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醉翁亭记》学写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7:01 1

摘要:同学们,生活抒情散文写作需要突破“单纯记趣”的局限,学会“以场景为基,融乐趣于细节,升华生活真谛”。很多同学写这类文章时,常陷入“乐情肤浅”“景乐脱节”“语言平淡”的困境——要么只写“玩得开心”,没有深层感悟;要么罗列场景却不融情感,读不出真切乐趣;要么语言直

同学们,生活抒情散文写作需要突破“单纯记趣”的局限,学会“以场景为基,融乐趣于细节,升华生活真谛”。很多同学写这类文章时,常陷入“乐情肤浅”“景乐脱节”“语言平淡”的困境——要么只写“玩得开心”,没有深层感悟;要么罗列场景却不融情感,读不出真切乐趣;要么语言直白,缺乏文学韵味。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仅通过“琅琊山水、太守宴饮、吏民同乐”的日常场景,就串联起“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最终升华出“与民同乐”的人生境界,堪称“景、乐、理”深度融合的生活抒情典范。

作为有30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我会带着大家逐段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密码,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维度,结合“社区共享菜园”“校园读书角”“楼下小花园”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教大家把课文中的“乐情融景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笔下功夫”,写出有细节、有乐趣、有思考的生活抒情散文。

一、解锁《醉翁亭记》立意之妙

(一)深扒课文立意:不止于“记亭写景”,更在于“乐民之乐”

很多同学写生活抒情散文,只会“浅层记趣”,比如“社区菜园很好玩,我摘了很多蔬菜”,没有情感升华;或“泛泛谈快乐”,比如“我很喜欢在菜园里劳动”,读不出深层思考。但《醉翁亭记》的立意实现了“三层递进”,从“景中乐”到“事中乐”,再到“心中乐”,其立意逻辑值得深入学习:

第一层:写“景中乐”——为乐情铺垫

文章开篇聚焦琅琊山水之乐:“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通过“朝暮之变、四时之景”的细腻描写,展现“山水之乐”的鲜活。这种“以景载乐”的写法,让“乐”有了具体载体——读者能从“野芳幽香”里,感受春日的生机之乐;从“风霜高洁”里,体会秋日的清朗之乐,景是乐的根基。

第二层:写“事中乐”——为悟理过渡

在写景基础上,文章自然引出“宴酣之乐”与“吏民之乐”:太守设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是“宴酣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是“吏民之乐”。作者将“自己的乐”与“百姓的乐”交织,让乐情从“个人独享”转向“众人共享”,为后续“悟理”做好过渡,避免立意停留在“个人玩乐”的浅层。

第三层:写“心中乐”——让立意有深度

文章结尾不再停留在“记乐”,更升华到“乐民之乐”的境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点明“太守之乐,在于百姓之乐”。这种从“具体之乐”到“精神之乐”的升华,让立意跳出“游山玩水”的局限,有了“关注他人、共享快乐的”普遍意义——无论是社区里的互助之乐,还是校园里的共享之乐,都能从这个立意里找到共鸣。

(二)学课文立意思维:3个方法,让生活抒情散文“有深度”

很多同学会问:“老师,我怎么才能像《醉翁亭记》一样,从日常小事里写出真切乐趣与深层思考呢?”其实,立意的关键在于“选对‘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写清‘场景中的乐情细节’,最后升‘乐情背后的生活真谛’”。结合课文的立意逻辑,我给大家3个可操作的方法,每个方法都配社区/校园的生活实例:

方法一:“乐情分层法”——从“浅层乐”到“深层乐”,避免“乐情肤浅”

《醉翁亭记》从“山水之乐”到“宴酣之乐”再到“乐民之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让乐情分层——比如写“社区共享菜园”,从“摘菜的收获之乐”,到“与邻居分享的互助之乐”,再到“见证蔬菜成长的生命之乐”,让立意从“浅层玩乐”扩展到“深层感悟”,避免“只写好玩”的肤浅。

【实例】写“社区共享菜园的乐情分层”

乐情肤浅(单层乐)深度立意(乐情分层)社区共享菜园很好玩,我摘了番茄和黄瓜,很开心。(只写收获之乐,肤浅)社区共享菜园的乐,藏着三层递进:第一层是“收获之乐”——亲手摘下红透的番茄,咬一口,酸甜的汁水流进嘴里,是味蕾的满足;第二层是“互助之乐”——张奶奶教我辨认生菜和油麦菜,我帮她浇水,她笑着把刚摘的黄瓜塞给我,是邻里的温暖;第三层是“生命之乐”——看着自己种的小苗从发芽到结果,叶片上的露珠都像在笑,是见证成长的感动。这三层乐,像《醉翁亭记》的“山水→宴酣→乐民”,从“个人满足”到“他人共享”再到“生命感悟”,让菜园不只是“种菜的地方”,是藏着生活温度的小天地。(乐情分层,立意深刻)

方法二:“景乐绑定法”——让“场景”与“乐情”深度融合,避免“景乐脱节”

