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抖音刷到一个崇尚杨朱的论调,什么““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认为现在一切的公权力都应该为个人的私利让步,说白了这就是欧洲的自由主义思维了。作为一个足球迷,对于这种所谓自由思维的感触也是颇深。因为曼联的名宿们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球衣胸前的队徽,永远大于
今天在抖音刷到一个崇尚杨朱的论调,什么““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认为现在一切的公权力都应该为个人的私利让步,说白了这就是欧洲的自由主义思维了。作为一个足球迷,对于这种所谓自由思维的感触也是颇深。因为曼联的名宿们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球衣胸前的队徽,永远大于球衣身后的名字。
足球运动员的比赛服一体两面,身前是代表集体的队徽,身后是代表个人的名字。足球作为一个团队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球员们一直的想法都是:队徽大于名字、集体大于个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你必须做到球场上的11人团结一致,你才能赢得更多的比赛。
问题恰恰在这里,为什么这些足球名宿们会谈论这个问题?我还想起了之前曼联狠抓纪律的时候,有人为球员辩护说:“一流的企业抓文化,三流的企业抓纪律”。你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代表集体意志、规范集体行为的纪律,已经成为被唾弃的对象。
所以,当曼联球员迟到早退、在夜店通宵的时候,有人会帮忙说话的,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当有人为了个人的进球数据,要求球队进行战术倾斜时,大家认为也是应该的;当有人的薪资已经让俱乐部不堪重负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俱乐部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个人逐渐大于集体的时候了。
现在,很多球员的社交媒体关注量,其实大于所在俱乐部的关注量的。比如西甲球队皇家贝蒂斯的推特关注量为107.9万,而他的球员安东尼的社媒关注量达到了160.5万。切尔西今年夏窗签下的加纳乔ig关注量超过了1000万,是切尔西总关注量的四分之一。当然这只是社媒关注量而已,仅仅作为一个参考的指标。
可是,这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这样的言论,比如我说我喜欢曼联,有人会问你是因为什么球星才喜欢的曼联。这种说法其实就是脱胎于:你先喜欢球员,你才可能喜欢球队。也就是你先喜欢个人,你才有可能喜欢集体。所以,穆里尼奥的球迷一直在迁徙,这也是个人逐渐大于集体的表现。
从足球开始延伸出来,讨论欧洲更为广阔的内容,我们先聊聊德国。你们知道20年前的德国,到底有多牛么?借助马歇尔计划和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德国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那时候德国在欧洲有一个小外号“欧洲的菜篮子”,工业发达造成了物资的极大丰富。
金融业有安联,能源领域有西门子,汽车行业有大众、宝马、奔驰等高端及中端品牌,还有各种重型卡车品牌;化工领域有巴斯夫、拜耳,还有一系列的工业设备、运动服饰品牌。希特勒没有做到的事情,二十年前的德国做到了,那时候的德国把自己的产品销往整个欧洲。
甚至销往全世界,那时候中国建筑企业去德国采购盾构机,都没有议价权的,很多二三千万的产品,他们就是能卖出一两亿的价格。当年英国人花了20万英镑采购了一套德国的设备,拆解之后发现,其实就是一堆价值几千英镑的工业零配件组合起来的,德国工业品的品牌价值极高。
这就导致德国利用自己的工业能力攫取了极高的利润和财富。20年前德国的人口才8000万,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你自己想想当时的购买力。集体收入高了怎么办?德国的做法是搞福利,我只是举例子,一个简单的例子:大量建博物馆。
各种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比如汉堡就有一家博物馆,叫做“黑暗中的对话”,里面全黑的,没有丝毫光亮,里面看不见任何东西,全靠一个盲人引路,游客可以在黑暗的环境里体验盲人的视觉,这等于你参观了博物馆,可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完全就是靠盲人的语言表述。
这个博物馆有什么意义呢?为了就业。通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博物馆,给德国增加了无数的工作岗位。要知道当时德国才8000多万人口,包括老人小孩,而博物馆的数量就达到了几千家,平均一万多人就能有一座博物馆,你可以想象博物馆的人流量。很多博物馆其实空荡荡的的,工作人员的数量比参观者的数量还要多。
这其实就是通过设置工作岗位,把一些缺乏工作技能的人,给养起来了。好,这没问题,这毕竟是善举,问题是二十年过去了,德国的人口还是八千多万,可是德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某种意义上,德国在二十年时间里几乎是止步不前的。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当德国开始设置大量闲散岗位、开始拥有各种环保组织、LGBT组织之后,德国的公权力忽然不行了。为啥?因为你要干什么事情,都有人反对。你要大力发展能源,环保组织不同意,认为你破坏环境;你要大家咬咬牙,多生产一些东西,德国人不同意,因为工作太累了。
所以,产业不断地转移出去,逐渐把自己弄成一个空壳子。德国媒体在去年专门做了一个专题,大概意思是中国的制造业冲垮了德国的工业。他们用了汽车、化工两个强项来说明,比如他们德国的药企已经无法生产儿童抗生素的原料药了,电视台专门去问为什么无法生产,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人员还是没有设备?
答案是中国产品太便宜了,把工业基础转移出去之后,德国人已经没有技术和能力来批量生产,包括汽车工业也一样,这家德国电视台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现在德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一个组装厂,所有的零配件都是全球采购,大部分给了中国。那么,为什么德国不能重新让工业回归德国呢?
答案是做不到,你开设一个轮胎厂,你需要各方面的同意,光是论证、环保等等环节可能就要消耗几年的时间,还不一定办的下来毕竟德国的环保主义者不是吃素的,你办一个轮胎厂,会不会对周围的小鸟啊、蚯蚓造成破坏?你必须论证,必须出具相关的报告。
在德国,你要搞一个新东西,远远不如守旧来的实在,因为谁也不得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斯图加特市区公厕数量严重不足,大家要求兴建公厕,好,结果花了60万欧元,建在一个叫Egelseer Heide的自然休闲保护区。为啥?为了保护环境。
几乎所有去过欧洲的人,都体验过“憋”的感受,因为你要么高价上厕所,要么找不到,要么就只能憋着,德国人不知道兴建公厕么?还不是形形色色的反对声音导致无法落地。这就是个人主义逐渐大于集体主义,你无法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回到足球本身,当球员对于个人形象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渐大于球队的成绩时,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譬如这些年的曼联。可是足球毕竟是一个团队竞技活动,至少老一代的足球人在谈论球队的时候,还能说出:“胸前的队徽,大于球衣身后的名字”这样富有集体主义色彩的词句。可是在其他方面,欧洲基本上已经无法在集体主义上做些什么了。
而德国,只是欧洲的一个缩影罢了。
来源:卡灵顿球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