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奇人靠种菜、养鱼年入3600万,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13:43 2

摘要:最早听说这哥们,是2019年去嘉定摘草莓,隔壁棚主随口一句“刘老板的鱼菜棚里,水一滴滴落,菜长得跟打了鸡血似的”。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一年还能躺赚4000万?

”刷到这条短视频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吹牛吧。

可人家刘永军真把这事干成了,而且就在上海郊区,离陆家嘴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

最早听说这哥们,是2019年去嘉定摘草莓,隔壁棚主随口一句“刘老板的鱼菜棚里,水一滴滴落,菜长得跟打了鸡血似的”。

当时没当回事,直到上周在盒马看到“沪鲜生”的罗马生菜,标价19块8一小盒,比普通有机菜贵一倍,还贴着“鱼菜共生·可扫码溯源”,才又把这段旧闻翻出来。

扫码进去,画面直接跳到刘永军的1200亩基地,水里的澳洲龙虾挥着大钳子,头顶的奶油生菜根须泡在水里,干净得像实验室。

那一刻,突然明白:原来“贵”可以贵得这么理直气壮。

说回刘永军本人,山西农大毕业,2004年揣800块坐绿皮车来沪,先搞绿化,后种叶子菜,赔得底掉时蹲在田埂上啃冷馒头,跟家里打电话说“再撑三个月”。

转机出现在2014年,他在闵行一家咖啡馆翻到一本台湾杂志,里头几页漫画讲“鱼帮菜、菜帮鱼”,看完直接杀去崇明岛租下废弃鸭棚,用园林绿化攒下的最后一笔现金,焊了套“土炮”循环系统:塑料桶当鱼池,泡沫箱做浮床,水泵是淘宝288块包邮的。

第一批鱼是菜市场买的鲫鱼,菜是隔壁老奶奶送的空心菜秧子。

三周后,空心菜蹿到30厘米,鲫鱼活得比自来水缸还欢,他拍照片发朋友圈,配文“老子要发财了”,底下一排点赞的,一半以为他疯了。

真发财是三年后。

上海老太太嘴挑,最认“没土腥味”的叶菜,刘永军的菜根不碰泥,虫子难落脚,打药都省了,直供古北一家进口超市,一晚卖出400份,超市经理拍桌子“下周双倍量”。

他顺势把品牌换成“沪鲜生”,听起来就像本地菜里的爱马仕。2023年搞第三期智能升级,手机App连上物联网,溶氧、PH值、氨氮曲线实时跳,半夜三点报警“3号池溶氧掉5%”,工人没醒,系统自己开增氧泵,第二天龙虾照常吃饲料。

隔壁传统鱼塘老板来参观,看完憋一句:“你这还是农业吗?

分明是程序员养鱼。

更离谱的是和上海海洋大学搞的“联合实验室”。

学生物的小姑娘把生菜根切片放显微镜下,发现根毛里住着一层“友好细菌”,专门啃鱼粪里的亚硝酸盐,啃完排出蔬菜爱吃的硝酸盐,循环速度比原版快35%。

刘永军听完汇报,直接订了200杯奶茶送实验室,杯套上印“感谢学霸让我多赚一个亿”。

三项专利里有一项叫“一种可拆卸式微生物栅格”,听起来高大上,说人话就是“乐高拼插版过滤盒”,坏了10秒换芯,老工人都会操作。

有人问:这么高大上,普通人能学吗?

他倒实在:“先掏得出1200万租金再来谈复制。

”可转头又补一句,“弄个小阳台版总行吧?

”去年冬天,他把办公室外的20平米露台改成示范系统,用旧塑料箱、雨水管、淘宝39块的小水泵,养6条金鱼,种两棵番茄,三个月收了8斤小番茄,金鱼还活着。

拍成短视频发抖音,点赞破百万,评论区一水“原来我也可以”。

有宝妈照着抄,把家里儿童游泳池改成鱼池,上头漂生菜,娃放学先喂鱼再摘菜,作业都不拖了。

刘永军算过一笔账:传统一亩蔬菜年耗水400吨,他的系统只要40吨,省电省肥不说,龙虾卖到258一斤,生菜均价高出市场20%,还常年断货。

上海城投旗下一家水务公司嗅到味道,拉着谈“城市污水再利用”试点,想把处理后的中水接进他的系统,一旦跑通,意味着未来小区地下室就能建“鱼菜工厂”,垃圾房隔壁直接产高端蔬菜,房价都得跟着涨。

有人酸他“靠噱头炒高价”,他直接甩数据: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2200万,复购率67%,客诉率不到0.3%,“吃出口感差别,消费者用脚投票,我睡得着。

”说完转身钻进大棚,蹲在水池边抄网捞起一只澳洲龙虾,虾钳夹住他手指,疼得龇牙咧嘴,却笑得比虾还张扬——那一刻,土地、代码、资本、学霸、宝妈、土豪,全被这条“不施肥不换水”的闭环串在了一起。

来源:奋发有为橘子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