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刘大厨,开了家挺火的社区餐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2 22:39 2

摘要:正午时分,贵池区清溪街道南湖社区南湖小学对面的“灿小贝”地摊砂锅煲内座无虚席。后厨内,37岁的刘忠平正动作娴熟地翻动着炒锅,火苗蹿起,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这道梅干菜猪脚煲的火候要焖得够足,才能让猪脚软烂脱骨、梅干菜吸满肉香。”他一边操作,一边向身旁的学徒讲

正午时分,贵池区清溪街道南湖社区南湖小学对面的“灿小贝”地摊砂锅煲内座无虚席。后厨内,37岁的刘忠平正动作娴熟地翻动着炒锅,火苗蹿起,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这道梅干菜猪脚煲的火候要焖得够足,才能让猪脚软烂脱骨、梅干菜吸满肉香。”他一边操作,一边向身旁的学徒讲解要点。从孤儿到“中国徽菜大师”,从学徒到餐饮创业者,这位从贵池区秋江街道走出来的农家娃,用一锅一铲烹出了自己的百味人生。

刘忠平的成长经历颇为坎坷。13岁时,父母因病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本就窘迫的家境,让他初中毕业后便辍学谋生。“当时我哥哥说现在365行都离不开吃,就让我学厨师。”15岁起,他拜师学艺,开始了走南闯北的厨师生涯。

学厨之初,他在主城区老池口一家饭店做“打荷”,负责厨房杂活。“每天刷碗洗菜,鞋里都是水,脚泡在水里,脚趾深度感染。”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忠平记忆犹新,“每天晚上回到拥挤的宿舍,躲在被子里偷偷流泪。”可第二天,他还是早早站在后厨,看着师傅们切菜、调味,把杂活干得一丝不苟。

天赋加勤奋,让他3个多月就入了门。师傅潘忠友觉得他能吃苦又好学,就把他推荐到合肥的一家饭店深造。初到合肥,为省钱,他租的房子离饭店足有20里路,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步行2小时去上班。“那时候就怕下班,就想多在厨房待一会儿,看师傅们怎么炒菜。”

为了练刀工,师傅要求他切蒜要先切片、再切丝、最后剁成末,刘忠平练得手指发酸。“除了睡觉,就是干活,只有拼命学,才能走出去。”刘忠平不仅手上勤快,眼里更有活儿,“那时候只要师父对我使个眼神,我就知道他需要什么盘子、什么调料。”渐渐勤奋的他赢得了师傅们的认可。

22岁那年,刘忠平经人引荐,来到重庆拜国内知名烹饪大师任荣为师。得知他的身世和求学热情,任荣倾囊相授,过了半年多就把4个核心菜系配方传给了他。“我现在店里的酱料,很多都是当年跟他学来的。”

从重庆回来后,刘忠平的创业梦开始萌芽。在市餐饮商会执行会长吴先锋的帮助下,他在主城区府儒学巷开了第一家店“徽香园”,可因不懂经营,半年就关了门。后来他辗转在主城区的印象池州、紫缘等酒店当厨师长,还去徐州学明档设计,去合肥学管理,一步步补全自己的“技能板”。多年的深耕不仅让他练就了中式烹调高级技师的本领,更让他的厨艺得到业界认可。他先后获评“贵池名厨” “池州市技术能手” “中国徽菜大师”等荣誉称号,还在安徽省“新徽菜·名徽厨”职业技能竞赛中拿下三等奖。

2022年,他在合肥天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做菜品总监,“当时两个孩子还小,夜里视频通话时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心里很不是滋味。”

2024年初,为了照顾家庭,刘忠平决定回到池州。 “师傅说,现在社区小餐饮有市场,把口味和价格把控好就行。”在师傅任荣的点拨下,他把目光锁定社区砂锅菜。为了感谢妻子的支持,他特意将妻子名字里的“灿”字放进店名,当年7月,“灿小贝”开业。

“干餐饮这个行业,我就想把菜做好,让客人吃得舒服。”每天清晨,他亲自去菜市场挑选新鲜食材。“餐饮最核心的就是食材要好,口味要好。”开业初期没做营销,全靠客人口口相传。住在附近的胡茂林经常光顾“灿小贝”,“他家菜新鲜,价格也实在,就像在家吃饭一样。”

现在的“灿小贝”成了社区居民的“社交客厅”,下班后的居民围着小桌,吃着砂锅聊家常。刘忠平还开了抖音号“刘大厨来了”,每周三晚上9点直播到12点,高峰期有200多人在线,一场能卖60多单,还积累了1.1万粉丝。

如今,“灿小贝”在商之都也开了分店,吸引了杭州、无锡的爱好者专程来学技术。谈及未来,刘忠平揉了揉因常年颠勺有些僵硬的腰,笑着说:“我会坚守初衷,传承老手艺,创新做法,多开几家老百姓喜爱的社区餐饮店。”

灶台间的火焰还在跳动,刘忠平拿起勺子,又一份砂锅菜出锅,香气飘出店门,融进池州的烟火气里。

编辑:吴婵娟 审稿:汪玉芳 监制:姚成润

纵览热点资讯、畅享便捷服务

来源:池州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