《醉翁亭记》用“朝暮之景”绑定“山水之乐”,用“宴饮场景”绑定“宴酣之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绑定“特定场景”与“特定乐情”——比如写“校园读书角”,用“晨光中的读书场景”绑定“安静阅读的沉浸之乐”,用“课间分享的场景”绑定“交流感悟的共鸣之乐”,让景为乐服务,避免“景是景,乐是乐”的脱节。

【实例】写“校园读书角的景乐绑定”

景乐脱节(无绑定)深度立意(景乐绑定)校园的读书角很美,有很多书,我常去看书,很开心。(景乐分离,立意浅显)校园读书角的乐,藏在“景与乐”的绑定里:晨光中的读书角,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书页上,我捧着《朝花夕拾》,指尖划过文字,连风都轻轻的,怕打扰这份安静——这是“沉浸之乐”,景的“静”绑定着乐的“沉”;课间的读书角,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刚读的故事,有人笑出了声,有人红了眼眶,书架上的绿萝都跟着晃——这是“共鸣之乐”,景的“闹”绑定着乐的“热”。这“静与闹”的读书角,像《醉翁亭记》的“朝暮之景”,不同场景藏着不同乐情,让读书不再是“单纯看书”,是藏着成长印记的快乐时光。(景乐绑定,融合自然)

方法三:“真谛升华法”——从“乐情细节”升“生活思考”,避免“只乐不悟”

《醉翁亭记》从“吏民同乐”升“与民同乐”的境界,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从“乐情细节”升“生活思考”——比如写“楼下小花园”,从“与邻居一起种花的乐”里,升“分享与互助让生活更美好”;从“看着花园从荒芜到繁茂的乐”里,升“用心付出就能收获美好”,让立意有深度。

【实例】从“楼下小花园”升“生活真谛”

只乐不悟(无升华)深度立意(真谛升华)楼下小花园很漂亮,我和邻居一起种花,很开心,花园里的花也开得很好。(只写乐情,无思考)看着楼下小花园从“杂草丛生”到“花开满坛”,我突然懂了《醉翁亭记》“同其乐”的真谛:最初花园里只有几株野草,我和张爷爷一起除草,他教我翻土,我帮他搬花盆;后来李阿姨带来了花籽,我们一起播种,每天浇水时都会互相打招呼;现在花开了,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拍照,孩子们在花坛边画画。这花园的乐,不是“我一个人的快乐”,是“大家一起创造、一起分享的快乐”——原来生活中最珍贵的乐,不是“独自拥有”,是“与人共享”;不是“坐享其成”,是“共同付出”。(从“花园之乐”升“共享与付出”的真谛,立意深刻)

(三)立意练习:从“日常之乐”到“生活真谛”的设计

请大家从以下生活场景中选一个,运用“乐情分层法+真谛升华法”,设计清晰的立意(先写乐情分层,再升生活真谛):

1.校园食堂的“分享午餐”场景(和同学互换饭菜)

2.社区广场的“广场舞教学”场景(阿姨教我跳舞)

3.家里的“周末烘焙”场景(和家人一起做蛋糕)

【参考示例】选“校园食堂的‘分享午餐’场景”

1.乐情分层:“校园食堂的分享之乐,藏着三层:第一层是‘味蕾之乐’——同桌的红烧肉换我的番茄炒蛋,不同的味道在嘴里碰撞,是味觉的惊喜;第二层是‘交流之乐’——分享时我们聊起家里的饭菜,她说妈妈做的鱼香肉丝最好吃,我说外婆的糖醋排骨最下饭,笑声传遍餐桌;第三层是‘温暖之乐’——有次我忘带饭卡,后桌的同学把自己的鸡腿分我一半,说‘一起吃才香’,是陌生人间的善意。”(乐情分层,有细节)

2.生活真谛:“这些分享的小快乐,让我明白《醉翁亭记》‘同其乐’的真谛——快乐像食堂的饭菜,独自吃只有一种味道,与人分享却能尝出多种香甜;生活中的温暖,也不是‘独自拥有’,是‘你分我一块肉,我递你一勺菜’的互相陪伴。原来最珍贵的快乐,从来不是‘得到多少’,是‘与人共享了多少’。”(升华“共享”的真谛,立意深刻)

二、解锁《醉翁亭记》选材之巧

(一)拆解课文选材:为何选“山水+游宴+吏民”三类场景?

很多同学写生活抒情散文,选材常陷入两个误区:要么“场景杂乱”(既写菜园、又写食堂、还写花园,没有重点),缺乏主线;要么“细节空洞”(只写“在菜园很开心”,没有具体动作),没有感染力。但《醉翁亭记》的选材逻辑,是“选‘有乐情的核心场景’+‘藏温度的细节’+‘促升华的互动’”,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拆解:

1.选材要“有核心”——选“能串联乐情的场景”,避免“场景杂乱”

《醉翁亭记》选“琅琊山水、太守宴、滁人游”三类场景,都围绕“乐”展开:山水是“乐的载体”,宴饮是“乐的聚集”,吏民是“乐的共享”,三类场景串联起“从景到人的乐情”。如果选“与乐无关的场景”(比如“太守处理公务”),就会让叙事“杂乱”;而选“核心场景”,能让乐情更集中,读者更易沉浸。

