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夜过去整整一个月,海来阿木那句“我的歌”还在热搜里反复蹦跶,像没关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让人睡不踏实。
中秋夜过去整整一个月,海来阿木那句“我的歌”还在热搜里反复蹦跶,像没关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让人睡不踏实。
于和伟那边倒好,直接甩出一本白皮书,把2023年3月的版权登记证书、手稿、备案号一字排开,像把旧账本摊在太阳底下:纸页泛黄,字迹却清楚——“改编/翻唱须提前15个工作日书面报备”。
红章盖得端端正正,没有一句多余的情绪,却比任何声明都更像一记闷棍,打得晚会节目组和两位演唱者半天没吱声。
央视文艺频道先低头,7号发了一份“审核说明”,措辞客气,把锅揽到自己身上,说往后设“双人复核+AI预审”,字幕必须标原唱。
话里话外,意思是“我们认栽,流程改了就别再追着骂”。
可网友不买账,跑去翻海来阿木9月28日才补签的那份授权——离晚会只剩两天,于和伟要求的“15日”硬是被压缩成“48小时”。
电子签章系统有没有延迟不好说,反正时间差明晃晃摆在那儿,像衬衫领口没藏住的口红印,越抹越显眼。
音乐平台闻风而动。
腾讯音乐9号上线“演唱权溯源”,点一下,歌曲详情页蹦出两行小字:原唱于和伟,晚会翻唱海来阿木/闫妮。
功能不花哨,却把“谁写的、谁唱的”钉在屏幕上,省得下次再有人嘴瓢。
隔壁CAS更狠,直接发起“清朗行动”,三天扒出427首没备案的翻唱,一键下架,连给解释的机会都省了。
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版权纠纷同比涨37%,近一半祸从口出——有人把翻唱当原创,有人把“口头授权”当免死金牌。
平台再装看不见,就说不过去了。
闫妮那边最干脆,10号甩出一张晚会台本截图,台词栏里压根没提“原创”俩字,意思是“我只是按本念,锅不背”。
团队轻飘飘一句“仅履行演出合同”,把火隔在身外,顺手还圈了一波“姐姐好惨”的同情分。
相比之下,海来阿木直播间里掏文件的动作就显得笨拙:镜头怼着A4纸,日期清清楚楚,弹幕却齐刷刷刷“早干嘛去了”。
观众不是法官,可观众记仇。
于和伟至今没放狠话,没提索赔,没喊委屈。
白皮书最后一页只有一句“尊重规则,是对创作者最基本的体面”。
不软不硬,却把选择题抛给整个行业:下次还想省事,先想想能不能承受第二波“社死”。
听说各家卫视的跨年晚会已经在连夜改流程,导演群里流传一张“版权风险红绿灯”表,谁备案、谁没备,颜色标得比股票涨跌还刺眼。
抚顺那位给于和伟讲往事的友人,估计没料到一段街头回忆能撬动这么大的齿轮。
歌里原本只写“我把所有名字都咽进肚里,只字不提”,现在倒好,全网一起帮他提了,连国际唱片工业协会的PPT都拿它当案例。
版权页上那几行冷冰小字,忽然有了温度——原来“保护”不是律师函里吓人的术语,是让写歌的人敢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下次再听《只字不提》,前奏一响,屏幕跳出“原唱:于和伟”,可能有人嫌多,觉得碍眼。
可真要哪天这行字没了,被悄悄换成别人的“原创”,第一个跳脚的还是同一拨人。
规则这东西,平时像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缺一口才知道憋得慌。
晚会灯光再亮,也照不到后台那堆补签的A4纸;可只要有人坚持把日期、公章、备案号摆到台面上,灯光就多少会晃到那些想蒙混过关的脸。
中秋夜的风已经吹过去,歌还在。
至于下一次“我的歌”三个字还会不会脱口而出,得看那张“红绿灯”表能亮多久。
创作者能做的,是把手稿锁进抽屉前先拍照留底;平台能做的,是把那行小字钉死在播放页;观众能做的,大概就是在弹幕里打一句“原唱是于和伟”,让记忆别被时间偷走。
其他的,交给15个工作日,交给双人复核,交给AI,也交给越来越不好糊弄的耳朵。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