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倒台:嘉庆为何15天内就抄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07:05 1

摘要:15天后,和珅家里被抄出黄金3万两、白银300万两、当铺75间、良田8000顷——这些家产加起来,相当于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前言

1799年正月,北京还飘着雪。

乾隆皇帝刚咽气3天,嘉庆就下了一道圣旨:革掉和珅的职,把人关起来。

15天后,和珅家里被抄出黄金3万两、白银300万两、当铺75间、良田8000顷——这些家产加起来,相当于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同一天,嘉庆赐和珅白绫,让他自行了断。

所有人都懵了:嘉庆忍了和珅20多年,为啥不等国丧结束?为啥连半个月都等不及?这15天的“闪电抄家”,到底藏着什么急事儿?

一、不是突然动手,是忍了26年的“蓄谋”

咱们先搞清楚一件事:嘉庆对和珅的恨,不是一天两天的。

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这仇就结下了。

那时候乾隆已经老了,耳朵背,眼睛花,朝堂上的事基本靠和珅传话。

和珅仗着这点,把自己当成了“二皇帝”,连太子嘉庆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嘉庆想给老师朱珪升个官,写了封奏折给乾隆。

结果奏折刚送上去,就被和珅截了胡。

他跑到乾隆跟前说:“皇上,太子这是在拉帮结派啊!朱珪是太子的老师,再升官,以后太子的势力就太大了。”

乾隆一听就皱了眉,当场把奏折打了回去,还把嘉庆叫过来骂了一顿。

嘉庆没办法,只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跟老师划清界限,说自己“不懂事,乱提建议”。

你想想,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丢面子,嘉庆心里能不恨吗?

更过分的是,和珅还在嘉庆身边安插了“眼线”。

他找了个自己的亲信,假装是“侍读”,天天跟着嘉庆,嘉庆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要偷偷报给和珅。

嘉庆知道这个人是和珅的人,却不敢赶他走——因为那时候乾隆还护着和珅,他要是敢动和珅的人,就是跟乾隆对着干。

所以嘉庆只能忍,表面上对和珅客客气气,甚至还经常夸和珅“办事勤勉”,背地里却在日记里写:“此獠不除,天下不安。”

能把话说到这份上,可见嘉庆早就想收拾和珅了,他等的不是“机会”,是“乾隆闭眼的那一刻”。

乾隆当太上皇的3年里,嘉庆更是把“忍”字做到了极致。

那时候和珅还是说一不二,有时候甚至敢借着乾隆的名义,直接下命令。

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江西道御史曹锡宝看不惯,上奏折参和珅一本,说他“专权误国”。

结果嘉庆看了奏折,不仅没夸这个官,反而把他骂了一顿,说他“不懂事,乱参大臣”。

还特意把和珅叫过来,当着他的面把奏折烧了,说:“你别往心里去,这些小官就是想博眼球。”

和珅当时还挺得意,觉得嘉庆就是个“软柿子”,好拿捏。

他哪儿知道,嘉庆早就让心腹太监偷偷记着他的罪证了——从他贪了多少钱,到他收了谁的礼,甚至他给乾隆送了一幅稀世字画,自己却私藏了一幅复制品,这些小事都记在本子上,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所以你看,后来那15天的“快”,不是没准备的“快”,是憋了3年的“快”——证据早齐了,就等乾隆一死,立刻收网。

二、急着抄家,是因为清朝快没钱了

嘉庆之所以这么急,最核心的原因,是清朝的国库已经空得能跑老鼠了。

乾隆在位的时候,看着风光,又是打新疆,又是下江南,其实花了太多钱。

到乾隆去世的时候,国库只剩190万两白银——这点钱,连给乾隆办国丧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那时候白莲教起义已经闹了好几年,清军在前线打仗,天天要花钱。

光是镇压起义,就已经花掉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0年的国库收入。

地方官府也没钱,各省加起来欠了3000万两的“亏空”,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有一次,河南的清军因为没拿到军饷,差点哗变。

户部尚书天天跑到嘉庆跟前哭,说:“皇上,再没钱,前线的兵就要跑光了!”

