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店主是快七十岁的老姐姐赵秀荣和她老伴儿,赵秀荣是天津知青。天津的知青咋会在沧州开食杂店呢?今天,咱们就听这位老姐姐讲讲她的知青往事和感情生活经历。
运河区北部的居民小区里,有个规模不大的食杂店。
店主是快七十岁的老姐姐赵秀荣和她老伴儿,赵秀荣是天津知青。天津的知青咋会在沧州开食杂店呢?今天,咱们就听这位老姐姐讲讲她的知青往事和感情生活经历。
赵秀荣初中毕业于六八届。在初中毕业第二年的春天,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她,与同校的几十名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起前往河北青县插队落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过了半个多世纪了,赵秀荣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69年2月6日到达青县的。
当天下午,有十一名天津知青,他们在青县火车站搭乘两辆马车到了刘庄大队。这十一个人(六男五女)被分到刘庄大队第六生产小队,暂时住在队部院子里的三间土坯房里。
知青们的行李被乡亲们搬到房间里摆放好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赵秀荣他们忙了一整天,正打算坐在用秫秸和麦秸搭的地铺上歇一会儿呢,就听到外面有人喊道:“都出来洗洗手,赶快吃饭了。”
招呼知青们出来吃饭的不是别人,正是六队副队长刘连生。
刘连生当年25岁,高高大大、结结实实的,皮肤黑里透着红。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所以到25岁还没娶上媳妇呢。
头一顿晚饭挺丰盛的,有白菜粉条炖猪肉,外加一锅豆腐汤。
主食呢,是玉米面和高粱面混一块儿蒸的发面窝头。
刘连生他母亲还从家里拿过来一碗胡萝卜咸菜。
晚饭过后,六队的老队长刘殿明(他是刘连生的堂叔)笑着跟知青们讲:“咱六队的自然条件是差了些,可我不会让你们这些孩子吃亏的。等天气暖和了,就给你们盖新屋子,给你们搭炕。
没几天就过年了,眼巴前儿也没什么特别要紧的农活。你们休息一天后,就跟着连生(副队长刘连生)去河滩割点芦苇当柴火烧。
暂时让连生他娘给你们做饭,你们几个姑娘得学着做饭,等春耕春播忙起来的时候,队里可就没法安排人给你们做饭了……”
老队长唠了不少,把主要的事儿说完后,他又对着知青们讲:“往后你们要是有啥事,就跟连生说,连生是咱们队的副队长,你们的事儿归他负责。”老队长说完就走回家去了。
刘连生和他娘把锅碗都拾掇好了,又给知青们指了茅房的位置,刘连生的娘还跑回家,给女知青拿了个尿盆来。
从第二天起,知青们的吃水问题就被刘连生主动揽下了。
知青们刚到这儿,年纪都小,在天津的时候都没去水井打过水。
而且冬天井台上有冰,刘连生怕出意外,就不让知青们去打水了。
他说等天暖和了,井台上的冰化了,再让知青们去挑水。
刘连生虽说比知青们大不了多少,但他把知青们当成小孩子看待。
没几天,知青们就跟刘连生的母亲混熟了。
刘连生的母亲脾气挺好,还爱说笑,知青们都亲亲热热地管她叫刘妈。
春节前一天,刘妈给知青们蒸了两大锅白面馒头,还蒸了一锅胡萝卜馅大包子呢。
到了春节那天,刘连生把自家两只鸡杀了,刘妈就给知青们做了一顿特别丰盛的年夜饭。刘连生和他母亲陪着知青们一起过的这个年。
赵秀荣讲,当年刘妈陪着大家过年的那种温暖场景,她到现在都还记得特别清楚,刘妈就跟知青们的亲妈似的。有刘妈和刘连生陪着、关心着,知青们过年的时候才没想家。
春节刚过,刘连生就带着一帮年轻力壮的社员去水利工地了,那时候根治海河工程搞得正热火朝天呢。
老队长刘殿明呢,就领着社员们往地里运土杂肥,这是在为春耕备播做准备。
刘妈依旧给知青们做饭,全心全意地照料知青们的生活。
看到刘妈像亲妈似的关心照顾自己,知青们心里暖洋洋的,特别感动。
春耕春播开始后,刘连生他们就从水利工地返回了。
春耕春播任务重、时间紧,新来的11个天津知青又没生产经验,光靠些老社员和女社员可不行。
刘连生他们那20多个身强力壮的社员,才是生产队的主要劳力呢。瞧刘连生干活时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的那股子冲劲,知青们都特别佩服这个年轻的副队长。
刘连生对知青们格外照顾,会尽量给他们安排轻松点的农活。
