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徐渭是一个绕不开的“疯魔”天才。他的《行书白燕诗轴》,现藏于浙江天一阁博物馆,便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纸本之上,墨气纵横,如孤燕穿云,既见笔法之精妙,更显人格之孤高。
在中国书法史上,徐渭是一个绕不开的“疯魔”天才。他的《行书白燕诗轴》,现藏于浙江天一阁博物馆,便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纸本之上,墨气纵横,如孤燕穿云,既见笔法之精妙,更显人格之孤高。
这幅作品纵264.1厘米,横73.5厘米,尺幅宏大,气势逼人。徐渭以羊毫笔书写自作七律《白燕诗》,笔力雄健,精力沛然。羊毫柔软,不易驾驭,而徐渭却能举重若轻,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笔画间提按转折如走龙蛇,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流泉,将行书的流动性与节奏感发挥到极致。
从结体上看,此作打破了常规的平稳,却在欹侧中求得动态平衡。每个字都似险象环生,却又稳如泰山,笔画穿插避让,疏密有致,字字行行透着一股磊落不羁之气。这种“狂而不野”的章法,恰是徐渭内心狂放与理性克制交织的写照。明末张岱曾盛赞:“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观此作,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曲直, indeed 如泼墨山水般富有层次感与画面感,将诗、书、画的意境融为一体。
更值得玩味的是诗与书的互文。《白燕诗》本身便充满孤高之致:“一时伴侣自应非,海路空长遇亦稀”,以白燕的稀有与孤独,隐喻自身的不合时宜;“已识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则道尽了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追求。徐渭一生坎坷,八次乡试不第,中年家破人亡,晚年潦倒,这首诗正是他心境的真实投射。而他以狂放笔法书写此诗,无异于借笔墨呐喊,将内心的悲愤、孤傲与不甘,一并倾注于纸上。
款署“大环”,钤“天池山人”“青藤道士”二印,皆是徐渭晚年常用的名号,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禅意,却又难掩其桀骜不驯的本性。这幅《行书白燕诗轴》,不仅是一件书法杰作,更是徐渭生命状态的缩影——笔底风雷激荡,纸上孤鸿独立,在墨色的浓淡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在困顿中的坚守与突围。
释文
一时伴侣自应非,海路空长遇亦稀。
汉将玉门投老入,赵妃雪夜待人归。
孤回夏日摇寒色,渐下秋空见羽衣。
已识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
白燕三。大环。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