台。
作战使用:
“一号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首次投入实战是在法国战役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功,在之后的所有战役中也均有良好表现。在编制上,Panzerjäger I 被编入反坦克连(每连 10 辆),组成独立的三连制反坦克营(共 30 辆自行火炮 + 1 辆营长指挥车)。
在 1941–1942 年期间,有一个“一号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营 在北非作战,另外 五个营 部署在苏联战场。然而到 1942 年底,这些自行火炮已全部损失殆尽。
轻型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II(Marder II)Sd.Kfz.132 与 “黄鼠狼”III(Marder III)Sd.Kfz.139,装备缴获的苏制 7.62厘米反坦克炮 Pak.36(r)1942年生产的“黄鼠狼”系列,是以轻型坦克 Pz.II 和 Pz.38(t) 为底盘制造的德军标准化轻型反坦克自行火炮,装备缴获的苏联 76.2毫米F-22野战炮。
这两种型号在1942年春至夏期间同时生产;总共制造 545辆,其中包括 201辆“Marder II” 和 344辆“Marder III”。
黄鼠狼“Marder” II(“Marder” III)技术性能(ТТХ):
重量:10.8(11.5)吨。
装甲:车体前部、侧面和战斗室均为14.5毫米(前装甲50毫米,侧装甲30毫米,战斗室10毫米)。
武器:1门7.62厘米Pak.36(r)反坦克炮;弹药30发(外加1挺7.92毫米机枪,备弹1200发)。
发动机:Maybach NL 62TKRM型,功率140马力(Praga EPA型,功率125马力)。
最高速度:55(42)公里/小时。
行驶里程(公路):220(240)公里。
乘员:4人。
作战性能:
“黄鼠狼”(Marder)系列坦克歼击车(又名“黄鼬”/“小型掠食者”)是在1941年德军遭遇苏军T‑34与KV坦克后被紧急研制出来的。当时德军的野战反坦克炮以及早先的Panzerjäger I 已不足以对付这些苏式装甲目标,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强的机动反坦克武器。为此,德军在同时研制两种“黄鼠狼”版本时,采用了在当时对德军而言威力空前的缴获苏制76.2毫米火炮F‑22(在德国被标注为“7.62‑cm Pak.36(r)”)来装备它们。
一辆武装SS的 Marder II 及其乘员,摄于德军入侵高加索期间的俄南部某地。图中车辆为 Sd.Kfz. 132 型,也被称为 “LaS76”,基于早期的 Pz.II Ausf. D/E 底盘,安装了一门缴获的苏联 76 毫米炮。
德方对缴获炮进行了小幅改进,使其初速提高到约 740 m/s,从而在 1000 m 的距离上将穿甲弹的穿甲力从 82 mm 提升到 107 mm(而下射穿甲弹/脱壳穿甲弹在1000 m可穿透约 130 mm 装甲)。因此,这种在1941年大量缴获的苏式火炮,经改装后能够较为有效地对付苏联的中型T‑34和重型KV坦克。
为了快速大量制造这些坦克歼击车,德军动用了两家底盘生产厂(德国产与捷克产),分别以轻型坦克 Pz.II 与 Pz.38(t) 的底盘改装制成:
以 Pz.II 底盘改装的称为 Marder II;以 Pz.38(t) 底盘改装的称为 Marder III。(“Marder I”这一名称保留给训练/教练用的版本。)自行火炮的仓促研发迫使两家公司保留坦克底盘和车体结构不作修改。
仅在“黄鼠狼”(Marder II)上在车体周围加装了低矮装甲板,形成类似低边战斗室的结构,只能保护炮手的腿部至膝盖位置。
两种型号的火炮均安装在原炮塔被拆除的位置,位于 U 型挡板 后方,并在两侧加装装甲板。挡板并不能完全保护炮手,后方和顶部均是敞开的;但这样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速度,同时也便于炮手操作,虽然在战斗中造成了相当高的人员伤亡。
尽管这些简陋的车辆几乎无法保护炮手,它们仍因高作战效率而受到广泛欢迎。
两种装备缴获火炮的“黄鼠狼”版本自 1942年夏开始进入部队服役,
在 1942—1943年间,这些“黄鼠狼”(Marder)成为德军装甲师和机械化师反坦克炮营的主要装备。
每个装甲师反坦克炮营由 三门炮连组成(每连13辆“黄鼠狼”(Marder)),整个营共 39辆黄鼠狼。每个机械化师的反坦克炮营配备 两连“黄鼠狼”(Marder),第三连装备牵引式反坦克炮。两种“黄鼠狼”版本主要在东线作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北高加索战斗中损失惨重。但其中一个“黄鼠狼”(Marder)营被派往非洲,在隆美尔将军麾下参与了阿拉曼战役。
