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表达“哈哈哈哈啊”、“看不懂”、“无语”、“神经”、“难评”、“不知道回你什么那就这个吧”等众多意思,万金油程度堪比“卧槽”,但内涵又更深。
抽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表达“哈哈哈哈啊”、“看不懂”、“无语”、“神经”、“难评”、“不知道回你什么那就这个吧”等众多意思,万金油程度堪比“卧槽”,但内涵又更深。
“抽象”不仅是年度热词,更是时代精神。
网络抽象榜的风云人物——孙笑川、李赣老八、药水哥、带篮子、厕所老八等等,不是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他们。
用三国的语言来说,不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而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比如鼻祖级抽象人物马牛b,他就是生错了时代,既不是短视频时代,也不是大抽象时代。
大家好,我是撕文,今天聊聊搞抽象为什么会成为互联网显学。(这是我做自媒体以来最深刻,文学性社会性兼备的一篇,拿得出手)
从众的原因我就不详细说了,纵观评论区曾经出现或正在流行的“包的”、“这豆太棒了”、“夫人,你也不想…”、“xx只需要,xx要考虑的就多了”、“孩子们,这不好笑”等等评论,无一例外,不用费脑,却总是收获很多的赞。
这就是鼓励大家趁早抢先发出来公式化评论,谁先发谁就有赞,管它视频或者文章讲的什么,发了爽了再说!这本来就是一种抽象。
抽象文化之所以现在能席卷互联网,我猜测有一个重要背景——大学扩招。
经济下行的苦闷情绪每个周期都肯定有,但有苦说不出,有苦没地说,说了没人懂就成不了势。
会上网爱上网这是找到了“地”,接受大学教育,磨炼文字、思维水平才算找到了“口”,大学扩招才是成了“众”。
抽象崛起的前提条件凑够了,还需要三层诱因。
01第一层,从语义上说,抽象是具体的反义词。当具体的东西被拆掉,就只剩下抽象。
具体的东西可以是信念,是价值观,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块我相信是优绩主义,可以说是学生三观的基石。
优绩主义具体的讨论可以看我往期视频,这里简单概括为相信“努力就有收获”、“资源按能力(成绩)分配”。
有过大学经历就知道,和中学阶段优绩主义运行良好不同,大学人称“小社会”,舔辅导员,舔导师,拉拢人心,写一篇《我的教授父亲》真能谋取利益了。
拿着新款iPhone去领贫困生助学金,不学无术的人挂名甚至主导核心论文或者课题组等等乱象,让往前十几年的优绩主义教育出来的信念出现裂痕,开始崩塌。
除此之外,和中学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同,大学生对社会体感更强,不仅是优绩主义被拆掉,更多的我不便指出的一些主流宣传背后的用心也暴露在外。
锦绣华袍藏着的虱子经过网络放大,像抱脸虫跳到脸上,在你身体里孕育异形。
深度怀疑还能相信什么冠冕堂皇的宣传,干脆啥都不相信,具体的东西全给拆咯,神圣的东西都拉下泥潭来再说。
社会上的破窗效应,投到正处于价值观重构的大学生内心就变成了“破罐子破摔效应”——
“玩什么命啊?给谁干呢?扯勾八蛋!”
抽象文化第二层诱因——情绪的宣泄需要出口。
“大学生”在以前是一个有光环的词,我家人文化水平不高,我是家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甚至过年见亲戚,有些会直接以“大学生”来代称我。
有这样体验的朋友举个手!
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惨,以前不是都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吗?灌输了十几年,结果考上之后啥也没好,未来惨淡,搁谁也要崩溃!发疯,必须发疯!
而处在高等教育起点的大专生成了最看不清大学之后未来的人。
用脱口秀演员赵越的话来说就是,大专文凭去面试找工作,“要技术有学历,要学历有技术”,最后找到的工作都不需要面试,中专毕业就能干。但是中专并不迷茫,真学了技术,毕业后要干什么很清楚。
但大专生站在高等教育的门槛上,往上使劲学太累,往下瞧不起,何去何从是个时不时响在脑中的念头。
由于还在上学,物质保障全有家里支持,营造出的最主流的氛围就是享乐,在宿舍或者别的场所度过一个个游戏之夜。
但每当对未来的担忧一被触发,赶快消解这种情绪就是当务之急。
去哪呢?似乎没有一个正规专门渠道。那就去最熟悉的网上吧。
用什么方式呢?开个玩笑吧,随便在哪,能笑就行。
于是不分场合用各种方式消解严肃,这样的行为被冠名为“搞抽象”。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许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有人开始搞抽象宣泄情绪之后,这就成了一条不断扩充的路。
随着学历内卷,经济不佳,就业越来越差,迷茫的情绪蔓延到大学每个层次,愤怒、不解、破坏欲等等情绪,纷纷通过搞抽象来宣泄,以至于抽象成了网络亚文化的顶流。
这种情绪当然不限于大学生,他们进入白领岗位后依然会保持迷茫,因为白领工作正是“狗屁工作”的重灾区,人生无意义感滋生的温床。具体关于“狗屁工作”的讨论也可以看我往期视频。
最后以“抽象带篮子”的保安日记结束这一章节:
我是一名保安,每天郁郁寡欢,混吃等死上班,每顿还好加餐。
我是一名保安,工资只有两千,工作也在偷懒,爱好只有看番。
我是一名保安,上班只为下班,追女神的憨憨,每天都发晚安,人家看也不看,偶尔回个嗯嗯。
我是一名保安,也会想想明天,往事不用留恋,明天还是保安,想做你的保安,保你一生平安。
保安其实保护不了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03抽象文化第三层诱因——话语失构。
谈到年轻人与解构传统,很难不说到上世纪的嬉皮士运动。当时的背景与现在国内的略有相似:
1.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也开始膨胀,与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2. 高等教育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也更强烈.
3.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
但嬉皮士是一种社会运动,并不像抽象文化停留在互联网上,我觉得其中的关键就是话语建构。
嬉皮士们有自己的核心主张:反战、热爱和平、普遍的爱、关怀弱势群体、思想与生活方式自由等等。
嬉皮士有共同主张,于是形成合力建构新的秩序,做出各种尝试,即使最终失败也成为前车之鉴。
反观现在抽象文化,目标似乎只是“找乐子”和“破坏”。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基数实在太多,高校学生近5000万,不同层次院校,不同学段,时常挂嘴边的城市白领,也有上亿人,没人说得完各个群体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可能是没看出真正的问题,可能是看出来了却不能说。总之没人有能力建构出一套系统的话语,大家各说各的,只希望保留一个最大公约数——“好玩”,哪怕娱乐至死又如何。
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算是教诲他呢。)
化用一下,话语也有很多种方式,胡言乱语就是我的话语。百家网友争鸣,呜呜渣渣,最后只为呈现两字:
抽象。
我是撕文,这一期真是呕心沥血之作了,麻烦点赞关注转发,给我回回血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察与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就抛石引玉了。
来源:撕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