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平民哲匠”墨子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平民哲匠”墨子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墨子画像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关于其籍贯,虽有宋、鲁、楚等说,但史料多显示其与宋国关系密切,传说曾任职宋国。墨子的出身与经历在先秦思想家中颇具特色。他娴熟于手工业技艺,常以“鄙人”自况,被时人视作“布衣之士”。其活动轨迹涉及今河南多地(如商丘、南阳等),可以说中原大地是墨子思想形成和传播的主要舞台。
中原沃土:
孕育墨学思想的摇篮
墨子与河南的缘分,远不止是史书上的几个地名。大量史料与学者考证指出,墨子的故里极有可能就在今日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古称鲁阳)。这片土地,不仅是他生命的起点,更是他思想萌芽的沃土——那些精妙的器械制造与城防技术,灵感正源于他早年作为“手工业者”在此积累的深厚实践。
最能体现墨子“河南情缘”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止楚攻宋”壮举。当时,楚国意图北上侵略的宋国,其核心区域正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墨子从家乡(鲁山)出发,日夜兼程十日十夜赶往楚国郢都,凭借高超的防守战术与无畏的勇气,成功阻止了一场针对中原腹地的战火。他所守护的,正是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因此,河南不仅是墨子思想形成与传播的舞台,更是他践行“兼爱”“非攻”理想,倾力守护的家园。
墨家学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组织
墨家不仅是思想流派,更是先秦时期组织结构最为严密的团体。其架构之严谨、纪律之严明,在诸子百家中独一无二。
墨家团体以“巨子”为核心领袖,实行终身制。巨子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且品德高尚,能以身作则。据《淮南子》记载,墨家巨子“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显示出成员对巨子的绝对服从与献身精神。首任巨子为墨子,其后传承有孟胜、田襄子、腹䵍等人。这种领袖传承机制保证了墨家学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底层,也包括一部分精通技艺的“士”阶层。他们平时集体生活,短衣草鞋,“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财产共济,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庄子》提到他们“必自为之然后可”,体现了凡事亲力亲为的作风;同时又“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具有极强的自律性和牺牲精神。
在“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墨家同时具备了学术团体、军事团体和工匠行会的多重特征:学术上,他们研究并传播墨子思想;军事上,他们精通城防技术与战术,旨在帮助小国防御以实现“非攻”;技术上,他们掌握各种手工业技艺,特别是守城器械的制造。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使得墨家在战国时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山东枣庄墨子纪念馆
3
思想锦囊:
破解时代难题的密钥
01
兼爱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理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主张的是一种打破宗法等级制度的、无差别的“博爱”观,要求在道德和利益层面平等地关怀所有人。
墨子认为,天下一切祸乱的根源在于“别”,即人与人之间因亲疏、利益而产生的区别与对立。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皆因“不相爱”。他提出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互报原则,其背后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主义逻辑:如果诸侯都兼爱,就不会有战争;大夫都兼爱,就不会有篡夺;人人皆兼爱,就不会有相互伤害。这样,天下自然太平。
儒家的“仁爱”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由近及远。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原则,要求爱利他人之父与爱利自己之父没有分别。这种对宗法伦理基础的颠覆,正是孟子激烈批判墨子“无父”的根本原因。
国家典籍博物馆:墨子十五卷
02
非攻
“非攻”是“兼爱”思想在国际关系、军事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攻”),但支持防御性战争和讨伐无道暴君的正义战争(“诛”)。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频繁发动战争,杀人盈野,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墨子深刻揭示了战争的巨大成本和不义性质。
墨子不仅是理论家,更是行动派。他带领弟子研究防御战术,制造守城器械,并亲自前往各国阻止战争。最著名的就是“止楚攻宋”的故事,他步行十日十夜到楚国,在战术推演中击败公输盘,成功说服楚王放弃侵略宋国。
而“尚同”理念则集中体现了墨子的政治构想。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若禽兽然”的根源在于人们是非标准不统一(“义不同”),因此必须“一同天下之义”。他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通过层层上同,最终实现思想的统一和社会的有序。这一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的治理思路,体现了墨子面对乱世求治的强烈诉求,也展现了其思想中强调集体意志和绝对服从的一面,对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03
尚贤
“尚贤”是实现“兼爱”社会的组织保障和人才选拔原则。即选拔官员应完全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打破血缘和出身的限制。因为只有让最能体现并推行‘兼爱’原则的贤能之士掌管政治,才能从上至下地实现公平正义。
墨子的尚贤思想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对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任人唯亲是政治腐败、国家混乱的根源。他提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哪怕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应被选拔上来,授予高位和职权;反之,即便是贵族,若无才能,也应被贬为平民。他要求执政者必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品德高尚、思维缜密、学识广博。
04
尚同
“尚同”是实现“兼爱”社会的政治运作模式和思想统一原则。它要求下级在思想上、行动上与贤能的上级保持一致,逐级上同,最终全社会统一于“天子”,而天子又必须统一于“天志”。其具体逻辑是:里长统一一里之义于乡长,乡长统一各里之义于国君,国君统一各乡之义于天子,天子统一天下之义于“天志”。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即是非标准不一,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才能止争定乱。
然而,这一体系的终极关键与合法性基础在于“天志”。墨子特意设置了“天”的权威作为超越天子的最高裁决者,“天志”的核心是兼爱、利民,天子必须遵从这一意志,否则将遭受天罚。这正是墨子为防止人间最高权力失控而设计的终极制约机制。
武汉大学墨子铜像
4
科学之光:
被湮没的理性精神
墨子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领域有着卓越建树,还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惊人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献记载,并对力学、光学、几何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考和总结的思想家。
在力学方面,墨子定义了“力”“动”“止”等概念,提出“力,形之所以奋也”,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他还对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其原理。
在光学方面,《墨经》记载了世界科学史上最早且最为系统的小孔成像实验之一,并明确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他同时论述了影子的形成、本影和半影、反射等现象,其研究深度和系统性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
在几何学上,墨子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分别对应点、线、面、体,并给出了圆的经典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一定义精准地抓住了圆的本质特征,即圆是与中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
在逻辑学方面,墨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墨辩”,提出了“类”“故”“理”等逻辑范畴,及“或”“假”“效”“譬”“侔”“援”“推”等多种推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理论。
山东滕州墨子广场
墨子,这位从中原大地上走出的“布衣思想家”,早已将他的智慧与精神,深深烙进了河南的肌理。他所倡导的“兼爱”,是跨越时空的温暖光芒;他所践行的“非攻”,是响彻历史的和平誓言;他所探索的科学,是照亮文明进程的理性之火。他的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烽烟,至今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荡回响——那是关于和平、友爱、公平与创新的永恒命题。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河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