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9月22日,我的杂文《先问问家长》发表在《黑龙江日报》第3版。那年,我22岁,身边的同行们都很羡慕。我把这张报纸装在衣袋里,晚上拿给文友王怀金阅读。他当时就断定我以后会有出息,后来,我成了他的妹夫。我和《黑龙江日报》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良师益友半生缘
作者:赵国春
1979年9月22日,我的杂文《先问问家长》发表在《黑龙江日报》第3版。那年,我22岁,身边的同行们都很羡慕。我把这张报纸装在衣袋里,晚上拿给文友王怀金阅读。他当时就断定我以后会有出息,后来,我成了他的妹夫。我和《黑龙江日报》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回家后,我翻开报纸,找出杂文的底稿,逐字逐句核对,看编辑老师是怎么修改的。编辑老师确实很厉害,把我的一篇初稿,变成了一篇像样的杂文。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个习惯,这也是我向编辑老师学习的一种方式。
从此,我把《黑龙江日报》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这份情谊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生活照
1985年10月10日,我收到盖着“黑龙江日报编辑部”大印的《通讯员聘书》,这个小小的证书,一直激励着我。
90年代后,我调到了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眼界宽了,素材也多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在省报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如《艾青在北大荒》《“最佳男配角”陈明》《英雄奔赴北大荒》《馒头》《读书伴我一生》等。至今,在“天鹅”“北国风”“读书”副刊上,已发表了40多篇文章。
刊发在《黑龙江日报》的散文
更让我难忘的是2009年7月9日,那天报纸刊登了我的两篇作品——第3版发了我的书评《一部与读者倾心交流的好书》,第4版“天鹅”副刊发了我的散文《难以割舍的情怀》。后来,这篇书评还荣获省报《文化视点·读一本好书》专栏征文一等奖。
由于我在宣传北大荒精神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黑龙江日报》4次对我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第一次报道是2004年3月1日,发表了记者沈才撰写的《钟情北大荒——访青年作家赵国春》,在《文化视角·人生舞台》刊发,这篇专访还被中国作家网转载。
2016年9月12日,发表了《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一文,这是对我的第二次报道。文章对我多年从事北大荒历史文化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赵国春是北大荒历史的忠实研究者、北大荒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北大荒文化的守望者……他把对北大荒的热爱都倾注在弘扬北大荒精神的事业中。”
2019年7月3日,我应邀为报业集团读书班全体党员做《北大荒的历史与北大荒精神》专题讲座。讲完后,台下响起的热烈掌声让我明白,这次分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一刻,我深知《黑龙江日报》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让我能够将北大荒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讲座后,记者杨宁舒撰写的《用文学作品扬起“北大荒精神”旗帜》发表在2019年7月9日第3版,还配发了我的照片,这也是省报第三次对我的报道。
第四次报道规格更高,是由姜斌、刘畅、崔立东共同采写的专访《“北大荒人”是我最骄傲的标签》,列入国庆75周年系列报道,与徐一戎、刘瑛等前辈并列,让我受宠若惊。这篇专访于2024年9月23日在《黑龙江日报》1版和龙头新闻客户端同步刊发。
作者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专题讲座
我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中国传记文学奖”的消息,也是《黑龙江日报》和龙头新闻客户端率先报道的。
《黑龙江日报》的几个副刊,是我创作的重要舞台。它们多次发表我的作品,每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刊登在这些副刊上,心中都充满喜悦与自豪。“天鹅”副刊的灵动与优雅,“北国风”副刊的雄浑与质朴,“读书”副刊的深邃与睿智,都为我的作品提供了多元的展示空间。不同风格的副刊,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刊发在《黑龙江日报》的散文
46年悠悠岁月,《黑龙江日报》早已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它是我的良师,教会我如何以文字洞察社会万象、传递人间真情;它是我的益友,陪伴我度过无数为写作痴迷的日夜,分享我的喜悦,分担我的失落。如今,每当翻开我的剪报本,关于写作的故事便涌上心头。未来,我将继续与《黑龙江日报》并肩前行,用文字书写多彩人生,续写人间烟火里的动人故事。
(作者系原北大荒博物馆馆长,现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