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他白天随师诊病,晚上挑灯读书,《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古籍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多年的苦学使他熟记原文,甚至年老后仍能流利背诵经典,可见其勤奋之深、功底之厚。这种扎根于经典的学习,为他后来一生的学术成就打下了极为坚
刘渡舟先生是中医学界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师。他出身于辽宁营口,自幼聪慧勤学,少年时期便拜入当地名医王志远与大连名医谢洒泉门下,接受系统的中医启蒙。
那时候,他白天随师诊病,晚上挑灯读书,《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古籍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多年的苦学使他熟记原文,甚至年老后仍能流利背诵经典,可见其勤奋之深、功底之厚。这种扎根于经典的学习,为他后来一生的学术成就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除了对经典的精研,刘渡舟先生还对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进行了深入钻研,尤其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讲求融会贯通。经过七年的刻苦修炼,他的理论与临床技艺日臻成熟,出师后行医大连,以奇方治大病,疗效卓著。许多沉疴顽疾,经他手后重获新生,医名由此远播。当时的百姓口口相传,称他“开方如有神助”,而他却始终谦逊,认为一切皆源于“熟读经典,方不误人”。
194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南京考试院举办的“中医师特种考试”,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1950年又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学习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为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伤寒、金匮、古典医籍等教研室主任,主编《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同时还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及全国人大代表。可以说,刘渡舟先生一生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成就卓越,更在传播仲景学说、弘扬中医精神方面贡献深远。
在讲授《伤寒论》时,刘老最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证”。他认为,《伤寒论》的“证”,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证候”,它是疾病在人体上表现出来的客观反映,是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的“验证”。他指出,证具有规律性,也有个体的特殊性,是辨析疾病、指导治疗的关键依据。证并非人为捏造的概念,而是病理过程中的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辨证可以超越单纯的“辨病”——也就是说,医生不只是要知道病的名称,更要洞察病背后的“证”。
刘渡舟先生常讲,“证”之于“病”,如影随形,分而不离。他不认同那种把辨证与辨病对立开来的观点。因为离开了“证”,疾病就成了空壳;而辨证正是中医看病最精妙的部分。
中医讲究“以证立法,以法立方,以方施治”,一环套一环。刘老认为,这是中医学比现代医学更细致、更贴近生命本质的地方。通过对“证”的掌握,可以推测疾病的本质与演变,从而精准施治,这正是《伤寒论》的精髓所在。
古人所说的“证”,其实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机”——即病机。凡事物初露端倪之时,就有“机”的存在。
刘渡舟先生讲起张仲景与王仲宣的故事,常让人印象深刻。
张仲景见王仲宣年轻时气色异常,断言他“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并劝其服五石汤以避祸。王仲宣嫌其言不祥,未服汤。仲景三日后再见,察其色脉,立刻看出未服药,并叹其轻命。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而亡,应验如言。这个故事看似神奇,其实是仲景通过“色脉之诊”,洞察机体潜藏的病机变化。刘老常说,这正是“证”的最高境界——能在疾病尚未显形时,察其微、识其机。
从刘渡舟先生的讲解中,可以体会到他对“证”的理解已超越单纯的临床经验,而上升为对生命规律的洞察。他把辨证看作是一种“读懂身体语言”的艺术,是医者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经典、细察病机,才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他的教学常以此为核心,提醒后学们不要只背方子、记条文,而要懂得每一个“证”背后的逻辑与变化。那是一种思维训练,更是一种医者的洞见。
刘渡舟先生一生潜心《伤寒论》,不为名利,只求传承。如今再读他的讲稿,依旧能感受到那份对医学、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或许正是中医精神最动人的地方。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