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禁军士兵的吼声突然撕裂寂静,寿王李瑁猛地掀开马车帘子。远处火光晃动,人影绰绰,他看见士兵们用长枪挑着颗血淋淋的人头——那是宰相杨国忠的头颅。
一、马嵬坡清晨的怒吼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长安城外的马嵬驿笼罩在薄雾中。
禁军士兵的吼声突然撕裂寂静,寿王李瑁猛地掀开马车帘子。远处火光晃动,人影绰绰,他看见士兵们用长枪挑着颗血淋淋的人头——那是宰相杨国忠的头颅。
"父皇,要出大事。"李瑁的手在发抖。他太熟悉这种躁动,五年前母亲武惠妃病逝时,东宫也曾有过这样的骚动。只是这次,他没想到这场风暴竟会卷走那个最不该死的女人——他的前妻杨玉环。
李瑁
《旧唐书》里短短九个字"流涕奉诏,慰劳军士",藏着李瑁人生最煎熬的时刻。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跪在唐玄宗面前,要求处死杨贵妃时,这位曾经的丈夫被推到了风暴中心。
"寿王殿下,请您安抚将士。"高力士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李瑁攥紧马鞭,指甲掐进掌心。他想起十六年前那个春日,父亲突然召他进宫,说要给他的王妃杨玉环"换个身份"。
二、被抢走的王妃
公元740年,洛阳牡丹开得正艳。
李瑁跪在兴庆宫冰凉的地砖上,额头沁出冷汗。他听见父亲唐玄宗说:"玉环与佛有缘,朕要送她入道观修行。"案几上摆着新拟的度牒,"太真"二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那年李瑁22岁,成婚五年的妻子转眼成了父亲的"太真娘子"。史书记载武惠妃去世后"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却没人敢写皇帝如何盯上了儿媳。
杨玉环
"陛下,寿王妃毕竟..."高力士欲言又止。
"朕已为十八郎选好韦氏女。"玄宗扔下这句话,转身走入帷幔深处。
李瑁在王府枯坐三天。他记得杨玉环最爱弹的琵琶曲,记得她抱着白鹦鹉喂食的模样,更记得母亲武惠妃临终前的嘱托:"瑁儿,你父亲答应过...太子之位..."
当年武惠妃得宠时,李瑁确实离储君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可母亲一死,他就像被拔了羽翼的鹰隼。《新唐书》冰冷地记录着:"惠妃薨,帝宠日衰。"
三、佛堂梨树下的白绫
马嵬坡佛堂前的老梨树沙沙作响。
杨贵妃穿着素白道袍走来,这是她最后的体面。李瑁站在禁军队伍里,看见她发间别着的金步摇——那是他们大婚时的聘礼。十六年前被父亲夺走的妻子,如今又要被父亲的士兵夺走性命。
"玉环,看路。"玄宗声音嘶哑。
贵妃突然停住脚步,目光扫过黑压压的士兵。李瑁慌忙低头,却听见极轻的叹息:"寿王也来了?"
《资治通鉴》记载,贵妃死后"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当裹着锦被的遗体被抬出来时,李瑁闻到淡淡的荔枝香——那是岭南快马送来的贡品,父亲昨日还亲手剥给她吃。
四、苟活者的生存法则
安史之乱后,李瑁成了大唐最透明的亲王。
新登基的唐肃宗李亨把他打发到蜀地,《旧唐书》说他"常怏怏不得志"。但李瑁知道,能活着已是万幸。当年与他争夺太子之位的李瑛,可是被父亲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
"韦妃,给孩子们添件衣裳。"李瑁在成都别院里逗弄着第五个儿子。他学会了在父亲和兄长面前装聋作哑,给每个孩子起名都避开"玉""环"字眼。史官不会记载,他书房暗格里藏着一把断弦的琵琶。
公元762年,长安城的丧钟接连响起。玄宗驾崩十三天后,肃宗也咽了气。当李瑁重返兴庆宫,看见父亲最爱的沉香亭结满蛛网,突然笑出声来——那个抢走他妻子的老人,终究没等到"来生再续前缘"。
五、荒草萋萋的墓碑
陕西蒲城县的山坡上,有块不起眼的青石碑。
"唐故寿王李瑁之墓"八个字已模糊不清,倒是野菊花长得旺盛。考古学家说,墓室里只有些陶罐和开元通宝,连件像样的玉器都没有。这倒符合史书对他的评价:"性谨畏,不妄交结。"
但翻开《全唐诗》,会发现某位蜀地文人的残句:"曾见霓裳羽衣曲,琵琶声断锦官城。"有人说,这是李瑁化名所作。
当年马嵬坡的目击者大多凋零,只有那株老梨树还在。每到六月,雪白的花瓣飘落在佛堂废墟上,像极了贵妃赴死时的那袭白衣。而关于李瑁究竟有没有爱过杨玉环,有没有恨过唐玄宗,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六、历史的囚徒
著名唐史专家黄永年说过:"唐朝皇子都是金丝笼里的困兽。"李瑁这只"困兽",被父亲夺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太子之位,第二次是结发妻子。他苟活到56岁,却始终没能走出天宝十五年的马嵬驿。
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史书,会发现无数个"李瑁"。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康熙朝的废太子胤礽...这些天潢贵胄的悲剧,早在降生帝王家时就已注定。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