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顺喆:医者仁心书写动人援青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0:02 1

摘要:2025年5月底的青藏高原,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刚刚结束新婚蜜月的宋顺喆,带着行李箱里的白大褂、专业书籍,以及妻子“注意安全”的叮嘱,跨越2300余公里山河,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宋顺喆(左三)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内镜下内痔硬化治疗

2025年5月底的青藏高原,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刚刚结束新婚蜜月的宋顺喆,带着行李箱里的白大褂、专业书籍,以及妻子“注意安全”的叮嘱,跨越2300余公里山河,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这位来自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主治医师,用半年时间,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以精湛的医术为当地患者筑起健康屏障,也用“授人以渔”的坚守,为民和县域医疗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力量。

把“蜜月”过成“为民月”

“人生的长度有限,但价值无限,要用技术救死扶伤,让人生更有意义。”博士导师宫爱霞教授的这句话,一直刻在宋顺喆心里。

2024年拿到消化内科学博士学位,2025年5月刚结婚,但当医院发出援青号召时,宋顺喆没有丝毫犹豫——“组织需要,患者需要,我就该去。”

初到民和,挑战比想象中更具体。饮食习惯的差异让宋顺喆起初每餐都要克服不适,高原干燥的气候让他频繁口干咽痛,但这些都没耽误他进入工作状态。

“先摸清‘家底’,才能精准帮扶。”抵达次日,宋顺喆就扎进民和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内镜中心,逐一查看医疗设备参数,和科室医生促膝长谈,记录下“急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患者多”“ERCP技术空白”“功能性胃病患者缺乏新疗法”等核心需求,3天内就制定出详细的帮扶计划。

“宋医生一来就‘钉’在科室里,早上查病房,下午做内镜手术,晚上还在整理病例、准备课件。”同科室的同事对宋顺喆连连夸赞。

有一天,有位82岁的肝硬化患者突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血压降到80/50mmHg,宋顺喆接到通知后,10分钟赶到医院,凭借丰富的内镜止血经验,精准操作钛夹和硬化剂,20分钟后出血停止。“患者家属拉着我的手说‘谢谢’,那时候,我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宋顺喆说。

让高原患者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在民和县,消化疾病是当地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受限于技术,不少患者过去要辗转到西宁市甚至更远的地方就医。宋顺喆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困境。

针对口服药物疗效不佳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宋顺喆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52岁的患者马先生被反酸、烧心折磨了5年,吃遍了各种药仍不见好。宋顺喆为他实施了手术,仅用20分钟就解决了难题。

“术后再也没反酸过,花的钱比去西宁少一半!”马先生复查时的笑容,成了宋顺喆最珍贵的“勋章”。这项技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大幅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更让当地患者称道的,是宋顺喆开展的“内镜下内痔硬化治疗”。过去,民和县治疗出血性内痔多依赖外科手术,患者不仅要承受疼痛,还得住院一周以上。宋顺喆带来的新技术,无需开刀、不用麻醉,15分钟就能完成治疗,患者术后当天就能回家。

“有位患者之前因为怕疼,拖了半年不敢治,术后拉着我说‘早知道这么轻松,就早点过来了’。”宋顺喆笑着回忆。

面对民和县人民医院无法开展ERCP技术的现状,宋顺喆也想出了“应急方案”。对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系感染患者,他通过精准补液、消炎、解痉,为患者争取到转往西宁手术的宝贵时间,至今已成功为7名患者稳定病情,无一例延误治疗。

把技术“种”在高原上

“帮扶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当地医生能独立开展这些技术,这样才能真正造福百姓。”这是宋顺喆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做手术,他都会把内镜中心的医生叫到身边,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技巧。

“这里要慢一点,看清血管再下钛夹。”“硬化剂的剂量要根据痔核大小调整。”遇到复杂病例,宋顺喆会在术后组织讨论,把自己的经验和最新指南结合起来,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除了手术带教,宋顺喆还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专题讲座。从《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诊疗指南(2025版)》到《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共识》,他总是提前把课件准备得详实易懂,结合当地病例讲解,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操作的规范。“宋医生讲的都是我们临床用得上的知识,现在遇到复杂患者,我们心里也有底了。”宋顺喆的同事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宋顺喆始终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刻在行动里。有患者因为家境困难交不起治疗费,他主动帮忙联系医院申请救助;得知偏远乡镇有老人行动不便,他跟着义诊团队翻山越岭,上门为老人做检查。

如今,宋顺喆的援青工作仍在继续,他把民和当作“第二家乡”,把医疗质量当作事业追求,用脚步丈量医者初心,用技术传递健康希望,在青藏高原续写着“医”心向党的青春篇章。(全媒体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