2.选材要“有细节”——选“藏乐情的小细节”,避免“乐情空洞”

文章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大场景”,而是藏乐情的细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酒的“洌”、菜的“杂”,藏着宴饮的随性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歌、休、呼、应”的细节,藏着吏民的自在之乐。这些细节让乐情“可感可触”——读者能从“泉香酒洌”里,想象宴饮的畅快;从“负者放歌”里,体会游山的自在。如果只写“大家很开心”,没有细节,乐情就会空洞。

3.选材要“有互动”——选“显共享的互动场景”,避免“乐情孤立”

文章的选材有“强烈的互动感”:太守与宾客“宴酣之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太守与吏民“同乐之乐”(“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种“共享互动”让乐情从“个人”扩展到“群体”——没有宾客的“喧哗”,太守的“乐”就显孤单;没有吏民的“游”,“乐民之乐”就成空谈。如果只写“太守自己游山”,没有互动,乐情就会孤立。

(二)学课文选材技巧:4个方法,帮你“选对场景、写活乐趣”

结合《醉翁亭记》的选材逻辑,我给大家4个“选材技巧”,每个技巧都配“社区共享菜园”的“反面示例”和“正面示例”:

技巧一:“核心场景法”——选“能串联乐情的核心场景”,避免“场景杂乱”

很多同学选场景,选“多个无关场景”(比如写菜园,还写食堂、教室),缺乏主线。我们应选“核心场景+关联场景”,比如以“社区共享菜园”为核心,关联“播种、浇水、收获”三个关联场景,让所有素材都围绕“菜园之乐”展开,避免杂乱。

【实例】写“社区共享菜园的核心场景”

反面示例(场景杂乱)正面示例(核心场景)社区共享菜园很好玩,我摘了番茄,还去食堂买了饭,下午又去教室写作业,一天很开心。(场景杂乱,无主线)我的“菜园快乐日”,全围绕共享菜园展开:早上7点,和张奶奶一起播种,她教我把菜籽埋在土里,说“盖一层薄土就好”;上午10点,帮李爷爷浇水,他的水壶有个小漏洞,我们笑着追着漏水的地方浇;下午4点,摘自己种的小番茄,红透的果子咬在嘴里,酸甜的汁水沾满嘴角。这“播种→浇水→收获”的核心场景,像《醉翁亭记》“山水→宴饮→吏民”的关联场景,让“菜园之乐”有主线,不杂乱,每个场景都藏着不同的快乐。(围绕“菜园”选关联场景,主线清晰)

技巧二:“细节放大法”——选“藏乐情的小细节”,避免“乐情空洞”

很多同学写选材,只会“说结果”(比如“我在菜园很开心”),没有细节。我们要选“有细节的素材”,比如“播种时的手势、浇水时的互动、收获时的表情”,让乐情可感。

【实例】写“菜园收获的细节”

反面示例(乐情空洞)正面示例(细节放大)我在菜园收获了番茄,很开心,大家都夸我厉害。(无细节,空洞)菜园收获的快乐,藏在三个小细节里:摘番茄时,我踮着脚够最高处的果子,指尖刚碰到果皮,番茄就“咚”地掉进篮子里,红得像小灯笼;张奶奶凑过来看,笑着说“你种的果子比我种的甜”,还帮我擦掉嘴角的汁水;李爷爷把我的篮子装满,说“多带点回家,让爸妈也尝尝”,他的手掌沾着泥土,却把我的篮子擦得干干净净。这些细节像《醉翁亭记》“泉香酒洌”的描写,让“开心”不再是抽象的词,是能摸到的番茄、能听到的笑声、能感受到的温暖。(放大“摘果、擦嘴、装篮”的细节,乐情具体)

技巧三:“互动选材法”——选“显共享的互动场景”,避免“乐情孤立”

很多同学写选材,只写“自己的事”(比如“我在菜园种了番茄”),没有互动。我们要选“有互动的素材”,比如“和邻居一起播种、分享收获、互相帮忙”,让乐情从“个人”扩展到“群体”。

【实例】写“菜园的互动场景”

反面示例(乐情孤立)正面示例(互动选材)我在社区菜园种了番茄,每天浇水,后来收获了很多,很开心。(只写自己,孤立)菜园的快乐,藏在“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动里:我种的番茄苗长太高,张奶奶帮我搭架子,她的手虽然皱巴巴的,绑绳子却很结实;李爷爷的黄瓜藤爬错了地方,我帮他挪到架子上,他笑着给我摘了根嫩黄瓜;收获时,我们把蔬菜摆在一起分享,我的番茄、张奶奶的生菜、李爷爷的黄瓜,凑成了一桌“菜园宴”。这互动像《醉翁亭记》“太守与吏民同乐”,让快乐从“我”变成“我们”,不再孤单,也更热闹。(选“搭架子、挪藤蔓、分享菜”的互动,乐情共享)

技巧四:“季节选材法”——选“不同季节的场景”,避免“选材单调”

