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及法人职务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有人归咎于“削藩失败”,有人批评其“行事幼稚”,笔者则认为,本质是宗馥莉所学的美式商业逻辑在中国商业竞争的水土不服。
近日,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及法人职务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有人归咎于“削藩失败”,有人批评其“行事幼稚”,笔者则认为,本质是宗馥莉所学的美式商业逻辑在中国商业竞争的水土不服。
14岁赴美求学、佩珀代因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宗馥莉,整个青春浸润在美国商业环境中,其价值观与管理思维深植美式基因。2005年回国进入娃哈哈后,虽从基层管委会副主任逐步升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被视作接班核心,但始终带着“外来者”的管理视角。
早期推动AD钙奶IP化运作、终结与王力宏的长期合作,这些轻量化改革曾收获成效,2021年该单品销售额重回百亿。但宗庆后去世后,她开启的激进改革彻底暴露逻辑适配问题:关停18家关联分厂、清退低销售额经销商,这套“绩效至上”的美式裁员缩编法,打破了娃哈哈赖以生存的人情纽带。
宗庆后去世,宗馥莉没有想着稳定集团生态基本盘,而是忙着“拿得更多”,接棒不到150天就对一些具有国资背景的“老臣”动手。张晖、吴建林等多名高管退出董事、监事职务,新增叶雅琼、费军伟等为董事,王国祥为董事兼副总经理。原先董事会中,除宗庆后外,还包括董事吴建林、余强兵、潘家杰、张晖,前三人均为娃哈哈“老臣”。原董事张晖目前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这或许就是上城区国资委放在娃哈哈集团的“明牌”,都被宗馥莉改革排挤在外。
更关键的是,设立“娃小宗”等宏胜系私人品牌、转移桶装水业务至关联公司的操作,将美式资本运作的“控权思维”直接套用。却忽视娃哈哈46%国资持股的特殊背景,最终引发合规审查,核心团队成员被调查,陷入“国资流失”争议。
宗庆后靠人格魅力与利益共享维系的生态,与宗馥莉信奉的合同法则、绩效至上形成尖锐冲突。这场短暂的接班实验证明,脱离本土商业土壤的逻辑移植,终究难以扎根。
来源:顾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