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武则天被太监扒光羞辱,那一巴掌却打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7:22 1

摘要:贞观十一年(637年)冬夜,长安皇宫的浴房里,一个瘦小的女孩被按进浴桶,鬃刷在她背上刮出一道道血痕。

14岁的武媚娘被太监扒光衣服,围观者足有六七个!

那一巴掌打在脸上,火辣辣的疼,眼泪瞬间涌出。

"跑什么跑,我们又不是男人!"太监头子王公公的声音尖锐刺耳。

贞观十一年(637年)冬夜,长安皇宫的浴房里,一个瘦小的女孩被按进浴桶,鬃刷在她背上刮出一道道血痕。

这个被当作"物件"清洗的女孩,28年后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从"货物"到"天子",这条路她是怎么走过来的?

唐朝的皇宫,说白了就是个大型"驯兽场"。

进宫的女人,不管你是王公贵族的千金,还是寻常百姓的女儿,进了这道门,你就是"物件"。

第一步:剥夺尊严。

武媚娘进宫第一晚,六个太监围着她,扒光衣服,用鬃刷刷身体——没错,就是刷马用的那种硬毛刷子。《唐宫史料》记载:"新进宫人,须经净身之礼。"啥叫净身?说白了就是把你当牲口洗。

第二步:摧毁意志。

"记住,你是皇上的物件,不是武家的小姐。"王公公这话,每个字都像刀子。物件是啥?是桌子、椅子、花瓶,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死物。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人第一个月,说错一句话,挨一顿板子;走错一步路,跪一个时辰。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唐宫之严,莫过于规矩;规矩之严,莫过于杀人之心。"

第三步:重新塑造。

被打散了的人,才好重新捏。武媚娘学会了低眉顺眼,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夹缝里求生存。可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在学规矩的同时,也在学权术。

"白天背《女则》,晚上偷听太监聊天。"这是她后来跟心腹说的话。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的自卑,都会激发出超越的欲望。"

武媚娘的自卑有多深,她的野心就有多大。

宫里有句老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哭的孩子有糖吃,太聪明的孩子没命吃。"

武媚娘选择了第四条路——装傻充愣,暗中发力。

唐太宗第一次召她侍寝,她吓得直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皇帝兴致全无,挥手让人把她抬走了。消息传开,掖庭里的宫女都在背后笑话:"胆小如鼠的武才人。"

可谁知道,这个"胆小鬼"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了?

她帮尚衣局的刘姑姑描花样——刘姑姑掌管皇帝的衣物,知道皇帝今天心情好不好。她给掖庭令的账房先生送茶水——账房先生管着宫女们的月例银子,谁受宠谁失宠,账本上一清二楚。她还跟负责传话的小太监套近乎——这些人虽然地位低,但消息最灵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的道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竟然无师自通。

最绝的是,她开始研究唐太宗。

皇帝喜欢看什么书?《贞观政要》。皇帝最烦什么?阿谀奉承。皇帝最近在愁什么?高句丽战事。

摸清了皇帝的脾气,第二次被召见时,她不再发抖了。

"臣妾愿为陛下磨墨。"简简单单一句话,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唐太宗多看了她一眼:"小丫头长进了。"

装傻三年,暗中学习三年,到17岁时,武媚娘已经能跟皇帝谈论国家大事了。《旧唐书》记载:"太宗尝谓媚娘曰:'卿虽年少,颇有见地。'"

这哪是傻?这是大智若愚啊!

如果没有那一巴掌,武媚娘可能就是个普通的才人,老死宫中。

那一巴掌,打醒了她。

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说:"童年的创伤,会成为一生的动力或阴影。"对武媚娘来说,这一巴掌成了她的"发动机"。

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武媚娘后来跟心腹提起这事:"若非王竖(太监)之辱,安知天高地厚?"