很多同学写选材,只写“一个季节”(比如“春天在菜园播种”),单调。我们应选“四季场景”,比如“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让选材有层次,也让乐情有变化。

【实例】写“菜园的四季选材”

反面示例(选材单调)正面示例(季节选材)春天,我在菜园播种了番茄,后来收获了很多,很开心。(只写春夏,单调)社区菜园的四季,各有各的快乐:春天,我和张奶奶一起播菜籽,泥土的清香裹着希望;夏天,我帮李爷爷浇水,水珠落在菜叶上,像撒了把珍珠;秋天,我们一起摘蔬菜,番茄红、黄瓜绿,篮子都装不下;冬天,我们把菜籽收在玻璃瓶里,贴上年份标签,说“明年种更多”。这四季场景像《醉翁亭记》“山间四时”,每个季节都有新的快乐,选材不单调,乐情也更丰富。(选“四季场景”,层次分明)

(三)选材练习:用“场景融情法”写“社区共享菜园的四季乐”

请大家结合“细节放大法+互动选材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通过“社区共享菜园的四季”,体现“景、乐、人的融合”:

【参考示例】

社区共享菜园的四季,藏着热闹的快乐:春天,我和张奶奶蹲在田里播番茄籽,她教我用手指挖小坑,说“坑太深籽会闷坏”,我的指甲沾了泥,她笑着帮我擦掉;夏天,太阳辣辣的,李爷爷给我递了顶草帽,我们一起给菜苗浇水,水珠落在叶子上,溅起小小的水花;秋天,番茄红了,我们围在一起摘,我的篮子满了,张奶奶帮我倒进袋子里,还塞了把生菜;冬天,我们把晒干的菜籽装在玻璃瓶里,贴上年份,李爷爷说“明年我们种茄子”。这四季的菜园,不只是种菜的地方,是藏着邻里温暖的快乐天地。

三、解锁《醉翁亭记》结构之精

(一)拆解课文结构:为何“寻景→写景→融乐→悟理”能成经典?

很多同学写生活抒情散文,结构常陷入“混乱无序”——要么“先写乐再写景”,逻辑颠倒;要么“只写景不悟理”,缺乏深度;要么“结尾突兀”,没有升华。但《醉翁亭记》的结构实现了“景、乐、理”的完美衔接,其逻辑可拆解为四部分:

1.开头:“寻景引入”——为写景铺垫

文章开头先“寻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通过“环滁→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的空间顺序,逐步引出核心景物,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避免“突兀写景”。

2.中间1:“写景铺陈”——为融乐打基础

接着聚焦“景之美”:先写“朝暮之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再写“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用细腻的描写展现山水的鲜活。这种“先写景”的结构,让“乐”有了依托——没有“山水之美”,就没有后续的“山水之乐”,景是乐的根基。

3.中间2:“融乐深化”——为悟理做过渡

在写景基础上,自然融入“乐之情”:先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再写“太守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最后写“众宾欢”(“射者中,弈者胜”),将“景之美”与“人之乐”交织,让乐情从“景中乐”扩展到“事中乐”,为后续“悟理”做好过渡,避免“乐与理脱节”。

4.结尾:“悟理升华”——让主旨清晰

文章结尾升华到“理之深”:“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点明“太守之乐在百姓之乐”的核心,再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收束,既呼应开头的“醉翁亭”,又让主旨从“记亭写景”升为“乐民之乐”的人生境界,结构完整,立意深刻。

(二)学课文结构技巧:3个模式,让生活抒情散文“逻辑清晰”

结合《醉翁亭记》的结构逻辑,我给大家3个实用的生活抒情散文结构模式,每个模式都配“校园读书角”的范文片段:

模式1:“寻景→写景→融乐→悟理”模式(适用于“有核心景物的写作”)

核心是“开头:寻景引入→中间1:写景铺陈→中间2:融乐深化→结尾:悟理升华”,适合写“有具体景物的生活抒情散文”。

结构框架范文示例:《校园读书角记》开头(寻景引入):空间顺序寻景从教室出来,沿走廊向东走,转过第二个拐角,就能看到校园的读书角——它藏在两株玉兰树之间,木质书架上摆满了书,靠窗的位置放着三张蓝色小桌,阳光透过树叶,在桌上洒下细碎的光斑。中间1(写景铺陈):描写景物特点读书角的美,在“静”与“活”之间:清晨,玉兰花瓣落在书页上,连翻书的声音都变得轻柔;午后,阳光爬上书架,给每本书都镀上一层金边;傍晚,路灯亮起,灯光与月光交织,照得书页格外清晰。书架上的书,有的封皮皱巴巴的,是同学们捐赠的旧书;有的还带着塑封,是新添的读物,每本书都藏着故事。中间2(融乐深化):融入乐情与互动读书角的乐,藏在“读”与“聊”里:我常坐在靠窗的位置读《朝花夕拾》,读到有趣的段落,会和同桌分享;语文课代表每周都会来整理书籍,她会把同类的书放在一起,方便大家找;有次我忘带书签,后桌的同学把自己做的枫叶书签借给我,说“看完记得还我就好”。这些小快乐,让读书角不只是“看书的地方”,是藏着温暖的小天地。结尾(悟理升华):升华主旨看着读书角的玉兰树慢慢长大,我突然懂了《醉翁亭记》“同其乐”的道理:读书的快乐,不是“独自沉浸”,是“和同学分享故事的共鸣”;读书角的意义,不是“摆着好看的书”,是“给大家一个安静交流的角落”。原来生活中的美好,从来不是“独自拥有”,是“与人共享”——这就是读书角教给我的道理。

