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最紧张的是中级和高级(副高),所以,每年一到评职称时,有关老师就开始打探“今年高级有几个指标”,接着左右看看同事中基本够条件的有几个,最后比较一下自己的实力,看看能否排上号。
童心张大叔说教育
这些天,平台上的老师友友们,纷纷讨论职称晋升的事。其中扎心的是指标少,而更扎心的是领导也要分杯羹。
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最紧张的是中级和高级(副高),所以,每年一到评职称时,有关老师就开始打探“今年高级有几个指标”,接着左右看看同事中基本够条件的有几个,最后比较一下自己的实力,看看能否排上号。
正是因为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让各地中小学每到这个时候,学校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有个学校高级指标两个,三个够条件的老师,学校只好采取投票方式决定,其中一位老师前一天,悄悄给投票者每人塞了一百块钱,第二天果然入围。可是纸里包不住火,接下来三人中的另一老师果断举报,事情闹大,局里随即收回指标,闹剧以没有赢家而收场。
多数人都认为,学校评职称是老师们的事,但事实上,让老师们最感悲催的是,指标还没下来,校长就通过各种渠道散播消息,今年他也评职称,此消息无异于一声炸雷,让准备参评的老师心里拔凉拔凉的。
按理说,晋升教师中高级职称,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否则何以称为教师。但是,这样的“硬”条件,遇到校长就“软”了。校长挂牌不上课,或者是找人替代上课,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既然此硬性条件可以“变软”,那么还有什么“坎”不能突破呢?难怪老师一听校长要评职称,心里拔凉拔凉的。
其实,校长厚着脸皮参评职称,并不是看重高级职称带来的工资效益,因为作为一定级别的领导,还享有职务级别的待遇。这几年,全国各地中小学办学集团化,已然成为一股风。表面上说是“资源共享”、“质量提升”,其实对于某些校长,就是图的一个级别。对于大规模的小学,校长级别一般是正科级,中学校长一般为准处(县)级,这级别相当于县太爷了。如果说,这些校长抢老师的饭碗是为了高工资,显然是没有说服力。
一所学校的领导,每当学期末的大会上,总是用“咱们”来和老师套近乎,而一旦时过境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要得到伸手可得的高级职称,原因就在于校长不单要当高级教师,还要当教授级的特高教师,还要依此当个享受高级津贴的名师,还要成为“劳动模范”、“知名专家”、“特聘教授”……,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从与本校老师争一个高级职称名额开始。可见,校长要进步,面前有两条康庄大道。
普通老师会如何?他们面前只有一座独木桥,今年挤不上等明年,明年挤不上就寄望退休前,如果……,没有如果了!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图自网络,侵删。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