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奇妙夜2》不好笑别硬笑,好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4:01 2

摘要:《喜人奇妙夜2》第三期下共播出了四个作品,但只有一个算是sketch,其余三个都属于传统喜剧。

《喜人奇妙夜2》第三期下共播出了四个作品,但只有一个算是sketch,其余三个都属于传统喜剧。

其中有两个作品,我觉得甚至不能算喜剧,更像是悲剧;

另一个非sketch的作品,质量实在有些粗糙,笑点生硬尴尬,可现场嘉宾却笑得前仰后合,我甚至怀疑是不是镜头错位,把他们对其他节目的反应剪到了这个作品上。

太尴尬了!

当然也可能现场观感和线上观看有差异,但仅从我的线上体验来说:“它真的不好笑。”

这个作品就是第一个登场的,由思念成吉表演的《兴帮往事》。

很多观众之所以无法被逗笑,根本原因在于笑点太“悬浮”。

它们缺乏人物和事件的逻辑支撑,更像是生硬拼贴的产物,这种“为笑而笑”的尴尬,直接体现在了满屏的“哪里好笑了”的弹幕上。

演技在《喜人奇妙夜》中的重要性常被低估。

事实上,一个好演员完全能拯救一个平庸的剧本。

但朱美吉这次的表演却出了问题,她全程维持的高音调,让观众的期待感被悬在半空、只绷不弛,因为缺乏节奏变化,最终只让人感到疲劳而非好笑。

这部作品自始至终就没有让人相信,观众无法代入,是一部粗制滥造的戏剧作品。(没有打错字,不是喜剧)。

王男和王广的《社团招新喽》表面是一部喜剧,内核却更像一场由“道德绑架”促成的悲剧。

姐姐王男为实现自己成立钩针社的愿望,不断用亲情套路弟弟王广,导致他最终错过篮球社的招新,被迫加入啦啦队。王男固然如愿以偿,但王广渴望进入篮球社的梦想却被无声地牺牲了。

这种以亲情为名的情感捆绑,本质上是一种忽视他人意愿的自私行为。

作品并未带来真正的欢笑,反而让人感受到梦想被轻易碾碎后的压抑与无奈。

杨雨光和李明磊的《西线有战事》通过讽刺战争来传递和平的呼声,作品结尾定格在两位敌对阵线的士兵回忆彼此最初交好的温情瞬间。

然而,这种和解的可能却笼罩在残酷的阴影下——双方的战士或许早已牺牲,使整个作品萦绕在笑声与感慨交织的复杂氛围中,成为一部典型的悲喜交加之作。

杨雨光的演技真的太好了,因为演技好,而且具有喜剧气质,所以杨雨光就算是演一个没有喜剧色彩的角色,他也是好笑的。

酷滕和天放真的无需自卑,酷滕的编剧能力还是挺高的,可能不擅长大底,但是他很容易写出触动观众内心的那种小确幸的点。

我最喜欢的就是张兴朝和李嘉诚的《棒棒小卖部》,这是标准的sketch。

有思想、有表达、不上价值、就是逗观众笑。

重新审视《技能五子棋》后,我对李嘉诚确实有些另眼相看。

之前可能过于聚焦张兴朝的“怪”,反而忽略了李嘉诚的表演实力。他在作品中完美扮演了那个“中二少年”和小怪人的角色,其无厘头的热血感与张兴朝的荒诞气场形成了奇妙的互补,两人一搭一档,共同构建了那个令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技能”世界。

李嘉诚的表演一点也不尬,很自然。

胡博的形象也很有喜剧色彩,不过他一直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助演角色。

蒋易身上自带一种孤僻感,但他在这次作品中的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节奏把控不稳,时快时慢,透露出几分信心不足。

这也反映出分团赛制的一个明显缺陷:由于演员只能在本团内选拔,往往难以匹配到最适合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最终呈现。

张兴朝和李嘉诚的作品看似荒诞,实则蕴含丰富的戏剧技巧,包括镜头语言、喜剧节奏与肢体表达等。

他们的创作逻辑严谨,喜剧手法多样,正因如此,观众才会情不自禁地被逗笑。

大张伟对这部作品可有不少疑问和再创作,要不是真喜欢,哪会这么好奇。

最可惜的是演《技能五子棋》时他不在场,不然互动起来该多好玩!

《棒棒小卖部》与《兴帮往事》票数相当,说明了《喜人奇妙夜》观众的成长。

新喜剧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接受,所以前三季总是故事性喜剧得高票,Sketch则少见。

本次《棒棒小卖部》避免了《技能五子棋》的情况,正是节目成功与观众审美进步的明证。

来源:魏公子的Vlo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