模式2:“乐情递进”模式(适用于“按时间/事件顺序写作”)

核心是“开头:总起乐情→中间:按顺序写乐情递进→结尾:悟理升华”,适合写“有时间跨度或事件发展的生活抒情散文”。

结构框架范文示例:《读书角的快乐时光》开头(总起乐情):点出核心乐情校园读书角,藏着我初中最珍贵的快乐时光——从“独自看书”到“和同学分享”,再到“一起整理”,每一段时光都有不同的温暖。中间(乐情递进):按顺序写乐情变化第一次去读书角,我独自坐在角落读《小王子》,怕打扰别人,连翻书都轻轻的,这是“安静的快乐”;后来和同桌一起去,我们读完《城南旧事》,聊起各自的童年,笑声差点惊动管理员,这是“共鸣的快乐”;再后来,我们和语文课代表一起整理书架,把旧书擦干净、贴上新标签,看着整齐的书架,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付出的快乐”。结尾(悟理升华):升华思考这三种快乐,像《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的递进,让我明白:最珍贵的快乐,不是“独自享受”,是“和别人一起创造、一起分享”;最有意义的地方,不是“风景多美”,是“藏着多少温暖的回忆”。读书角的时光,会成为我初中最难忘的记忆。

模式3:“景乐对应”模式(适用于“以景为线索的写作”)

核心是“开头:点出景乐对应关系→中间:分写不同景与对应的乐→结尾:悟理升华”,适合写“以景物变化为线索的生活抒情散文”。

结构框架范文示例:《读书角的四季乐》开头(景乐对应):点出景与乐的关联校园读书角的四季,景不同,乐也不同——春天的玉兰、夏天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暖阳,都藏着不一样的快乐。中间(景乐对应):分写四季景与乐春天,玉兰花开,花瓣落在书页上,我和同学把花瓣夹在书里当书签,这是“诗意的快乐”;夏天,树荫浓密,我们坐在树下读诗,风一吹,树叶的沙沙声像在伴奏,这是“惬意的快乐”;秋天,落叶飘进读书角,我们把落叶做成书签,送给老师和同学,这是“分享的快乐”;冬天,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我们围坐在桌旁读故事,手冻僵了就搓搓手继续,这是“温暖的快乐”。结尾(悟理升华):升华主旨看着读书角的四季变化,我突然想起《醉翁亭记》“山间四时之乐”——原来快乐不需要“惊天动地”,就藏在日常的景物与互动里。春天的花瓣、夏天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暖阳,还有一起分享的同学,都是快乐最好的载体。这就是生活的真谛:用心感受,平凡的日子也能满是快乐。

(三)结构练习:用“乐情递进法”写“校园读书角的乐趣”

请大家以“校园读书角的乐趣”为主题,用“乐情递进法”完成一段短文,要求按“初识→熟悉→融入”的顺序,体现“乐情的递进”与“最后的悟理”:

【参考示例】

校园读书角的乐趣,是慢慢“藏”出来的:(开头:总起)

初识读书角时,我只是躲在角落读自己的书,怕打扰别人,连翻书都小心翼翼,那时的快乐,是“安静的沉浸”;(初识:浅层乐)

熟悉后,我和同桌一起去,读完《西游记》,我们模仿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话,笑得前仰后合,管理员阿姨过来提醒,我们赶紧捂住嘴,却还是忍不住笑,那时的快乐,是“共鸣的热闹”;(熟悉:中层乐)

后来,我们加入了整理书架的队伍,把旧书擦干净、按类别摆放,看到低年级同学找到想要的书,笑着说“谢谢姐姐”,心里满是骄傲,那时的快乐,是“付出的满足”。(融入:深层乐)

这三种乐趣,像《醉翁亭记》的乐情递进,让我明白:快乐会随着“参与”变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享受”到“付出”,才是最珍贵的成长——这就是读书角教给我的道理。(结尾:悟理)

四、解锁《醉翁亭记》语言之美

(一)拆解课文语言:为何“白描写景+抒情议论”能打动人心?

