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焕新认知,重回美好”公益科普活动,暨抑郁症患者艺术作品展,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通过患者艺术作品展、专家健康讲座、患者亲身分享、舞台剧表演等多元形式,聚焦抑郁症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10月10日,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焕新认知,重回美好”公益科普活动,暨抑郁症患者艺术作品展,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通过患者艺术作品展、专家健康讲座、患者亲身分享、舞台剧表演等多元形式,聚焦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呼吁社会关注抑郁症患者,特别是因认知症状导致学业、工作受挫的年轻群体。
活动现场,抑郁症患者代表封小达(化名)分享了从疾病阴影中走出的亲身经历。他提到,认知功能的改善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身状况,并逐步走出困境。这一真实故事引起在场观众共鸣。由患者参与创作的舞台剧表演,生动展现了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与康复历程,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同时展出的抑郁症患者艺术作品,以“看见”为主题,旨在打破病耻感,呼吁公众看见完整的、渴望被理解的人。
由患者参与创作的舞台剧表演引发现场观众共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在主题演讲中强调,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而非成人典型的情绪低落。
活动现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教授进行主题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摄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特别提出,推荐对12-18岁青少年,所有成年人包括孕产妇和老年人进行抑郁障碍筛查。郑毅强调,在筛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诊断及症状评估,尤其需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和注意力障碍,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郑毅特别呼吁,抑郁症的症状缓解并不是治疗终点,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应得到足够关注。
据悉,系列宣传活动还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6个地标户外屏幕点亮绿丝带,并在北京地铁8条线路、95个站点的电子屏展示绿丝带系列疾病科普宣传口号,广泛传播精神健康关怀理念。
本活动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灵北中国公益支持。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