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科书都不提,却让晚清真正看清世界的书籍-《瀛寰志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22:46 2

摘要:其实,当时还有一部著作,具有更大的意义,也即是徐继畲先生所作的《瀛寰志略》,这部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被视为《海国图志》的姊妹篇,是亚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之著述,也是近代先进人物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读物。

副标题:放眼看世界20-《瀛寰志略》,那本被清廷“嫌弃”却启蒙了中国的奇书

上过初中的朋友,只要上课没有开小差,大概对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先生所作的《海国图志》不会陌生。

其实,当时还有一部著作,具有更大的意义,也即是徐继畲先生所作的《瀛寰志略》,这部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被视为《海国图志》的姊妹篇,是亚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之著述,也是近代先进人物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读物。

一部差点改变中国命运的书籍

对于这部书,它有一个颠覆性的思想,其率先突破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将中国定位于世界一隅,显示出观念上的巨大进步。而且,徐继畲先生在书中还称颂了当时已经形成体系化的欧美制度与人物,尤其对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及美国的制度,更是不吝惜笔墨大加赞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着如此先进的思想,为什么这部书一直不如《海国图志》有名?在普通民众的生活圈里,为何此书几乎很少被人提及?作为一个熟悉清朝,尤其晚清这段充满侮辱的历史的博主,鄙人甚至认为,当时在《海国图志》的基础上突破更大的思想栅栏,所以,似乎有一股力量在阻挠这部书更大范围的传播。

既然您已经阅读到此处,就不妨指点一番鄙人接下来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浅析“《瀛寰志略》给国人带来的思想进化”。

如果要给这部传奇的著作定性,那么咱们不妨讲个小故事:“华盛顿纪念碑上镶嵌着一块来自清朝的石碑,上面刻着《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的赞美,而在它的故乡,这本书却被遗忘多年。”

1848年,当徐继畬先生的《瀛寰志略》问世时,这位山西五台山的才子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将会在大清国遭受何等“委屈”的待遇。

在书中,他大胆地称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而在满清的国土上,皇帝仍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部作品在隔壁日本大受欢迎,却被故乡冷落,直到数十年后,才被维新派重新发掘。这当中蕴含的血与泪,也许很难量化。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创作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中国刚刚在战争中失败,却被逼开始“开眼看世界”。不过,咱们此处有一说一,虽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但是这场失败并没有打醒清朝,顶多让清朝知晓了世界运行规律的一部分,若要说彻底打醒清朝的,当属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占领紫禁城,按照传统意义上“华夷之辩”的满清文武群臣与皇帝的想法,无疑这就要改朝换代了。

徐继畲先生的画像

但是令满清诧异的是,英法联军带走了自己想要带走的物件,自己离开了。“他们怎么就走了呢”?这群还在坚守“天下即九州”观念的人,在所谓“北狩”的皇帝以及家眷准备灰头土脸的回到紫禁城时候,刷新了曾经形成的世界观。

当然,还有小插曲,回程路上咸丰帝干脆一命呜呼。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意义,咱们以后单独讲述,今日想要诉说的是,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并没有让清朝完全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首先,满清根本未履行《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义务,并且还依然浸淫在“天朝上国”的喜悦中,继续盘剥着百姓,继续活在自己的梦里。

而就在此时,徐继畬先生任福建巡抚,身处东南沿海,与外国人接触频繁。他利用公务之余,搜集了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资料书籍,还接触了很多来华的传教士。

经过五年努力,易稿数次,最终在1848年完成了《瀛寰志略》。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附插图42张,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大洲和各国的情况。

这本书的最大突破在于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将中国定位为世界中的一国。

徐继畬在书中用八卦端隅坐标系定位各大洲:欧洲为乾首,亚洲为巽股。他明确指出,中国的朝贡体系已不能定义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反而“被包围,被威胁”。

与魏源《海国图志》仍使用“英夷”、“英首”等称谓不同,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不再使用“夷”来称呼西方国家,而是用初步的现代平等眼光去看待西方的文化与制度。

毫不犹豫地讲,徐继畲先生的这部书,犯了忌讳,在那个人人需要精神鸦片的时代里,不合时宜。

即便如此不合时宜,但仍然需要给这部书给予充分的肯定。

《瀛寰志略》最为大胆的部分,是徐继畬先生对当时欧美社会运行制度的介绍和赞美。这在当时的中国士大夫阶层中,简直是离经叛道。

他对英国议会制度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他更是不吝笔墨地赞扬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这种直接赞美欧美社会运行制度的言论,在君主专制的满清朝廷,无疑是一场思想地震。