很多同学写生活抒情散文,语言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直白,缺乏韵味”(比如“读书角很美,我很喜欢”),没有文学性;要么“堆砌辞藻,情感空洞”(比如“读书角像人间仙境,书籍如璀璨星辰”),缺乏真情。但《醉翁亭记》的语言实现了“质朴与雅致的统一”,其语言特色可拆解为三点:

1.白描写景“质朴鲜活”——让画面可感

课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山水:“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没有华丽辞藻,却用“开、归、发、秀”等动词,精准展现朝暮、四时的变化,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林霏散去、岩穴变暗”“野花绽放、树木繁茂”的画面。这种“质朴白描”的写法,让景物不空洞,更显真实。

2.抒情议论“自然融入”——让情感真挚

文章不单独抒情,而是将情感藏在写景与叙事中:写“滁人游”时,“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没有直接说“百姓快乐”,却通过“歌、休、呼、应”的场景,让“吏民之乐”自然流露;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将“与民同乐”的志向藏在议论中,不生硬说教,更显真挚。

3.句式灵活“疏密有致”——让节奏和谐

课文善用“长短句结合”:长句写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细致铺陈;短句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简洁有力。长短句交替,让语言既有“慢品细赏”的雅致,又有“直抒胸臆”的畅快,节奏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二)学课文语言技巧:3个方法,让生活抒情散文“有韵味”

结合《醉翁亭记》的语言特色,针对学生生活场景,我给大家3个“语言提升方法”,每个方法都配“社区共享菜园”的“反面示例”和“正面示例”:

方法一:“白描写景法”——用“动词+名词”勾勒画面,避免“语言直白”

很多同学写景,只会“说特点”(比如“菜园里的番茄很红”),没有画面感。我们可以用“动词+名词”的白描组合,让景物鲜活可感。

【实例】写“菜园的番茄”

反面示例(语言直白)正面示例(白描写景)菜园里的番茄成熟了,颜色很红,挂在枝头很好看。(直白,无画面)菜园的番茄架上,挂满了红果子:有的歪着脑袋,贴着叶片躲太阳;有的挺着圆肚,在风里轻轻晃;指尖碰一碰,果皮硬实实的,还带着点绒毛。摘下来放在篮子里,“咚”的一声,像小石子落进筐,红得晃眼。(用“挂、躲、晃、碰、落”等动词,“红果子、叶片、篮子”等名词,白描出番茄的鲜活,画面感十足)

方法二:“情景嵌情法”——让情感藏在场景细节中,避免“抒情空洞”

很多同学抒情,只会“喊感受”(比如“我很喜欢菜园,很开心”),没有依托。我们可以将情感藏在“动作、对话、环境”的细节里,让情感自然流露。

【实例】写“在菜园的快乐”

反面示例(抒情空洞)正面示例(情景嵌情)在菜园里摘番茄很快乐,大家都很开心,我喜欢这种感觉。(空洞,无细节)张奶奶帮我把番茄装进袋子,指尖沾的泥土蹭在我手背上,我没擦——那泥土带着太阳的温度,比任何护手霜都暖。李爷爷蹲在旁边,咬了口刚摘的黄瓜,脆生生的响,他说“明年咱们种茄子,你负责浇水”,我笑着点头,篮子里的番茄好像也跟着晃了晃,红得更艳了。(将“快乐”藏在“蹭泥土、咬黄瓜、对话”的细节里,不直白说“开心”,却让温暖自然流露)

方法三:“长短句结合法”——用“长句铺景+短句点情”,避免“语言单调”

很多同学写文,只会用“短句”(比如“番茄红了。我摘了很多。很开心”),单调生硬。我们可以用“长句铺陈场景,短句点明情感”,让语言有节奏。

【实例】写“菜园收获场景”

反面示例(语言单调)正面示例(长短句结合)秋天到了,菜园收获了。我摘了番茄,张奶奶摘了生菜,李爷爷摘了黄瓜。大家一起分享,很开心。(全是短句,单调)秋日的阳光斜斜照在菜园里,番茄架上的红果子、生菜畦里的绿叶片、黄瓜藤上的嫩瓜条,凑在一起像幅彩色的画;风一吹,叶子沙沙响,还带着点泥土的腥气。我们蹲在田里摘菜,不说话,只听见“咚、咔、唰”的声响——那是快乐落在篮子里的声音。(长句铺陈“阳光、蔬菜、风声”的场景,短句点出“快乐落在篮子里”的情感,节奏和谐,有韵味)

(三)语言练习:用“细节白描+乐情融入”写“雨后的社区菜园”

请大家结合“白描写景法+情景嵌情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体现“雨后菜园的景与乐”:

【参考示例】

雨后的菜园,满是清清爽爽的气:泥土被泡得软软的,踩上去“噗嗤”响,鞋尖沾了泥也不管;番茄叶上挂着水珠,抖一抖,水珠“嗒”地落在裤脚上,凉丝丝的。张奶奶蹲在菜畦里,用手拨弄生菜叶,水珠顺着她的指缝往下滴,她说“雨后的菜长得快,下周就能吃了”,声音里带着笑。我帮她把歪倒的番茄苗扶起来,指尖碰着湿哒哒的茎秆,竟觉得那绿色比平时更亮。风里飘着泥土的香,混着菜叶的清,吸一口,连心里都变得清爽——这雨后的菜园,比任何游乐场都让人快活。

五、综合实践——从“学技巧”到“写作文”

