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专题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普作协联合承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教授、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作论坛主席,中
12月5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专题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
12月5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专题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普作协联合承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教授、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作论坛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褚建勋主持。
在大会“提升科学素质·赋能共同发展”的主题下,分论坛强调多元主体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开展专题论坛报告、问答讨论等方式交流不同身份、不同国家间经验,共谋新时代和新技术背景下公民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与合作之道。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作主旨报告,围绕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布局以及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交流,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协在科普传播、科普阵地、科普队伍、科普活动、科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取得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显著提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国科协旨在通过推动针对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重点工程,打造社会化协同、智能化传播、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路径。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外十位科学传播专家分别从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科技企业、艺术与媒体等多元主体的角度,分享了关于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研究员周德进从工作体系、工作成效、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多年来的科普工作与科普产出,重点讨论了“秉承大科普理念,发挥高端资源优势”对于科学教育升级的具体思考。
提升科学传播质量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教授、中国科大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多元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中国科大褚建勋教授以合肥为案例分享了新质生产力视角的科学传播中国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在科学普及中的实践成果。
作为企业代表,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从科普之思和科普之举两个方面分享了高科技企业在履行科普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强调了人工智能科普的一系列举措,提出了用人工智能构建更加美好的科普未来的愿景。
来自泰国、日本、英国和爱尔兰的多国专家从农业科技与公共福祉、公民科学、科技新闻、科技艺术等多个维度,交流了各自国家在科学传播中的具体经验。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农业技术与创新中心主任基蒂萨克·阿贾里亚克乔恩(Kittisak Ajariyakhajorn)认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对于成功采纳农业创新至关重要,强调了多方协作作为建立和维护这种信任的关键策略的重要性。日本北海道大学科技传播教育与研究部主任奥本素子(Okumoto Motoko)重点介绍了介绍了其单位在日本的多样化科学传播实践,强调了科学传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多维度的影响。
世界科学记者联盟主席,科学与发展网络执行编辑本·迪顿(Ben Deighton)认为优秀的科学新闻应该具有影响力、曝光性、可信度,强调科学新闻在建立公众对科学信任中的重要作用。爱尔兰生态科学艺术家倪芙瑞莲(Niamh Cunningham)探索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展示了科学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和表现。国际视角的引入为与会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科学传播视野,也启发了全球化合作的新思路,为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讨论环节中,观众与嘉宾就弥合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技术鸿沟,以及科普工作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专题论坛搭建了国际化的对话平台,汇集科学传播多元主体,对新时代高质量组织、参与、协调科学传播工作进行了有效讨论,总结了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中国经验和国际路径,拓展了国际科技人文交流通道,促进了学界观察与业界实践相结合,为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为全球科学普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来源:南方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