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意社(十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21:47 2

摘要:聂金山对李先生指弟子礼,凡事有疑问即问策于先生,而且言无不从,从不拂面。平常他安排李天成专门往返于李府和三意社之间沟通信息。逢年过节必重礼拜谒,有程门立雪之敬。要知道,聂金山在三意社是以手腕强势著称的,许多大腕名流都惧他三分。想想这多那么不容易!

聂金山对李先生指弟子礼,凡事有疑问即问策于先生,而且言无不从,从不拂面。平常他安排李天成专门往返于李府和三意社之间沟通信息。逢年过节必重礼拜谒,有程门立雪之敬。要知道,聂金山在三意社是以手腕强势著称的,许多大腕名流都惧他三分。想想这多那么不容易!

李先生对三意社也是尽心尽力,虽然不拿薪酬,却事必亲躬。他不光积极编排自己创作的剧目,还执掌所有新戏的排演,比如《娄昭君》本来是刘敏斋先生的作品,经他排导响绝一时。甚至年轻学生袁多寿的习作《簪影剑光》他都打算排导,可惜因为分社未能成功。《蒋干盗书》,《十五贯》,《三请樊梨华》等戏本是传统骨子老师,经他重排后也是拂尘见宝,后学不绝。甚至王文鹏赖以成名的《葫芦峪》在他重排后都渐臻至境。

在李先生的教诲下,三意社前四期学生技艺大振,象曹安民,张朝鉴,阎国斌,赵明华,王庆民,田玉兰,冯庆中,苏哲民,李益中,骆彦芳,田玉堂,张镜堂,郭毓中,屈振华等都是秦腔名流。象周登科,杨文华,刘桂荣,夏景民,王维民等后来盛名远播者都是因为得不到演出机会才无奈出走的!特别是刘光华,李桂芳等人后来带人另组班社,把李先生的艺术传播得更远。

1933年第五期学生是在李先生主持下招收的,它亲手设计培训计划,交由李天成具体执行。这期学生中的权孝苓,熊兆兰,袁建民等人也都成为名流。李天成也在李先生的熏陶下成为名教练,为三意社培养了大量人才。本工旦角的三期学生姚鼎铭因为失音,李先生即安排他帮李天成工作,姚后来终成一代大导演。

李先生在戏曲上见名识广,精通京剧自不必说,蒲剧名家阎逢春,王秀兰,豫剧名家常香玉等都受过他的指导。但是先生不以此骄人,他每排新戏都要豫先同张寿全,骆福生,陈德裕,陈雨农,梁箴,安鸿印等人商量,然后才作定论。因此他每排新戏必有新意,但是从无背道叛经之议。他执事三意社近八年,舞台风貌焕然一新,不论剧目建设,人才培养都同易俗社,正俗社不落下风,三意社剧目也常被他人习学,三意社弟子在剧坛也能呼风唤雨。

在改革之风进吹的大势下,三意社却也没有排斥江湖艺人的演,慷慨激越的古风仍鲜活地呈现在三意社的舞台上,这里也仍然是上演传统戏最多的地方,成为改革新风的重要补充,双珠竟辉,所以三意社农民、小手工业者最爱去的地方,这些人仍然是三意社最主要的群众基础。只是经过改革之后,三意社也一改过去常被媒体诋笑的被动局面,而是成为了讨论西安秦腔的主要部分。在生旦戏比重急剧加大的同时,三意社的须生花脸戏仍然是西安各班社之首,当家须生和家彦、王文鹏,当家花脸张寿全、杨鸿声任然是各行当的魁首。在李先生的主导下,三意社是真正的古调独弹,新曲不绝,这是社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李先生的改革经验到今天也弥足珍贵,值得认真研究。

来源:秦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