(一)写作任务:以“楼下的‘醉翁园’”为题,写一篇生活抒情散文

结合《醉翁亭记》“景乐相融、以乐明志”的写作技巧,以“楼下的‘醉翁园’”(可写社区小花园、共享菜园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立意:通过“醉翁园”的四季场景,展现“个人之乐→邻里之乐→生活之乐”的递进,最后升华“平凡生活藏美好”的思考;选材:选“春播、夏聊、秋收、冬聚”四类场景,融入“与邻居互动、细节描写、环境烘托”,避免重复之前的校园、书屋等素材;结构:采用“寻景→写景→融乐→悟理”模式,逻辑清晰;语言:运用“白描写景、情景嵌情、长短句结合”,有文采、有温度,避免直白抒情。

(二)写作思路解析

1.立意设计

浅层乐(个人之乐):在“醉翁园”播种、摘菜的个人满足;中层乐(邻里之乐):与邻居分享收获、互相帮忙的温暖;深层乐(生活之乐):从园子里的日常互动,感受平凡生活的美好;升华:像《醉翁亭记》“乐民之乐”,从“园之乐”升“平凡生活藏真谛”——美好不在远方,在身边的一菜一景、一言一行中。

2.选材与结构

结构模块选材内容细节与环境烘托寻景引入描述“醉翁园”的位置(楼下拐角,木栅栏围着,门口挂着邻居做的木牌)阳光斜照在木栅栏上,木牌上的“醉翁园”三个字被晒得发亮,旁边还画着个小番茄写景铺陈(四季)春:播番茄籽,泥土翻晒后有腥气;夏:傍晚在园子里聊天,晚风带凉意;秋:摘番茄、生菜,果实堆在竹篮里;冬:围坐在园边石凳上晒太阳,分享腌菜春:指尖沾着湿泥,种子埋进土里像撒了把希望;夏:路灯亮时,影子拉得很长,笑声飘出园子;秋:番茄红得晃眼,生菜叶上沾着露水;冬:石凳晒得暖烘烘,腌菜罐里飘出酱香融乐深化(互动)张奶奶教我辨生菜,我帮李爷爷搭番茄架;收获时一起分菜,冬闲时分享腌菜张奶奶的手皱巴巴的,却能准确指出生菜和油麦菜的区别;李爷爷的竹篮很旧,却擦得干干净净;分菜时你推我让,竹篮里的菜越堆越高悟理升华坐在园边石凳上,看着园子的四季变化,想起《醉翁亭记》的“乐”夕阳落在园子里,番茄架的影子歪歪扭扭,风里飘着泥土和饭菜的香,突然懂了:欧阳修的“乐”在百姓,我的“乐”在这园子里的烟火气

3.语言设计

白描:用“播、搭、摘、分”等动词写动作,“红番茄、绿生菜、旧竹篮”等名词写景物;情景嵌情:不直接说“开心”,用“张奶奶的笑声、李爷爷的竹篮、分菜时的推让”藏情感;长短句:长句铺场景(“夏日的傍晚,晚风穿过木栅栏,吹得番茄叶沙沙响,路灯亮起来时,邻居们的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长”),短句点情(“这风里,藏着园子的乐”)。

(三)范文示例

《楼下的“醉翁园”》

从单元楼拐个弯,就能看见那片木栅栏围起来的小园子——邻居们都叫它“醉翁园”,门口挂着块杉木牌,上面的三个字是张爷爷写的,旁边还画了个圆滚滚的小番茄,被阳光晒得发红,像颗小太阳。

春天的园子,满是泥土的腥气。我和张奶奶蹲在菜畦里播番茄籽,她教我用手指挖小坑,“坑不能深,不然籽会闷坏”,我的指甲缝里沾了泥,她笑着帮我擦掉,说“泥土是好东西,沾在手上,菜长得旺”。种子埋进土里,像撒了把碎星星,我每天都去看,直到嫩绿的芽尖顶破泥土,才松了口气——那芽尖小小的,带着点鹅黄,像刚睡醒的小娃娃,怯生生地探着头。

夏天的园子,是傍晚的热闹。太阳刚落山,邻居们就搬着小凳来园子里坐,李爷爷会把泡好的菊花茶分给大家,杯子是搪瓷的,上面印着“劳动光荣”。晚风穿过木栅栏,吹得番茄叶沙沙响,张奶奶说她年轻时在农村种过菜,“那时候的番茄,比现在的甜”;李爷爷接话,说他小时候偷摘邻居的黄瓜,被追着跑了三条街。我们听得笑出了声,笑声飘出园子,连路过的小狗都停下来,摇着尾巴看我们。

秋天的园子,是收获的红。番茄架上挂满了红果子,有的歪着,有的圆着,摘下来放在竹篮里,“咚、咚”的响。我帮李爷爷摘黄瓜,他的竹篮很旧,边缘磨得发亮,却擦得干干净净。收获的菜摆在园子里分,张奶奶把最大的番茄塞给我,“你种的,该你多拿”;我把生菜分给李爷爷,他笑着说“够我拌两顿凉菜了”。竹篮里的菜越堆越高,红的、绿的,像幅彩色的画,看得人心头暖。

