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腰斩后翻红!恒瑞半年狂赚44亿,创新药占比超60%,这次稳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22:01 4

摘要:打开恒瑞医药2025年的业绩报表,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上半年营收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9.67%。更关键的是,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占比首次突破60%,达到95.61亿元。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家被称为“医

打开恒瑞医药2025年的业绩报表,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上半年营收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9.67%。更关键的是,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占比首次突破60%,达到95.61亿元。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家被称为“医药一哥”的企业还深陷股价腰斩、业绩下滑的困境。从低谷到复苏,恒瑞的反弹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战略转型攻坚战,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藏着中国药企创新突围的密码。

一、曾陷绝境:集采冲击下的“至暗时刻”

2021到2022年,是恒瑞医药最难熬的两年。作为过去依赖仿制药撑起半壁江山的龙头企业,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推进给了它沉重一击。仿制药原本是利润稳定的“现金牛”,但集采带来的价格下调让这部分收入大幅缩水,直接导致公司业绩连续下滑,股价从高位跌去一半,“医药一哥”的光环几乎褪去。

那段时间,市场上的质疑声不断:“恒瑞是不是不行了?”“没有仿制药支撑,它还能活下去吗?”这些疑问并非没有道理。当时恒瑞的创新药管线虽有布局,但大多处于临床阶段,还没到收获期,短期难以填补仿制药留下的收入缺口。更让人揪心的是,创新药研发需要持续砸钱,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就超过50亿元,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这样的投入能否持续都是未知数。

但现在回头看,正是这场“至暗时刻”倒逼恒瑞下了转型的决心。就像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在行业变革中被迫升级一样,恒瑞没有选择退守,而是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加速向创新药转型。这一选择,成了后来业绩反弹的关键伏笔。

二、破局关键:创新药从“储备”到“变现”的质变

恒瑞能走出低谷,最核心的支撑是创新药的“开花结果”。2024年可以说是它的业绩拐点,全年创新药营收达到138.92亿,占比刚好过半;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比重直接冲到60.66%,创新药彻底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这种质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过去十几年研发投入的厚积薄发。有人算过一笔账,从2010年到2024年,恒瑞在研发上花的钱累计超过400亿元,这种投入强度在国内药企中很少见。更难得的是,即便在业绩最差的那两年,它也没砍过研发预算,反而逐年增加。2024年研发投入更是达到82.28亿,占总营收的29.4%,相当于每赚100块钱就有29块多投回研发。

持续的投入换来了管线的“弹药充足”。截至2025年上半年,恒瑞已经有23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这个数量在国内稳居第一。而且这些创新药不是“凑数”的,不少都是实打实的重磅产品。比如治疗HER2阳性癌症的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已经有9个适应症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市场预测它的销售峰值能达到40亿。还有“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癌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3.8个月,连欧洲肿瘤内科学会都把它写进了临床指南。

更关键的是,恒瑞的创新药进入了“获批加速期”。2024年全年才获批6项创新成果,而2025年上半年就有12项,其中6款是1类创新药,数量直接翻倍。这意味着后面会有更多新药进入市场,业绩增长的后劲很足。这种“研发投入→管线丰富→获批上市→收入增长”的正循环,正是恒瑞复苏的核心逻辑。

三、战略升维:BD业务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如果说创新药是恒瑞的“基本盘”,那BD(商务开发)业务就是它的“意外之喜”,也是这次复苏中最让人惊喜的亮点。以前的恒瑞总给人“闷头搞研发”的印象,很少和外界做项目合作,但从2024年开始,它在BD领域接连出手,而且每次都是“大单子”。

2025年3月,恒瑞把一款口服小分子药物(HRS-5346)的海外权益授权给默沙东,一下子拿到2亿美元首付款,后续还有最高17.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更划算的是,这个项目前期研发才花了3142万人民币,光首付款就收回了40多倍的成本。这还不是终点,7月份它又和GSK达成合作,对方直接给了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创下了中国药企BD交易的纪录。

可能有人不懂BD交易的意义,简单说就是“用中国的研发成本赚全球的钱”。恒瑞利用国内相对较低的研发投入做出创新成果,再把海外权益卖给国际巨头,既能快速回笼资金,又能借助对方的渠道打开国际市场。2024年它靠BD拿到的首付款就有27亿人民币,2025年这一数字还在飙升,说不定未来研发成本都能靠BD覆盖。

更重要的是,BD业务体现了恒瑞的战略升级。它不再只盯着肿瘤领域,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呼吸、心血管这些慢病蓝海;合作对象也从中小药企变成了默沙东、GSK这样的国际巨头。这种从“单品输出”到“生态协同”的转变,说明恒瑞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全球认可,国际化之路走得更稳了。

四、底气所在:自研实力撑起“长期主义”

不管是创新药放量还是BD爆发,背后都离不开恒瑞扎实的自研实力。很多人不知道,在全球制药企业管线排名中,恒瑞以173个在研项目排第13位,其中163个是自研项目,要是单看自主研发数量,能排到全球第二。这个数据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毕竟管线的厚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现在恒瑞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40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2025年上半年,就有10个项目推进到Ⅲ期临床,22个推进到Ⅱ期,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会有源源不断的新药上市。而且它的研发不只是“跟风”,还在追求“全球首创”,比如用于胃癌的PD-L1/TGF-βRⅡ双靶点药物,就有成为First-in-Class的潜力。

为了保持研发优势,恒瑞还在搭建“政产学研”联动平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建1.32亿元的联合基金,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为临床成果。这种做法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让创新更有持续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恒瑞的员工持股计划也暴露了它的信心。计划里明确,2024到2026年创新药收入要分别达到130亿、165亿、208亿,从目前的业绩看,这个目标大概率能超额完成。员工和企业绑定成长,也让这份“长期主义”有了更多人的支撑。

五、回归本质:“医药一哥”的真正内涵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恒瑞真的回到“医药一哥”的位置了吗?如果用股价和短期利润来衡量,它已经走在回归的路上;但如果从行业价值来看,现在的恒瑞比以前更配得上这个称号。

以前的“一哥”靠仿制药规模取胜,现在的“一哥”靠创新药引领行业。2018年集采以来,很多药企陷入迷茫,但恒瑞用行动证明了传统药企的转型路径——不是被动接受变革,而是主动拥抱变革。它的经历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政策和市场的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金额全球占比达到28%,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在国际舞台发声。恒瑞作为其中的代表,正在用自研实力和国际化战略,改写“中国药企只能仿造”的刻板印象。这种改变,比单一企业的业绩反弹更有意义。

当然,恒瑞的复苏不是终点。减肥药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海外市场的拓展还有很多挑战,但从它的管线储备和战略布局来看,这些都只是成长路上的考验。就像当年从仿制药龙头转型创新药企一样,只要守住研发的初心,保持长期主义的定力,“医药一哥”的故事还能写得更精彩。

从股价腰斩到业绩预增,恒瑞的反弹告诉我们:真正的龙头企业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在逆境中的坚守和变革。当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当自研实力撑起全球野心,这样的恒瑞,不仅是“回来了”,更是以更强大的姿态,开启了新的征程。而这,或许就是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样子。

来源:安逸菠萝nIGeq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