这款自行火炮是前一型号 Marder II Sd.Kfz.132 的改进型,采用轻型坦克 Pz.II 的其他改型底盘,装备德国自制 75毫米反坦克炮 Pak.40/2。
批量生产时间:1942年6月 – 1943年6月
总产量:651辆
重量:10.8 吨装甲:车体正面、侧面及战斗室均为 14.5 毫米武器装备:1 门 75 毫米 Pak.40/2 反坦克炮,弹药 37 发发动机:Maybach NL 62TKRM,功率 140 马力最高速度:40 公里/小时行驶里程(公路):190 公里乘员:4 人到 1942 年夏,德军缴获的苏制 F‑22 火炮库存告罄,德国坦克设计师将目光转向新型武器——75毫米 Pak.40 反坦克炮。Pak.40 自 1938 年起便在德国进行研发,最初是为了“未来作战需求”,当时德军缺乏足够强大的目标。
然而 1941 年夏,德军在东线遭遇大量苏军 T‑34 与 KV 坦克,它们的防弹装甲无法被德军现有反坦克炮穿透,迫使德国加快 Pak.40 的研发,并自 1942 年2月起投入部队。
随着东线 T‑34 和 KV 坦克数量增加,自行反坦克炮的生产成为德国优先任务,于是紧急将 Pak.40 改装为可装在自行火炮上的 Pak.40/2 版本。
该炮可每分钟射击 14 发弹药包括:破片弹、穿甲-曳光弹和下射穿甲弹(1000 米可穿透 116–133 毫米装甲)、空心装药弹(600 米可保证穿透 90 毫米装甲)柏林厂商“阿尔凯特”(Alkett)于 1942 年 6 月率先在 Pz.II A/B/C/F 版本底盘上开始批量生产。
新型自行火炮配备高装甲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车组人员前方和两侧,但后方与顶部仍无装甲防护。
作战使用所有装备 Pak.40 的 “黄鼠狼-2” 均被派往东线作战,在 1942–1943 年间主要对抗苏军坦克。
然而随着 1944 年第二战场的开辟,以及西欧出现配备防弹装甲的英、美坦克,德国被迫将部分“黄鼠狼”调往法国和意大利参战。
“黄鼠狼”III Ausf.H 装备了德国 75 毫米反坦克炮 Pak.40/2,是先前装备缴获火炮的 Marder III 的略加改进版本。
批量生产时间:1942 年 11 月—1943 年 4 月;总产量:451 辆(另有资料记载为 613 辆)。
重量:11.5 吨装甲:正面 50 毫米,侧面 30 毫米,战斗室 10 毫米武器:1 × 75 毫米 Pak.40/2(弹药 30 发);1 × 7.92 毫米机枪(弹药 1,200 发)发动机:Praga AC,功率 140 马力最高速度:42 公里/小时公路续航:240 公里乘员:4 人作战性能:
捷克厂商 VMM 在研制新型 “黄鼠狼”III 时,采用了拆除炮塔的 Pz.38(t) Ausf.H 坦克底盘,配备功率更高的 140 马力发动机,并对车体结构进行了部分改进:在自行火炮中部设置了装甲战斗室,内置 Pak.40/2 火炮。
火炮前部的可动装甲挡板由战斗室两侧高装甲覆盖,延伸至发动机舱炮尾部分由上方装甲覆盖炮手和装填手座位前方配有装甲保护除此之外,自行火炮的布局基本未发生变化。
作战使用:
首批 Marder III Ausf.H 于 1942 年末 配属到东线作战的机械化师——“SS小胡子师”。除东线外,138 系列“黄鼠狼”还曾在西线作战,包括突尼斯和意大利战场。
轻型反坦克自行火炮 “黄鼠狼”III Ausf.M
“Marder” III Ausf.M 在仍使用 75 毫米 Pak.40/2 火炮 的情况下,对整体布局进行了彻底改进,使 Ausf.M 成为“黄鼠狼”系列中最成功的一款自行火炮。
**批量生产时间:**1943 年 4 月 – 1944 年 6 月
**总产量:**975 辆(另有资料记载为 942 辆)
根据不同资料统计,装备德国 Pak.40/2 火炮的所有“Marder”总数(从 Marder II Ausf.A-F 到 Marder III Ausf.M)约为 2,044 至 2,239 辆。
一辆Marder III M型,自行反坦克炮,1944年12月在意大利前线。
战斗性能“Marder” III Ausf.H 的实战使用很快暴露出其不足:
乘员防护仍然不够发动机维修困难,因为炮手座位位于发动机上方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整车进行重新设计,于是 Marder III Ausf.M 应运而生,其结构与前几代版本相比有了显著改变。
