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与农耕智慧:建国76周年的齐鲁大地抗灾记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0:03 1

摘要:2025年10月的山东,秋雨已经持续了十余天,从10月1日开始仅放晴过一天。这场雨创造了纪录——说是建国70年来的第一次,甚至超过了上一次。济南的趵突泉水位突破了30米大关,创下本年度新高,黑虎泉更是出现了"清泉石上流"的奇特景观。然而,在这诗意景象的背后,却

2025年10月的山东,秋雨已经持续了十余天,从10月1日开始仅放晴过一天。这场雨创造了纪录——说是建国70年来的第一次,甚至超过了上一次。济南的趵突泉水位突破了30米大关,创下本年度新高,黑虎泉更是出现了"清泉石上流"的奇特景观。然而,在这诗意景象的背后,却是严峻的农业现实:成熟的玉米无法及时收获,小麦播种时令紧迫,无数农民望天兴叹。

华北平原的十月本该是金秋送爽的季节,2025年的山东却笼罩在连绵不绝的秋雨之中。自10月1日开始,雨水仅在中间短暂停歇一日,便又继续淅淅沥沥地落下。这场持续十余日的降雨创造了建国70年来的新纪录,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秋雨灾害。

在济南市区,趵突泉水位突破了30米大关,黑虎泉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奇特景观。然而这些诗意景象的背后,是严峻的农业现实。农田里,成熟的玉米无法及时收获,冬小麦播种时令迫在眉睫。黏稠的泥土如同胶水般缠绕着农机轮胎,刚从田里收上来的湿玉米像浸透水的海绵,24小时内就会发热、发霉。

气象部门的预报显示,这场降雨将持续到10月15日。雨停后,土地完全晾干还需要五到六天时间。这意味着冬小麦的播种将远远错过最佳时令。民谚"白露早寒露迟"道出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的黄金期,而今年寒露已过,播种窗口正在快速关闭。

一、本人母亲的1965年秋雨记忆

母亲是平阴县安城镇西张营村,望着秋雨回忆起1965年的秋天。那年,连续二十天的降雨让地瓜、玉米全都泡在水里,空气中弥漫着"水呱味"。村民们踩着泥泞抢收地瓜,擦成片晾晒,碾成粉做成地瓜煎饼。黄河西岸的东阿县、茌平县一带灾情更为严重,饿得腿发软的农民不得不渡河到东岸讨饭。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天气记忆,揭示了黄河流域秋季连阴雨并非孤例,而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从气象资料来看,山东地区的秋季连阴雨大约每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较为严重的灾情。1965年、1974年、1985年、1997年、2003年、2010年以及2025年,这些年份都在老一辈农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二、历史资料中的齐鲁大地的雨患记忆

1. 明清时期的秋雨记录

在山东地方志中,秋雨成灾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数个世纪之前。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济南府志》记载:"秋八月,淫雨连旬,禾黍尽腐,民多流徙"。这场持续降雨导致粮食霉变,引发难民潮。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山东通志》记载:"秋雨四十日,田禾尽没,饿殍载道"。

这些记载显示,在缺乏现代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的年代,连绵秋雨往往导致毁灭性后果。农民们只能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与自然灾害抗争,收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天时。

2. 五六十年代的水利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几乎毫无抵抗能力。特别是滕县地区,每至雨季便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旱时则河道断源,泉水枯干。频繁的旱涝灾害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195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下发《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要求"在十二年内,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全国逐渐掀起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高潮。

1959年,滕县县委抽调100余名干部组建水利规划委员会,对岩马、马河、庄里、户主、彭庄、石咀、辛庄等地进行勘察后,决定治理城河、郭河、北沙河3条河道,修建水库及引河灌溉工程。当时的规划设计文件明确指出:"本区雨量集中在汛期七月至九月,其总降雨量约占年雨量55%,其他月份雨量很少,约占全年雨量45%,雨量异常集中,汛期易造成洪水灾害,汛期洪水过后,河水干枯,作物生长期间十年九旱"。这种降水特征——集中在夏季末期和秋季,正是导致秋雨灾害的气候根源。

1959年11月12日,马河水库正式动工。在上万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财力、物力极度匮乏的困境,在数九寒天中,吃着玉米面、地瓜面做成的窝窝头,住在用麦草搭的窝棚里,双手被风吹得裂开一道道口子,但仍坚持施工。

为提高工作效率,工地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具革新运动。城关民团"人人献策,个个献计",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制作出一批运输工具,使"全团基本上实现了车子化,消灭了肩挑人抬的落后局面"。这种民众自发性的技术创新,体现了民间应对自然危机的智慧与能动性。

当时还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59岁的王秀礼不仅第一个报名参加水库建设,还动员家人一起参加。他站在结着冰碴的河边,毫不犹豫地脱掉棉衣跳进水中搭桥,最终只用一天半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由12位姑娘组成的钢铁姑娘突击排在工地上立下了"谁说妇女不中用,决心水库立大功,天寒地冻皆不怕,修好水库把家还"的誓言。这些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成为那个时代对抗自然灾害的宝贵精神资源。

