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这是一篇把天地万物和人身脏腑在阴阳层次统一于一个坐标系内,把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统一于一个坐标系内,而这个坐标系建立的基础就是阴阳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治病原则。
二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什么意思?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这是一篇把天地万物和人身脏腑在阴阳层次统一于一个坐标系内,把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统一于一个坐标系内,而这个坐标系建立的基础就是阴阳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治病原则。
自然界的阴阳之象为天与地,阴阳关系和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作用是“阳化气,阴成形”,寒热乃阴阳在物理空间的转化方式。阴阳运动转化互生,是在“味、气、形、精”四个层次中以“化”的方式来进行,天地自然之万物和人身皆遵从这个规律。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冬季地表萧条肃杀,没有生命现象,春天到来,草木动物逐渐出现在地表,这是天气引发春气,春气带来万物复苏,动植物逐渐长成,自身的五行气味逐渐聚拢,初生的果实形状和味道是类似的,随着气候的变化,逐渐各具特性,谓之“形归味”。
此为“阳化阴,气化形,形化味”的过程,外界气候变化,不同植物生成不同的形味,源自于内部“气”之差异,此内部之气,决定于种子内的遗传信息,称之为精,故曰“气归精,精归化”。
这个过程不以生而是以耗的过程来看,就成了“精的生成消耗气,形质的形成消耗味(食物)”,五行的生克耗泄关系有反侮关系,“气生形、形生味”,也可变成“味伤形、气伤精”。
在人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意思是:
机能不足者,以气温之,相当于肾肝心上升通道,外来的能量通过运化生成人体之精,由精再开始下一个循环,通过进食五味消化转化能量而补人体之精,这相当于从肺经胃至肾的右道循环,以四时阴阳来表象,前者由春至夏,后者由夏至冬。由此才有了人身精、气、形、味、化的生命循环。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在阴阳层次上给出了生命的基础条件,这也是所有饮食和治疗的基础法则。
二哥,“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是五味生克规律吗?五味对应五脏,五味相克,味即可用来治五脏病,咸味治肾水病,甘味治燥病,苦味可以治火病,辛味可以治肝郁湿病吗?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五脏各有阴阳: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以辛味补木中之阳泄木中之阴,以酸味泄木中之阳补木中之阴);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以咸味补火中之阳泄火中之阴,以甘味泄火中之阳补火中之阴);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以甘味补土中之阳泄土中之阴,以苦味泄土中之阳补土中之阴);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以酸味补金中之阴泄金中之阳,以辛味泄金中之阴补金中之阳);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以咸味泄水中之阴补水中之阳,以苦味泄水中之阳补水中之阴)。
二哥,《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言“病在心……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为何却说心肌炎以甘补之,以酸泄之?
五脏对应五行,任一脏亦含五行,心肌炎乃一系列综合征之总称,包括心前区刺痛不适、心慌、各种心律失常、体能下降,气促、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等诸多症状,症状不同,辨证治法亦不同,西医之心脏非中医之“病在心”。
中医之心指五行之火,彼心非此心,比如治乏力胸闷考虑以脾立极,治心悸考虑以肝立极,治刺痛不适以胸痹立极,治水肿以肾立极,举例说理不代表必须如此,临症当以辨证结论为据。
有《经》为证“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二哥,五味可以用来调六经之气吗?
六经是阴阳二气化生,五味成于冲和之气,故五味亦可调六经经气。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二哥,何谓“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
五味入胃,辛咸主阳,酸苦主阴,阳者升阴化阳,阴者敛阳化阴,六气各有升降,以味调六经经气上下,每经各有两味,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此五味调和治病之依据也。
有《经》为证:“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未完待续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