为便于发动机维修,对车体舱室进行了重新布局:
指挥舱仍位于前部作战舱与 发动机舱 对调:发动机移至车体中央,作战舱占据后部全长乘员减少至 3 人:驾驶员和两名炮手在驾驶员小塔后方,发动机舱顶部设置了宽大舱口,使得对发动机的维护更加方便。后置的作战舱用箱形装甲战斗室覆盖,炮手在前方和侧面均受到全方位装甲保护,后方部分覆盖。由于火炮后移,其炮管不再超出车体尺寸,这使得车辆在林地和城市街道中机动更加灵活。
作战使用:
从 1943 年夏至 1944 年秋,装备 Marder III Ausf.M 的自行火炮成为德军坦克师和机械化师 反坦克营 的主力。
这些车辆取代了前几批被敌军击毁的早期“Marder”。
根据 1943 年的新编制,一个反坦克营由三门阵列组成,每阵列配备 14 辆 Marder,另有 3 辆配属营部排(全营共 45 辆 Marder)。
反坦克自行火炮在战斗中被广泛使用:在进攻中,“黄鼠狼”直接瞄准敌人,为本方坦克的攻击提供火力支援;在防御中,它们则从伪装好的阵地上突然开火,对来袭敌军进行近距离打击。
1943 年,“黄鼠狼”的战斗效率相当高;然而到 1944 年初,它们作战越来越困难。原因在于轻型自行火炮存在无法解决的缺陷:装甲过薄、乘员防护不足,以及较高的车体使“黄鼠狼”在地形中十分显眼。
在全面撤退和苏联装甲部队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德军需要一种更低矮、易于隐藏、乘员四周均有装甲保护的反坦克自行火炮。
这种车辆就是 轻型反坦克自行火炮“猎豹”(Hetzer),于 1944 年开始装备部队。
Jagdpanzer 38:轻型反坦克自行火炮 “猎豹(Hetzer)”生产情况:
Jagdpanzer 38 “猎豹”(Hetzer)自行火炮于 1943 年 11–12 月 基于捷克轻型坦克 Pz.38(t) 底盘研制而成。
生产时间:1944–1945 年
总产量:2,584 辆
技术参数(ТТХ):
重量:15.75 吨装甲:车体及战斗室正面 60 毫米,侧面 20 毫米武器装备:1 × 75 毫米 Rak.39 L/48 火炮,1 × 7.92 毫米 MG-42 机枪弹药量:41 发炮弹,1,200 发机枪子弹发动机:Praga AC2,功率 160 马力最高速度:42 公里/小时公路续航:217 公里乘员:4 人1944年匈牙利战场,第8“SS”(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装备的"猎豹"38(t)坦克歼击车
作战性能:
“猎豹”是一款低矮、全装甲、无炮塔的自行火炮,配备封闭式战斗室。
低矮的车体使其可以轻松隐蔽于伪装阵地,发起突然打击底盘经过全面改造、加固和加宽,仅保留 Pz.38(t) 的传动系统和行走组件改造后的车体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高度,同时保持战斗舱容积乘员集中在战斗舱内作战,而非像“黄鼠狼”那样分散,提升了协作和作战效率Rak.39/2 火炮穿甲力强,可在 1000 米距离应对大多数敌方坦克“猎豹”(Hetzer)自行火炮的缺点在于观察装置数量很少,因此乘员只有在打开舱盖时才能有效监控周围情况;舱盖关闭时,车辆对右侧几乎处于“盲区”。另一个缺点是,由于重型火炮固定在前装甲板上,轻型自行火炮的前部负重过大,导致车辆出现明显的前倾(艏部下沉),这影响了其越野通过能力,并可能造成行走部件损坏。
作战使用:
量产型Jagdpanzer 38“猎豹”自1944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并于同年7月首次投入战斗。首批“猎豹”被配属到总指挥部预备役的反坦克营(每营45辆)。自8月起,“猎豹”开始进入步兵师和猎兵师以及SS部队的反坦克排。
自1945年初起,“猎豹”也被用于组建独立反坦克中队和由登陆的水兵及民间民兵(人民突击队)组成的临时“绝望部队”。在一些重型坦克营中,这些自行火炮也经常用来弥补“虎式”坦克数量不足的问题。所有“猎豹”均装备到德军部队;在盟军中,只有匈牙利在1944年12月获得了75辆——因为布达佩斯战役分散了红军在进攻柏林方向的兵力。除匈牙利战役外,“猎豹”还广泛用于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战斗,以及西线德军的阿登攻势。
截至1945年4月10日,德军及党卫军部队中共有827辆作战状态的“猎豹”,其中726辆在东线,101辆在西线……
(未完)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来源:胡侃kao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