1960年5月20日,马河水库终于建成,5月28日正式竣工蓄水。当地百姓"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的愿望终于实现。这座水库及其配套水利设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对缓解秋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青岛的缺水之痛与引黄济青

青岛地区虽然面临的情况与内陆稍有不同,但其水资源调配的历程同样反映了山东地区旱涝不均的气候特点。根据《青岛市志》记载,青岛降水存在严重的连丰连枯现象:"1960年到1965年是连续的丰水年,而1966年到1969年却是连续的枯水年"。不仅如此,青岛降水季节性很强,地表径流一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有"70%—80%集中在汛期的6月—9月,汛期径流的70%—80%又集中在7月—8月份"。

进入70年代,青岛发生了几次严重的供水危机:"居民用水限量,不少工厂因缺水停产或半停产。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的用水被减掉一半;城市绿化等基本建设一律不准用自来水,而居民生活用水每月每人限制在0.7到1立方之间"。这种缺水状况甚至影响了对外开放的形象——"来青岛港的货船也总被告知:青岛无法提供淡水,请提前在其他港口装满水"。

1979年夏天,邓小平来青岛视察时,青岛缺水问题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指出:"青岛要从根本上解决,眼光必须向外"。在经过多次论证和规划后,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这项工程从滨州市博兴县黄河打渔张引黄闸到青岛白沙河水厂,全长292千米,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这一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条件限制时的宏观调配能力与工程智慧。

三、气象学资料中的秋雨成因与规律

1. 华西秋雨与华北秋雨

华西秋雨是中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影响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四川盆地等地。而华北地区的秋雨虽然在气象学上不属于典型华西秋雨范畴,但其形成机制有相似之处。

秋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北地区相遇,形成准静止锋,导致连绵阴雨。这种降雨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小但总量大、日照时间少、气温偏低。

2. 秋雨的气候周期性

根据山东省气象局的历史数据,该省秋季连阴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大约每3-5年会出现一次轻度秋雨,每8-12年会出现一次中度至重度秋雨。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等大尺度气候驱动因子存在一定关联。

1954年、1965年、1974年、1985年、1997年、2003年、2010年和2025年的秋雨事件,都对应着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的转换期。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秋季降水的分布和持续时间。

四、传统农耕智慧:民间抗灾经验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黄河流域的农民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应对秋雨灾害的经验体系。这些经验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1. 抢收抢晒的智慧

面对秋雨灾害,最紧迫的任务是抢救已成熟的秋粮。传统抢收方法包括"水中捞粮"——农民们穿着蓑衣,踩着泥水,手工掰下玉米棒、挖出地瓜。虽然效率低下,但在没有机械的年代,这是唯一的抢救方式。

抢晒则更为讲究。地瓜被擦成片状,增加蒸发面积;玉米被编成串,悬挂在屋檐下或专门搭建的晾晒架上。有些地区还会利用土炕的余温进行烘干,虽然效果有限,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粮食霉变。

2. 调整种植结构

在一些低洼易涝地区,农民们有意识地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更耐涝的作物品种。例如,在沿黄地区,高粱的种植比例相对较高,因为高粱比玉米更耐短期涝害。大豆虽然也不耐涝,但其成熟期相对较早,可以避开秋雨高峰期。

3. 适时播种的经验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条农谚在黄淮海地区流传已久。农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冬小麦在秋分前后播种最为适宜。播种过早,麦苗冬前生长过旺,容易受冻害;播种过晚,麦苗冬前生长不足,难以形成壮苗。

对于因秋雨导致的晚播,传统经验是"一晚四补":晚播情况下,通过增加播种量弥补基本苗不足,增施肥料促进生长,加强春季管理促进分蘖成穗。

五、现代抗灾体系:科技与管理的结合

1. 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应对秋雨灾害提供了前瞻性手段。气象部门通过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等技术,可以提前5-7天预测连阴雨天气过程。这些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传达给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为采取预防措施争取宝贵时间。

山东省气象局在2025年9月25日就发布了"国庆期间连阴雨天气"的重要天气预警,提醒农民及时抢收已成熟作物,调整播种计划。虽然受天气过程影响,抢收时间有限,但这一预警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2. 机械化抢收体系

面对泥泞的田地,常规轮式收割机无能为力。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农业农村部门启动了应急机制,调度全省范围内的履带式收割机参与抢收。

履带式收割机接地压力小,不易下陷,适合在湿软田地作业。德州市检修农机具25万台(套),储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4万余台,储备履带式收获机械237台,并对接其他省市引进履带式收获机械备用,形成"本地储备+跨区调配"的双保险。

3. 粮食烘干储备网络

湿粮保存是秋雨灾害后的又一难题。传统晾晒方式在连阴雨天气下完全失效,机械化烘干成为唯一选择。

德州市及时向社会公布218个烘干中心(点)信息,441台烘干机全面启动,日烘干能力达6.9万吨。章丘区黄河粮食烘干仓储基地的烘干塔"已经24小时转了整整一周,停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吨粮发霉"。