嘉庆也急啊,他刚登基,要是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不仅起义平不了,老百姓也会跟着造反。

这时候,谁手里有钱?

只有和珅。

朝廷没钱,和珅家里却藏着相当于15年国库收入的家产——这些钱,刚好能填清朝的“窟窿”。

所以嘉庆刚把和珅关起来,就立刻派了人去抄家。

抄家的人也不敢耽误,白天黑夜地查,连和珅家里的地窖都挖开了,就怕和珅的党羽偷偷转移家产。

后来抄家清单出来,嘉庆一看,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和珅家里的白银,直接拨了一半给前线当军饷;当铺和良田收归朝廷,每年能收几十万两的租子;那些珠宝玉器,一部分用来赏赐功臣,一部分拿到市面上卖掉,换了钱填补地方亏空。

有人说嘉庆是“贪和珅的钱”,其实不是。

《清实录》里记着,和珅家产的80%都用在了“军需”和“补亏空”上,只有20%归入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金库。

乾隆那时候,每次缺钱,就靠加征“火耗银”剥削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

嘉庆靠抄和珅的家,至少让老百姓少交了3年的赋税。

你说,他能不急着抄家吗?慢一天,前线就多一分危险,老百姓就多一分苦难。

三、慢一步,可能就“变天”了

除了没钱,还有一个更危险的事儿:和珅的势力太大了,慢一步,可能就会出乱子。

和珅在朝里混了20多年,从一个小小的侍卫,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手里握着重权。

他的党羽,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

军机处大臣福长安是他的亲家,山东巡抚伊江阿是他的门生,江南盐政全德是他的心腹,连皇宫里的禁卫统领,都是他推荐的人。

这些人,平时跟着和珅吃香的喝辣的,要是和珅倒了,他们肯定会慌。

乾隆去世的当天,福长安就偷偷召集了几个军机处的官员,在自己家里“议事”。

有人把这事儿报给了嘉庆,嘉庆一听就警惕了:福长安这是想干什么?是想联合和珅的党羽,逼我放了和珅?还是想干脆扶持其他皇子,把我赶下台?

那时候嘉庆刚掌权,根基还不稳。

要是和珅的党羽真的联合起来,再加上禁卫统领是和珅的人,皇宫都可能被他们控制。

所以嘉庆必须快,快到让和珅的党羽反应不过来。

他先是革了和珅的职,把人关在宫里的“宗人府”,让和珅没法跟外面联系。

然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说“只办和珅一个人,其他人只要主动认错,就既往不咎”。

这招叫“分化瓦解”——那些跟着和珅的人,本来就怕被牵连,一看嘉庆只针对和珅,赶紧纷纷表态,说自己“跟和珅没关系”,有的甚至还主动揭发和珅的罪证。

山东巡抚伊江阿本来想替和珅求情,看到这架势,当场就吓病了,赶紧写了封奏折,说自己“瞎了眼,跟错了人”,还主动辞官回家了。

嘉庆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借和珅的头,震慑所有贪官。

乾隆后期,官场已经烂透了,贪官遍地都是,老百姓怨声载道。

嘉庆把和珅的“贪腐清单”贴在京城的街头,让所有人都看看:和珅贪了多少钱,最后落了个什么下场。

那些贪官看到清单,一个个吓得睡不着觉,有的赶紧把贪来的钱交出来,有的主动辞职。

江南的盐商们,以前靠着和珅偷税漏税,看到和珅倒了,也赶紧“捐银”赎罪,一下子就捐了500万两。

你看,15天内处死和珅,不是嘉庆“泄愤”,是“杀鸡儆猴”——他要靠这15天,快速整顿乾隆留下的“腐败官场”,要是慢了,贪官们互相勾结,就更难收拾了。

四、替乾隆“擦屁股”,也为自己立威

还有一件事,很多人没注意到:嘉庆这么急,其实也是在替乾隆“擦屁股”。

乾隆晚年的时候,不是不知道和珅贪腐。

有一次,有个大臣偷偷跟乾隆说:“和珅家里的钱,比国库还多。”

