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为了更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要求修改《南京条约》内容,与清政府交涉无果后,决定动用武力。火烧圆明园的两个主角英国和法国分别通过两件事向清政府发难。
160年前,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如今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被军阀、百姓反反复复破坏过多次)
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为了更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要求修改《南京条约》内容,与清政府交涉无果后,决定动用武力。火烧圆明园的两个主角英国和法国分别通过两件事向清政府发难。
第一件事,1844年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只能在五口通商口岸活动,不得进入内地。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马赖在1853年起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传教。马赖吸收地痞无赖入教,包庇教民横行乡里,激起民愤。1856年初,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及25名中国教徒。未经通知法国领事馆,张鸣凤于1856年2月29日将马赖斩首示众。法国政府以“保护圣教”为名,联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件事,1856年10月8日,清政府在广州扣留英国走私船“亚罗”号,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对外封锁消息,对内隐瞒军情,致朝廷误判“夷技已穷”。最终,1857年底英法联军以极小代价攻占广州。
1858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集结大沽口外,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并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但英法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6月25日,双方交战,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清军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额尔金
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准备卷土重来。在英法火烧圆明园的前两个月,英法联军抵达通州,咸丰派人议和,英法两国派出以广州领事巴夏礼为首的39人代表团去跟清政府谈判,就在双方谈判僵持不下的时候,时任铁帽子王的僧格林沁派兵将巴夏礼等英法39人全部扣留在圆明园,清政府以为巴夏礼就是英法的头目,因此决定擒贼先擒王。得知外交使团被清政府扣留的消息,英法决定进攻北京。咸丰立即逃往热河避难,也同意了释放扣押的人员。
但是释放的晚了点,这39个人被当做出气筒,39人中死了21,另外活着的也都是伤痕累累。
作为报复,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决定先洗劫这座藏有无数珍宝的皇家园林,比如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就写信向外务大臣报告,“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立即以在北京全城张贴了一张告示:“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这份告示其实是侵略者自我合法化的宣传工具。它掩盖了英法联军先行劫掠、后行纵火的犯罪事实。
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
其实关于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在额尔金的日记里有所记录:如果烧掉皇宫(紫禁城),那无疑将吓跑所有留守在北京的清朝官员。如果官员逃跑,我们该找谁谈判呢?所以,我们决定还是烧掉这座皇帝非常喜爱的圆明园最好。
实质就是想继续利用腐朽的清政府来继续获取在中国的利益,额尔金认为火烧圆明园是惩罚中国皇帝的最好办法之一。
在英法武力的逼迫下,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代表清政府,于1860年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沙俄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来源:常州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