连徐继畬的好友张穆都担心书中内容会触动清朝文人士大夫的抵触。在最初版本中,徐继畬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亚细亚”之后,张穆建议他调整顺序,徐继畬听从建议,将大清地图放在了卷一卷首。

但这种小心谨慎并未换来宽容。徐继畬因其超前观点而被统治阶层不容,甚至被视为“投降派”,一次次被贬官归里,《瀛寰志略》也被长时间忽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瀛寰志略》在中国受冷落,却在日本大放异彩。没错,您看到的,这部书的遭遇与《海国图志》几乎一模一样。

此书和《海国图志》在日本锁国体制崩解后,成为对外参考的重要依据。例如《神奈川条约》对美国使用的日文译名“亚墨利加”,以及后来成为正式称呼的“米利坚合众国”等都受到《瀛寰志略》的影响。

此书的伟大意义,无需赘述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学习欧美,《瀛寰志略》被精心翻刻,配图加色,普及到普通知识分子手中,对日本的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满清治下的华夏大地上,此书直到洋务运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才被重新发现其价值。还是那个道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通。甲午战争的战败,将满清那引以为傲的最后一丝优越感摁在地上摩擦到粉碎,才有人捡起了早在五十年前就出版的书籍进行重新的温习。

康有为曾说,阅读了《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感叹,他于1890年入京会试,回粤途经上海时购得《瀛寰志略》,才“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徐继畬在书中对美国的评价也被传教士传达到大洋彼岸。在华盛顿纪念碑上,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上面用中文刻着的正是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的评语。

《瀛寰志略》被冷落的数十年间,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但是,毫无疑问,这黄金的几十年,在满清既得利益群体的蹉跎下,被白白浪费掉。

清廷守旧势力不仅抵制新思想,还阻挠向国外派遣外交使节等现代外交实践。1866年,主持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䜣想派人赴欧洲考察,但为了回避守旧势力的反对,只能以委派人员“游历”为名,且不敢给这些派出人员任何官方身份,只是让他们以民间“旅游者”的面目出行。

甚至到了同治六年,浙江巡抚马新贻还上奏皇帝,称派官驻外会使外国“随其爱憎,更易百官,颠倒庶务”,导致“中外大臣忠义豪杰,亦将拱手而莫可如何”。

徐继畲先生的墨宝

清廷的短视与思想禁锢,使国人的思想失去了关键的几十年发展机遇。

当《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在中国备受冷落时,日本却利用这些著作对世界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并进行了明治维新,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满清。

一部旨在启发中国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却在异邦大受欢迎,启发了他邦的改革,并反过来不断侵略中国。历史的讽刺,莫过于此。每次书写到类似内容的时候,鄙人总有一个疑问,满清为何要阻挠以上的一切?或许您有一千一万个理由,但根本原因只能是既得利益群体对于自己当前所受到特殊权力即将失去的担忧。阻挠革新,便是他们能做的唯一实践。

尽管在几十年间都遭遇冷落,《瀛寰志略》最终还是发挥了它的启蒙作用。它成为了后来洋务派、维新派了解世界的入门书。甚至可以讲,此书所起到的作用比著名的《海国图志》还要大,其提供的进步思想,比《海国图志》更加丰富。

徐继畬先生在书中首次提出的“古今变局”之说,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他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这一认识在19世纪四十年代时期,很显然就是晴天霹雳,它打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引导中国人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什么叫循环史观呢?也即是所谓“天下即九州,往复更迭”的史观,说到底,很多时候没有一顿打,很多人是不会真正记住伤痛的,有时候一顿还不够,需要打两顿,三顿,四顿,隔一段时间就来一下,由此才能逐渐学会现代文明社会的运行法则。

徐继畬在书中还表现出了对商业的重视,他认为:“欧罗巴诸国,皆善权子母,以商贾为本计。关有税而田无赋,航海贸迁,不辞险远,四海之内,遍设埔头,固因其善于操舟,亦因其国计全在于此,不得不尽心力而为之也”。

这种对商业的新认识,在后来晚清经济思想的转变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0年,当八国联军的炮火再次惊醒中国人时,徐继畬先生已离世近三十年。他那本曾被冷落的《瀛寰志略》终于被重新拾起,成为维新志士的启蒙读物。

历史最终给了徐继畬先生公正的评价,《纽约时报》称他为“东方伽利略”。

思想的种子即使被埋在深土中,终究会发芽生长。然而,对这个国家来说,此过程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只可惜,这些代价,最终仍然转嫁到每一个无辜的底层百姓身上,用血与泪交织成共同的回忆,在充满荆棘的前行道路上,最终成为历史永恒的伤痛过往。如果当初的人们能够早点认识到《瀛寰志略》的先进性,说不定有一些伤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历史不接受假设,如今之计,当“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来源:省愚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