乾隆听完,只是笑了笑,没说话。

他心里清楚,和珅是个贪官,但也是个“能臣”——很多棘手的事,只有和珅能办。

而且乾隆老了,需要有人替他“管着”朝堂,和珅刚好能担这个角色。

但他也知道,和珅的权力太大了,自己活着的时候能镇住他,自己死了,嘉庆不一定能镇住。

所以乾隆故意留着和珅,等着嘉庆自己动手。

有史料记载,乾隆去世前3天,还特意让和珅“兼管吏部”,把人事权也交给了和珅——这不是信任和珅,是故意把权力集中到和珅身上,让嘉庆能“名正言顺”地抄家,顺便树立自己的威信。

乾隆还跟嘉庆说过:“和珅是朕给你留的‘礼物’。”

这“礼物”,就是让嘉庆用和珅的命,换一个“清明的朝堂”。

嘉庆也明白乾隆的意思。

他刚登基的时候,老百姓对他没什么信心——大家都觉得,他跟乾隆一样,也是个“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

而且白莲教起义闹得那么凶,老百姓都说“官逼民反”。

嘉庆急着抄家,也是想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朕和乾隆不一样,朕要为百姓做主,朕要收拾贪官。”

有个江苏无锡的老百姓给嘉庆写了封奏折,说自己家乡的县官,跟着和珅贪了不少钱,逼得老百姓卖儿卖女。

嘉庆看完奏折,立刻让人去查,把那个县官抓了起来,还把贪来的钱还给了老百姓。

这件事传开后,很多老百姓都说:“新皇帝是个好皇帝。”

你看,嘉庆15天内搞定和珅,不仅收拾了贪官,还赢了民心——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他能不急吗?

五、15天抄家的“后遗症”

但嘉庆没想到的是,抄了和珅的家,却没抄掉清朝的“病根”。

他虽然杀了和珅,震慑了贪官,但没改清朝的“官僚制度”。

那些贪官只是暂时收敛了,等风头一过,又开始贪。

而且和珅倒了之后,朝堂上没了“能臣”,很多事没人敢办、没人会办。

嘉庆虽然想整顿朝纲,却没那个能力——他性格太软弱,遇到棘手的事,总是犹豫不定。

后来,清朝的贪腐越来越严重,国库又慢慢空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起义也没断过。

《清史稿》里评价嘉庆:“仁宗初政,锄奸剔弊,天下想望太平。然仁宗性宽,未能彻底整顿,故终无大效。”

意思是说,嘉庆刚登基的时候,确实想干一番大事,也收拾了和珅,但他没能力彻底改变现状,最后还是没什么用。

说到底,嘉庆15天内抄家,是“治标不治本”。

他抄得了和珅的家,却抄不了制度的“贪”;他杀得了和珅一个人,却杀不完天下的贪官。

清朝的衰落,不是因为和珅一个人,是因为整个制度出了问题。

嘉庆再急,再努力,也没法挽回这个趋势。

最后,咱们不妨聊一句:你觉得嘉庆15天内抄家,是“明智之举”,还是“太急了”?

如果换作你是嘉庆,面对和珅的亲家福长安,你会直接杀了他以绝后患,还是留着他震慑其他党羽?和珅的8000顷良田,你会分给没地种的农民解燃眉之急,还是留给朝廷收租填补亏空?

要知道,历史没有如果,但每个选择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无奈。

就像那句话说的:“抄得了一时的贪,抄不了制度的病;救得了一时的急,救不了衰败的命。”

​​​​​​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和珅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2. 《清实录·仁宗实录》(乾隆六十四年至嘉庆二十五年)

3. 《啸亭杂录》([清]昭梿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和珅家产清单考略》(《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

5. 《清代财政史稿》(彭泽益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