他还亲自手把手地教知青们怎么用农具,教知青们分苗锄地。
在知青们看来,刘连生就如同他们的大哥哥一般。
7月刚开头的一天上午,刘连生带着社员们在河滩地给高粱除草呢,突然天空电闪雷鸣,瞅那样子一场大雨马上就要下起来了。刘连生抄起锄头,扯着嗓子喊:“大伙快往回跑,大雨要来了。”
刘连生跑在最前面,刚到河堤下面,铜钱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下来了。河堤的坡很陡,路又滑,年轻的社员们拄着锄头,才慢慢爬上河堤。
刘连生看到岁数大的社员和那几个女知青根本爬不上湿滑的河堤,他就拿锄头在河堤陡的地方挖坑,好让大家踩着坑往河堤上爬,河堤上的社员再伸下锄头拉一把,这样大家就都慢慢爬上河堤了。
赵秀荣最后一个爬上河堤,刘连生拉着她的手,才慢慢把她拽上来。
赵秀荣穿了双橡胶底的旧球鞋,鞋底滑溜溜的,在平地上走路都一步一滑的,每走一步都费劲得很。
下河堤的时候,刘连生本想搀着赵秀荣走的,怕她滑倒嘛。
可赵秀荣怪不好意思的,就坚持自己走。才往前走了没几步,赵秀荣脚下滑了一下,就顺着堤坡滚下去了。
等众人把坐在地上的赵秀荣搀起来的时候,她带着哭腔说道:“我脚崴了,疼得要命……”大家扶着她往前走了没几步,赵秀荣就蹲下去了。
雨越下越大,刘连生走了过来,在赵秀荣跟前蹲下,说道:“来,我背你吧。雨这么大,要是淋感冒了就更糟了。
赵秀荣稍微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难为情地趴在了刘连生背上。
赵秀荣表示,刘连生那温暖的后背,他会记一辈子。
赵秀荣回到住处后,刘连生的母亲刘妈帮她捏了捏脚踝,叮嘱她要少活动,多休息,说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当时赵秀荣确实觉得轻松了些,脚脖子也没那么疼了。
刘连生的姥爷是个接骨大夫,这本事是祖传的。
刘连生的妈妈也懂点医术,村里小孩胳膊脱臼或者崴脚了,找她摆弄摆弄,好得可快了,尤其胳膊脱臼的,马上就好。在刘家庄附近,刘妈正骨的手法挺有名气的。
那天半夜里,赵秀荣突然烧得厉害,浑身滚烫。女知青们给她吃了退烧药,可烧还是退不下去。大家担心会出事儿,就叫两名男知青去喊刘连生。
不一会儿,刘连生和他妈妈就到知青住的地方了。刘妈伸手摸了摸赵秀荣的额头,又摸了摸她的脚心和手心,赶忙说:“连生啊,这孩子烧得可厉害了,赶快送医院去。”
刘连生带着知青们用地排车(也叫架子车)把赵秀荣往公社卫生院拉,到那儿的时候,赵秀荣都已经昏迷了。医生给赵秀荣打上吊针开始输液后,刘连生他们才累得瘫坐到地上。
那十几里的土路又泥泞,大家拉着地排车一路狂奔过来的,有一个男知青和两个女知青半道就被落下了,过了十五分钟,他们才呼哧带喘地赶到公社卫生院。
吃早饭时,赵秀荣才苏醒过来,烧也退了。医生讲,多亏及时送到公社卫生院了,不然的话,后果可就不好说了。
赵秀荣从公社卫生院到家后,躺了八九天才能下地走路。那阵子,刘妈差不多天天都来看她,天天给她做可口的饭菜,还让刘连生去集市买了十五个鸡蛋。
刘妈和刘连生这样关心照顾自己,赵秀荣心里满是感激,这可是救命之恩呐。
1973年秋后的一天,上级发了个通知,为了让海河流域的根治工作快点推进,刘家庄大队的社员每家都得派人去水利工地挖河筑坝,在那儿插队的知青也得去。
在水利工地干了18天以后,赵秀荣手上磨出的水泡化脓了,还发起高烧,人看着也瘦了不少。
那时候水利工地上喊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呢。
每个公社都有公社干部管着民工,监督着他们,社员们想私自回家,那是绝不被允许的。
赵秀荣病得挺厉害的,刘连生就打算找公社干部请个假,想让赵秀荣回家休息几天。
公社干部没答应,说指挥部下了命令,谁都不许私自歇工,要是有人违反,全公社都要通报批评。
过了两天,赵秀荣生病倒下了。刘连生担心赵秀荣会出什么意外,就想用地排车把她送回家。
这时候公社干部拦住刘连生说:“你要是敢违背上级规定,就撤了你的队长职务,还要开你的批斗会。
刘连生说:就算枪毙我,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从大城市来的知青死在这儿。说完,刘连生推开公社干部,拉着地排车就往公社卫生院跑去了。
公社知青办的杨主任也在水利工地呢,多亏了他开了口,不然那些背着枪的民兵肯定不会放他走的。
去往公社卫生院的途中,躺在架子车上的赵秀荣拿刘连生盖在自己身上的棉袄蒙住脑袋,呜呜地哭了起来。
在那之后的日子当中,刘连生依旧是事事照顾着赵秀荣。
