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我不想学了。"当12岁的孩子把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扔进客厅时,我手里的水杯"哐当"摔在地上。过去五年,我像精密仪器一样规划他的生活:6点起床晨读,周末排满补习班,连看什么书都要标注"必读""选读"。我以为这是爱,直到发现他开始偷偷撕作业本,在日记本里写"我像
"妈,我不想学了。"当12岁的孩子把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扔进客厅时,我手里的水杯"哐当"摔在地上。过去五年,我像精密仪器一样规划他的生活:6点起床晨读,周末排满补习班,连看什么书都要标注"必读""选读"。我以为这是爱,直到发现他开始偷偷撕作业本,在日记本里写"我像提线木偶"。
樊登在解读《终身成长》时说:"很多父母的爱,其实是控制欲的伪装。"这句话像手术刀,剖开了我引以为傲的"教育理念"。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未完成的作品,需要用成人的刻刀雕琢,却忘了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纹理。当我对儿子说"必须考前十名"时,他眼里的光熄灭了;当我强行给他报奥数班时,他开始在课堂上发呆。那些被我贴上"为你好"标签的行为,正一点点抽走他的灵魂。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像别人分享的案例,有位妈妈不再逼女儿练钢琴,而是问她"你想做什么"。孩子说想养仓鼠,妈妈便陪她研究仓鼠习性,记录成长日记。三个月后,孩子不仅主动完成了作业,还因为要查仓鼠资料爱上了阅读。这让我想起儿子偷偷拼装的乐高模型——那些被我斥为"浪费时间"的积木,其实藏着他对建筑的热爱。当我把乐高箱还给他时,他第一次主动说:"妈妈,我拼完这个就去写作业。"
内驱力不是被灌输的,而是被唤醒的。就像种子需要阳光而非拔苗助长,孩子的生命力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现在的我,不再盯着儿子作业本上的红叉,而是问他"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不再规划他的周末,而是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当他主动拿起《昆虫记》说"我想养蚂蚁"时,我看到了久违的光芒。原来,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
放下控制的执念,才能看见真实的孩子。那些被我们视为"叛逆"的行为,或许是生命在呐喊"让我做自己"。当我们学会用信任代替指责,用引导代替命令,孩子自然会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机器,而是让孩子拥有"成为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来源:齐鲁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