除了专业烘干设备,各地还协调开放机关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企业厂房等各类场地14338处,方便农民就近晾晒。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小麦抗湿播种技术体系

针对小麦晚播问题,农业技术部门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抗湿应变播种技术"。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全市小麦抗湿应变播种技术意见》要求按照"适墒应变、抗逆精播、以技补晚,以促为主"的原则,稳定小麦播种面积。

具体技术措施包括:

排水散墒:动员各方面力量及时疏通排水沟渠,深挖地头边沟,打通地块周边渠道,做到沟渠相连、排水顺畅。对田间积水严重地块,组织大型机械抽水,确保明水迅速排出。

适墒播种: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和方式。当土壤相对湿度在70%-80%时,可以直接播种;湿度大于80%时,需要先开沟沥水,待湿度适宜后再播。

晚播增产技术:对晚播小麦,重点推广"四补一促"技术:选用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增加播种密度"以密补晚"、科学增施肥"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一促到底"。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指出:"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哪一年麦播底墒好,来年多为丰收年。农谚也讲'麦收隔年墒''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等都说明了麦播底墒足的重要性"。这种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的思想,代表了现代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新思路。

六、这次秋雨对田头到餐桌的连锁影响

1. 农业生产损失评估

连绵秋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直接产量损失,包括已成熟作物因无法及时收获造成的损失,以及因霉变、发芽导致的品质下降。其次是间接影响,包括晚播对下一季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农机作业成本增加、烘干成本增加等导致的收益下降。

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部门的初步评估,2025年秋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玉米产量损失约5%-8%,品质下降导致的价格损失约10%-15%,农机作业成本增加约30%-50%,烘干成本增加约20%-30%。这些数字背后是数以万计农户的收入损失。

2. 粮食市场波动

秋雨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短期内,市场上湿粮增多,粮食质量下降,价格可能出现波动。中长期看,如果晚播小麦管理不当,可能影响下一季产量,进而引起更长时间的价格波动。

为稳定市场,粮食储备部门通常会加大储备粮投放力度,平衡供需关系。加工企业则会调整收购标准,对不同质量的粮食实行差别定价。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场波动,但难以完全消除影响。

3. 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秋雨灾害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因经营规模而异。对规模经营主体而言,虽然损失绝对值大,但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对小农户而言,即使是较小比例的损失,也可能直接影响家庭生计。

值得注意的是,秋雨灾害还会增加农民的劳动强度。抢收抢种需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高强度劳动,而晚播小麦的田间管理要求更高,这些都会增加农民的身心负担。

七、历史启示:从对抗到适应的智慧转变

回顾历史,从20世纪50-60年代大兴水利,到70-80年代跨流域调水,再到当今的"农机+烘干+服务"三维保障体系,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已从单纯对抗逐步转向适应与调控并举。

郭天财教授指出:"今年华西秋雨对麦播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部分农田土壤湿涝...另一方面,也有效补充了前期因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土壤墒情不足,增加了深层土壤储水量,为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春季小麦返青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辩证观点为我们应对当前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进一步引用历史数据证明:"据对河南历史资料分析,9月份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1-1.7倍的8个年份中(1984、2014、1969、2011、1967、1979、2017、2021年),次年小麦平均单产比上年增加的有4年,比上年基本稳产的有4年"。这为我们面对2025年的秋雨灾害提供了信心。

八、未来展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适应

1. 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包括强降雨事件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对华北地区而言,这意味着秋季连阴雨的发生概率可能进一步增加。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增强,天气 predictability 降低,这给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安排带来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更精准的气候预测、更灵活的农业生产体系和更有韧性的农村社会结构。

2. 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应对秋雨灾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农田小气候,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持;智能排水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排水量;无人机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农情监测和部分田间作业。

这些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应变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当然,技术的普及还需要解决成本、培训、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3. 农业系统的韧性建设

韧性农业系统的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的根本之策。这种建设包括多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作物品种多样化分散风险;生态农业推广,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抗灾能力。

农业系统的韧性不仅来自技术层面,也来自社会层面。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的创新,都是增强农业系统韧性的重要方面。

从1965年的"水呱味"地瓜煎饼,到2025年的履带式收割机和智能化烘干塔;从依靠人力在泥泞中抢收,到系统化的"农机+烘干+服务"三维保障体系——人类对抗秋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农民与土地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与智慧。

母亲的记忆不仅是个人回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那种"踩着泥收了地瓜"的坚韧,与今天农技人员"蹲在田里教农户'离地储存'"的科学指导,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积极应对。

正如郭天财教授所言:"冬小麦具有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点,是全世界公认的稳产作物"。只要科学应对,认真落实各项抗灾减灾技术措施,完全有能力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普通人的饭碗。

在这个秋雨连绵的季节,不仅看到了趵突泉水位突破30米大关的自然奇观,更见证了现代农业科技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向未来寻找信心,这正是人类面对气候挑战的应有之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博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更加主动、更加从容、更加智慧的新阶段。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