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材中国人不吃,外国人却垮垮吃?网友:老祖宗严选永远的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1:20 1

摘要:”——昨晚刷到一条短视频,法国小哥在巴黎街头大口扒生马肉,弹幕里满屏呕吐表情。

“这玩意儿也能吃?

”——昨晚刷到一条短视频,法国小哥在巴黎街头大口扒生马肉,弹幕里满屏呕吐表情。

我顺手把链接甩进家族群,三秒不到,我妈回了个语音:快删掉,晦气。

可后台数据不会骗人。

日本农林省刚公布的数字,2023年外国游客点马肉刺身的盘数比去年多了15%,而我国海关报表上,马肉进口量一栏几乎是零。

同一时间,法国餐饮协会说,鞑靼牛肉在本土餐厅点单率飙到32%,中国外卖平台同类菜品只占0.3%,还都藏在高端日料店的隐藏菜单里。

我把这两张图截给同事看,她撇嘴:基因不一样,咽不下去。

听起来像借口,但还真不是。

去年复旦大学做的味觉基因普查,东亚人里对苦味超敏感的TAS2R38变异比例比欧美人高27%。

简单说,我们舌头更挑剔,生肉里那股血腥铁锈味,别人觉得鲜,我们直接触发警报。

可再敏感的舌头也挡不住好奇。

抖音上“挑战外国黑暗料理”话题播放量破了20亿,00后up主对着一盘生牛肉呲牙咧嘴,评论区齐刷“勇士”。

播放量高,转化率却不到2%,大多数人看完就关手机,真掏钱下单的没几个。

我上周亲自试了一次。

北京三里屯那家新开的法式小馆,主厨是里昂来的大叔,见我犹豫,直接送了一小碟鞑靼牛肉,免费。

我盯着那团暗红,脑子里闪过疯牛病、寄生虫、我妈的语音,还是舀了一勺。

入口第一秒,柠檬碎和洋葱抢了先,第二秒,血味才爬上来,像舔了一口铁栏杆。

我坚持嚼了三下,认输,吐在餐巾里。

大叔耸肩:没关系,60%是文化,40%才是基因。

回来路上我想,所谓饮食禁忌,其实是一条安全绳。

欧盟去年把生食标准收紧到零下二十度冷冻四十八小时,国内直接禁止餐饮环节做生拌牛肉,看似保守,却省掉一堆半夜跑急诊的麻烦。

有人把不敢吃归结为“没胆量”,我倒觉得更像“算账”。

一盘生马肉背后,是检疫证明、冷链成本、医生号、请假条,加起来比机票贵,谁真愿意拿肚子交学费?

短视频里那些一口闷的勇敢,多数只是镜头前的表演。

关掉美颜,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去楼下烧烤摊点十串熟牛筋,撒重孜然。

法国人能嚼蜗牛却嫌弃皮蛋,瑞典人当鲱鱼罐头是乡愁,我们啃鸭脖嗦螺蛳粉,彼此翻白眼。

说到底,都是把童年吃到胃里的那口安全感,当成衡量世界的尺子。

所以,下次再刷到“生肉挑战”,别急着骂“矫情”,也别自责“老土”。

吃不下的那一勺,不是怂,是身体替你做了选择。

能让筷子停下的,从来不是胆量,而是记忆。

来源:完美菠萝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