赵秀荣的身体老是不怎么好,所以刘连生最担心的就是赵秀荣生病。
1975年2月19日的傍晚,那天正好是阴历正月初九。
赵秀荣从天津探亲回来后,带着天津的糕点去刘妈家串门。刚进院子,就听到刘妈在说:“连生啊,你都三十多岁了。
你张婶介绍的后洼大队那个寡妇,咱就答应了吧。
人家虽然带着两个孩子,可过几年孩子长大了,就能得到好处了。不管怎么说,成个家总比一直打光棍好啊。
娘,您就让我打光棍吧,我不想娶那个寡妇……刘连生一边说着一边从屋里走出来,正好跟赵秀荣碰了个正着。
那天,赵秀荣壮着胆子跟刘连生讲:“连生哥,你要是不反对的话,我想嫁给你……”
1975年秋,赵秀荣有个一起下乡插队的伙伴叫王宝兰,王宝兰被推荐成工农兵学员,回天津读中专去了。
就在同一年秋天,23岁的天津女知青赵秀荣嫁给了刘家庄大队的农民刘连生,刘连生可比赵秀荣大了足足8岁呢。
赵秀荣不听父母的劝阻,自作主张嫁给了农民,她父母当时就放了狠话,说这辈子都不许赵秀荣再进家门。
赵秀荣婚后的日子过得不宽裕,生活挺苦的,但她觉得挺高兴。
婆婆把她当成亲闺女一样,家务活基本上都不让她干。
丈夫也特别疼她,家里挑水砍柴这些事从来不让她沾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刘连生就再也没让赵秀荣参加生产劳动了。
1981年夏天的时候,赵秀荣的母亲退休了。这时候,她父亲才写信过来,让赵秀荣回天津去接她母亲的班。
当时呢,赵秀荣的儿子都已经五岁了,公社也正要安排她到公社的税务所去当收税员。
收到父亲的信,赵秀荣落泪了。她流着泪给父母回信讲,公社给她安排好工作了,她就不回天津去接父母的班了,她不能丢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不管啊。赵秀荣还提到,再过一阵子,就带孩子回天津看望父母。这么一来,她和父母之间的心结总算是解开了。
1981年秋,赵秀荣当上了税务所的税收员。
这工作挺苦的,得去全公社的集市收税,但赵秀荣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她和儿子都转成了非农户口,自己也有了正式工作。
两年之后,刘连生也被招工到水利排灌站工作,同样转成了非农业户口。
刘连生的儿子十九岁时考上了河北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到沧州去了,在沧州市运河区街道办事处上班。再后来,他在沧州结婚了。刘连生的儿媳也在运河区的政府部门工作。
2002年刚入秋的时候,赵秀荣办了退休手续。刘连生本打算让赵秀荣到沧州去帮儿子带孩子呢。不过那时候刘连生的妈妈身体不太舒服,赵秀荣对生病的婆婆放心不下,就没去沧州,而是让孩子的姥姥去带孩子了。
2004年冬,赵秀荣的婆婆没了。刘连生两口子给老人守孝守了三年,守孝完就到沧州去了,在儿子儿媳住的小区附近买了房子。
他儿子儿媳讲,爸妈年纪大了,不能离儿女太远,不然儿子儿媳会担心的。
到了沧州之后,闲不下来的刘连生想让儿子给他找个看大门的活儿,他儿子却觉得父母都有退休金,不用再出去找工作了。
赵秀荣说闲得慌,想找点事干。她儿子和儿媳合计了一下,就在她家一楼住宅的阳台上开了个小门,用客厅的地方开了家食杂店。
食杂店不大,挣得也不多,但刘连生老两口有事儿干了,挺高兴的。
赵秀荣和刘连生开食杂店,这一开就是十多年。
这周边大的小的超市,好几家都接连倒闭了,可他们的食杂店还一直开着。
为啥呢?就因为他俩一直坚守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原则。这店既方便了周围的居民,也让老两口有活干有钱赚。
对赵秀荣和刘连生来说,这是最让他们高兴的事儿了。
赵秀荣讲完自己当知青时候的事以及情感生活经历后,特别高兴。
她说,当年自己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八岁的农民,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但是她一点儿都不后悔。
对女人来说,能嫁给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她觉得特别知足,也很快乐。
赵秀荣大姐说得可真好啊,她懂得知足,所以就很快乐。
在这儿呢,真心希望赵秀荣老姐姐和刘师傅的晚年过得更加幸福美满!也祝愿天底下所有的知青老哥老姐们生活幸福,健康又快乐!
来源:小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