冬天的园子,是石凳上的暖。阳光好的时候,邻居们会围坐在园边的石凳上晒太阳,张奶奶带来她腌的萝卜干,李爷爷带来炒瓜子。石凳被晒得暖烘烘的,手放在上面,连心里都热乎。我们不怎么说话,就看着光秃秃的菜畦,张奶奶说“等明年春天,咱们种点茄子”;李爷爷点头,“再种点小葱,拌豆腐香”。风里飘着腌菜的香,混着阳光的暖,让人觉得冬天也不那么冷了。

有天傍晚,我坐在园边的石凳上,看着夕阳落在木栅栏上,番茄架的影子歪歪扭扭的。突然想起《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想,我们的“意”也不在菜,在乎这园子里的烟火气——是张奶奶沾着泥的手,是李爷爷旧旧的竹篮,是分菜时的你推我让,是傍晚的笑声和晚风里的香。

以前总觉得,美好在远方,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现在才懂,美好就在身边,在楼下这方小小的园子里,在邻居们的一言一行里。就像欧阳修的“乐”在滁人的游、太守的宴,我的“乐”在这园子里的四季,在平凡日子里的小温暖。

这楼下的“醉翁园”,不是什么有名的景点,却是我心里最珍贵的地方——它教会我,生活的美好,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身边的一菜一景,是邻里间的一句问候、一次帮忙。这,就是“醉翁园”给我的答案,也是生活给我的答案。

(四)写作误区提醒与修改方法

结合本次写作任务,总结学生常见的3个误区及修改建议,确保针对性与实用性:

误区类型问题示例修改后修改方法景乐脱节,无融合醉翁园的番茄红了,我摘了很多,很开心,邻居们也很喜欢。(景是景,乐是乐)醉翁园的番茄红了,我摘了个最大的递给张奶奶,她的手沾着泥,接番茄时蹭在我手背上,我没擦——那泥土带着太阳的温度,比番茄还暖。邻居们围过来分菜,你推我让,竹篮里的红果子晃啊晃,看得人心头热。(用“递番茄、蹭泥土、分菜”的细节,嵌合景与乐)用“情景嵌情法”,将乐情藏在景物、动作、互动的细节中,避免脱节。细节空洞,无画面春天在醉翁园播种,夏天聊天,秋天收获,冬天晒太阳,很快乐。(无细节,空洞)春天在醉翁园播种,指尖沾着湿泥,把种子埋进小坑里,张奶奶说“盖层薄土就好”;夏天傍晚聊天,晚风把番茄叶吹得沙沙响,李爷爷的搪瓷杯里,菊花茶飘着香;秋天收获,番茄“咚”地落进竹篮,红得晃眼;冬天晒太阳,石凳暖烘烘的,手放在上面不想挪。(加入“沾泥、吹风、落果、暖凳”的细节,有画面)用“白描写景法”,用“动词+名词”勾勒细节,让场景可感。语言单调,无节奏醉翁园的春天很好。我和张奶奶播种。很开心。夏天也很好。大家一起聊天。很热闹。(全是短句,单调)醉翁园的春天,满是泥土的腥气,我和张奶奶蹲在菜畦里,指尖沾着湿泥,把种子埋进小坑里;风里飘着青草的香,连呼吸都觉得清爽——这春天,真好。夏天的傍晚,晚风穿过木栅栏,吹得番茄叶沙沙响,大家围坐在石凳上,说笑着分菊花茶;笑声飘出园子,连小狗都停下来看——这夏天,真热闹。(长句铺场景,短句点情,节奏和谐)用“长短句结合法”,长句铺陈细节,短句点明情感,避免单调。

六、总结:让课文成为生活写作的“活教材”

同学们,《醉翁亭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不是因为它描写了多么壮丽的山水,而是因为欧阳修用“琅琊山水”为载体,写出了“与民同乐”的真挚情怀——它告诉我们:好的写作,从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观生活”。《醉翁亭记》的“乐”,不是欧阳修刻意营造的热闹,是他看见滁人游山、宾客宴饮时,发自内心的欣慰;是他放下个人仕途得失,关注百姓安乐的豁达。这种“从生活中来,到心灵中去”的写作,才是最有力量的。

对我们九年级学生来说,从《醉翁亭记》中学写作,学的不只是“白描写景”“长短句结合”的技巧,更要学“发现生活之乐、传递生活温度”的能力。不必总想着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楼下的小花园、社区的共享菜园、校园的读书角,这些平凡的场景里,藏着最真实的快乐:是邻居递来的一颗番茄,是同学分享的一本好书,是老师温暖的一句鼓励。这些场景,就像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水”,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情感受,就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

同时,我们还要学《醉翁亭记》“乐情递进”的立意智慧——从“个人之乐”到“他人之乐”,再到“生活之乐”。写社区菜园,不只是写自己摘菜的快乐,更要写与邻居分享收获的温暖;写校园读书角,不只是写自己阅读的沉浸,更要写与同学交流感悟的共鸣。当我们的写作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关注身边人的故事、生活的细节,文章的立意自然会更深刻,也更能打动人心。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