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黛安·基顿去世了”——昨晚刷到这条推送,手指比脑子快,点进去才发现是空炮。
“黛安·基顿去世了”——昨晚刷到这条推送,手指比脑子快,点进去才发现是空炮。
评论区已经哭成一片,有人贴出《安妮·霍尔》剧照,有人甩《教父》Kay的截图,好像晚一秒哀悼就显得不够资深。
可真相是,老太太两天前才在AFI颁奖礼上穿着她那件万年不变的宽檐帽+西装套装,踩着厚底鞋咔咔走红毯,精神得能原地来一段踢踏舞。
虚惊一场,却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早就把她当成“活着的传奇”——传奇到忘了她还会喘气、还会接戏、还会写书,甚至还要当2024年奥斯卡的荣誉主席。
学院把这位子给她,第一次让女演员坐这把交椅,说白了就是把“好莱坞祖奶奶”的牌子正式钉在门上:都别吵,Kay还在呢。
很多人对她的记忆停在《安妮·霍尔》的领带加背心,觉得那就是“文艺女青年”天花板。
可少有人知道,这套中性Look当年把服装部气得摔本子:女人穿西装?
票房还想不想活?
结果电影一爆,全球女生冲进男装店抢同款,Gap第一批“Boyfriend Blazer”直接卖断码。
放到今天,就是顶流带货一夜GMV破亿的水平。
更狠的是,她拿完奥斯卡没顺势接大女主爱情戏,转头去拍《赤色分子》,三个半小时讲美国左翼记者见证俄国革命。
制片方看到片长当场晕过去:谁坐得住?
她偏要演,还自己垫钱买版权。
最后片子入围12项奥斯卡,票房居然回本。
现在流媒体时代,哪个一线敢这么赌?
怕是剧本先被AI评估成“高风险沉闷题材”,直接扔碎纸机。
去年她跑去Apple TV+的《早间新闻》第三季演老派制片人,出场不到十分钟,弹幕齐刷“定海神针”。
戏份不多,却把一个“新闻理想已死”的落寞感演得挠心。
剧里她对着女主播冷笑:“你们现在把热搜当头条,当年我们可是把头条变成热搜。
”一句话,把观众集体扎成蜂窝。
媒体圈同事看完直接开群吐槽:这台词是基顿自己改的吧?
太像她能说出来的狠话。
屏幕外,她确实在写那本续作,《Then Again…》的下半部。
出版社透露,新书不聊恋情、不爆明星床底料,专写“剧组里那些没被记住的女人”——女场记、女剪辑、女道具师,工资多少、被谁抢功、怎么在厕所里哭完继续调灯光。
她说:“如果我不写下来,她们就真的被剪掉了。
” 这书排期明年秋季,亚马逊预订榜已经冲到前三,评论区一水儿的“老太太别鸽”。
Instagram上,她每天5点起床发照片:要么在厨房拿咖啡杯挡住素颜,要么抱着自家新捡的流浪狗。
滤镜?
不会。
修图?
不存在。
背景永远乱成灾后现场,粉丝却爱到发疯,说“像偷看自家姨妈的朋友圈”。
上个月她发了一段自拍视频,教网友怎么用旧棒球帽挡住发际线,点赞破百万。
底下最高赞评论:原来奥斯卡影后也怕秃,平衡了。
这次“被去世”闹剧后,她没发律师函,只贴了一张自己翻白眼的旧照,配文:“Still here, still weird.” 十二小时点赞破两百万。
有人感叹:全好莱坞都在装不老,只有她大大方方把皱纹亮出来,顺便告诉你——老娘不仅活着,还要玩新片,玩颁奖礼,玩回忆录,玩你们的流量。
所以下次再刷到“某某去世”,先别急着点蜡,搜一下当事人最新自拍,也许人家正抱着狗在厨房蹦迪。
至于黛安·基顿,她早把“死亡”写进待办清单,但前面还有一长串:拍剧、写书、给奥斯卡镇场子,以及教会下一批女孩——别把灵魂卖给滤镜,穿西装也能拿小金人。
来源:豁达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