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坛翘楚,郭嵩焘十首诗词,质朴中见深邃,情感沉郁中显赤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08:18 1

摘要:在晚清文坛的星空中,郭嵩焘以其独特的才情与视野占据一席之地。作为湘军创建者之一,他不仅在政坛上推动洋务、出使西洋,开近代外交之先河,更在文坛以诗词言志,其作品兼具家国忧思与个人情怀,文字质朴中见深邃,情感沉郁中显赤诚,展现出经世致用者的文人风骨,今天我们来欣赏

在晚清文坛的星空中,郭嵩焘以其独特的才情与视野占据一席之地。作为湘军创建者之一,他不仅在政坛上推动洋务、出使西洋,开近代外交之先河,更在文坛以诗词言志,其作品兼具家国忧思与个人情怀,文字质朴中见深邃,情感沉郁中显赤诚,展现出经世致用者的文人风骨,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郭嵩焘生于1818年,是湖南湘阴人,彼时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渐显,社会激荡中思想界亦萌发新变。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深深浸润着他,其文坛启蒙可追溯至与曾国藩等岳麓书院学友的切磋,更受桐城派文风影响。

流传甚广的两则故事足见其性情:早年求学时,他因质疑八股文束缚思想,竟在考卷上直抒己见,险些落第却因考官赏识其胆识破格录取;出使英国期间,他见西方器物之精,却在日记中感慨“师夷长技易,师夷制度难”,这份清醒在当时实属难得。

据了解,郭嵩焘出身耕读世家,自幼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熏陶。他一生仕途起伏,曾入曾国藩幕府参与军务,后历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876年奉命出使英国,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期间他悉心考察西方制度,撰写《使西纪程》,却因主张学习西方政治遭保守派攻击而被撤回。官场评价两极,有人赞其“开眼看世界之先觉”,亦有人斥其“崇洋媚外”,但他始终坚守“以夷制夷”的务实理念,人生轨迹与晚清国运紧密相连。

郭嵩焘性格刚直不阿,兼具文人的敏感与政治家的坚韧。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核心人物交往密切,曾国藩的经世思想与左宗棠的务实作风对他影响至深,而与西方学者的交流更拓宽了其视野。据《郭嵩焘诗文集》收录,他存诗近千首、词百余阕。

他的诗歌思想以“经世抒怀”为主,或咏叹战乱民生,如《江南吟》描绘太平天国战乱后的疮痍;或感慨洋务艰难,如《感事》抒发“空谈救国终无补”的焦虑。

词作则多写个人心境,《水调歌头·旅夜》等作品寄寓天涯孤旅的愁思,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其诗歌艺术融合唐宋技法,于写实中见深情,语言不事雕琢却气韵沉雄;词作则借鉴豪放派骨力与婉约派柔情,形成“刚柔相济”的风格。题材上,诗歌多涉时政、山水、咏史,词作则侧重抒情、酬唱,共同构成他“以诗证史、以词言心”的创作体系。

可以说,郭嵩焘的诗词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求索。他以笔墨记录家国变迁,以行动践行经世理想,虽一生孤介,却为近代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与文学财富,其诗词中的忧思与远见,至今读来仍令人感佩不已。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诗吧。

来源:刺猬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