啥意思?没挨过打,不知道这世界有多残酷。

这一巴掌让她明白了三个道理:

第一,在这个吃人的地方,眼泪没用。你哭得再惨,该挨打还是挨打,该受辱还是受辱。与其把力气用在哭上,不如用在变强上。

第二,尊严是奢侈品,活着才是硬道理。宫里每年都有宫女"意外"死亡,不是失足落水,就是突发急病。想活命,就得把面子扔地上,把心机藏心里。

第三,规矩是强者定的,弱者只能遵守。但总有一天,她要成为制定规矩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创伤后成长"——有些人遭遇创伤后一蹶不振,有些人却因此激发出惊人的潜能。

武媚娘属于后者。

那一巴掌之后,她像变了个人。别人抱怨命苦,她在观察谁掌权;别人争风吃醋,她在学习写字记账;别人做梦当贵妃,她在琢磨怎么活得更久。

28年后,当她坐上龙椅,第一道圣旨就是:"宫中太监,不得擅打宫人。"

有人说这是仁慈,其实不是。

她只是不想再有第二个武媚娘,被一巴掌打醒。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14岁的武媚娘,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个"啥都没有"的小姑娘,硬是爬到了金字塔顶端。

她的逆袭方程式,其实就三条:

第一条:先活着,再活好。

宫里的生存法则很简单——不作死就不会死。武媚娘深谙此道。太宗朝12年,她安安分分当才人,不争宠,不惹事,不站队。

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时,经常去看望病重的父皇,武媚娘负责侍奉。两人暗生情愫,但她忍住了。一直忍到太宗驾崩,她被送去感业寺当尼姑,还在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这刀不是砍别人的,是砍自己的欲望的。

第二条: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武媚娘最聪明的地方,是懂得"借势"。

她借太宗的病,接近了太子李治;借王皇后对付萧淑妃的心思,重回宫廷;借朝臣对皇后专权的不满,扳倒王皇后;借高宗身体不好,开始参与朝政。

每一步都是"借",从来不硬碰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借的是箭;武媚娘借的是"势"——皇帝的势、皇后的势、朝臣的势,天下的势。

第三条:把仇人变成垫脚石。

还记得打她一巴掌的王公公吗?

武媚娘当上昭仪(正二品)后,第一个找的就是他。所有人都以为王公公死定了,结果武媚娘不但没杀他,反而提拔他当了内侍省的大太监。

"娘娘大恩大德!"王公公跪地磕头。

武媚娘笑了:"你教会了我规矩,我该谢你。"

从此,王公公成了武媚娘在太监中的眼线,宫里大小事,没有她不知道的。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最高明的复仇,不是杀了仇人,而是让仇人为你所用。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改国号为周。

登基那天,她穿着龙袍站在则天门上,看着跪倒一片的文武百官,忽然想起53年前那个冬夜。

14岁的小姑娘,赤身裸体站在浴桶里,被一群太监围观、羞辱,像个物件一样被刷洗。

53年,从才人到昭仪,从皇后到太后,从太后到皇帝。

这条路,是用血、泪、心机、隐忍铺成的。

史书上说她"心狠手辣",杀了亲生女儿栽赃王皇后。可史书没说的是,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想要掌权,不狠行吗?

史书上说她"淫乱宫闱",养了一堆男宠。可史书没说的是,历代皇帝三宫六院,怎么到了女皇帝这儿就成了罪过?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写道:"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敌对环境中,会发展出三种应对策略:顺从、对抗、逃避。"

武媚娘选择了第四种——伪装顺从,暗中对抗,最后反客为主。

那个给她一巴掌的王公公,后来跪在她脚下磕头;那个把她当物件的皇宫,后来成了她的天下;那些嘲笑她的人,后来都得叫她"陛下"。

"朕即天下。"这是她登基后说的第一句话。

从"物件"到"天",这个跨度,震古烁今。

武则天的故事告诉我们:出身不能决定结局,但态度可以。

14岁被羞辱,67岁登基称帝,这53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冬夜里——当所有人都在哭泣时,她选择了观察;当所有人都在抱怨时,她选择了学习;当所有人都在认命时,她选择了改命。

如果你是14岁的武媚娘,面对那一巴掌,你会选择隐忍还是反抗?如果是现代社会,她的逆袭之路会更容易还是更难?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觉得有启发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给更多人看看!

参考文献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刘昫等

《新唐书·后妃传》- 欧阳修、宋祁

《资治通鉴·唐纪》- 司马光

《唐会要》- 王溥

《贞观政要》- 吴兢

《全唐文》- 董诰等编

《唐宫史料汇编》- 陈寅恪

《武则天传》- 林语堂

来源:嘉林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