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荷兰冻结中国半导体龙头子公司资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21:30 2

摘要:2025年10月12日晚间,闻泰科技(600745.SH)的一则公告打破了半导体行业的平静。公司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突遭荷兰政府与法院的双重约束:资产、知识产权等被冻结一年,创始人张学政被暂停董事职务,中方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闻泰科技核心资产遭荷兰双重限制:147亿半导体业务控制权旁落,中企全球化遇考

2025年10月12日晚间,闻泰科技(600745.SH)的一则公告打破了半导体行业的平静。公司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突遭荷兰政府与法院的双重约束:资产、知识产权等被冻结一年,创始人张学政被暂停董事职务,中方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这起针对中国半导体龙头海外资产的限制事件,不仅将闻泰科技推向危机边缘,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中企技术布局的地缘政治挑战。

一、事件突袭:从资产冻结到控制权旁落的48小时

这场风波以荷兰政府的行政指令率先落地。荷兰时间9月30日,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其全球30个主体——涵盖子公司、办事处等所有运营单元——在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这道政令相当于给安世的全球运营按下“暂停键”,技术转移、产能扩张等战略决策均被锁死,而安世2024年营收已达147.15亿元,占闻泰科技总营收近四成,是其最核心的利润支柱。

行政限制之外,司法裁决接踵而至。10月1日,安世半导体三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Ruben Lichtenberg、德国籍首席财务官Stefan Tilger及首席运营官Achim Kempe联合向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提交紧急申请。令人意外的是,法庭未庭审便即时生效措施: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职务,并将中方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的股权以管理权形式托管给第三方。

10月7日,法庭进一步加码裁决:张学政的职务暂停延长至调查结束,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且安世全部股份(除保留一股外)均交由指定人员托管。这意味着闻泰科技暂时丧失了对安世的治理权与投票权,仅保留经济收益权。

二、核心冲击:千亿巨头的“半条命”被攥住

对闻泰科技而言,这场危机堪称“釜底抽薪”。作为2019年以268亿元收购的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领域第三大厂商、中国市场龙头,其车规级芯片广泛供应宝马、大众等国际车企,2025年上半年仍实现11.23%的营收增长,贡献12.61亿元净利润。如今双重限制的叠加,正从运营、战略、估值三个维度侵蚀企业根基。

运营层面的扰动已不可避免。闻泰科技在公告中坦承,决策链条延长、资源配置灵活度下降将直接影响运营效率。安世半导体全球拥有2.5万家客户,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工厂遍布荷兰、德国、英国等地(据安世半导体2024年年度报告),第三方托管与外籍董事的介入可能导致客户信任流失与供应链波动——例如某欧洲车企已启动“备用供应商评估”,若合作稳定性存疑,将直接冲击安世近30%的车规芯片订单。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战略主导权的旁落。尽管闻泰强调经济收益权不受影响,但在“决定性投票权”归外籍独立董事所有的情况下,中方推动的“技术反哺国内”“与闻泰消费电子业务协同”等规划恐难以落地。某匿名国际商事律所合伙人(专注跨境投资争议解决领域,公开采访内容)指出,资产冻结、高管罢免、股权限制三重措施叠加,明显带有国家安全审查的色彩,实质是通过司法与行政手段,削弱中资对核心技术资产的控制力。

资本市场已提前释放担忧。截至公告前一交易日(2025年10月8日),闻泰科技市值578.48亿元,而安世半导体对应的资产价值与盈利贡献占比超60%,是公司估值核心。若运营效率下滑或技术协同中断,券商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可能下调15%-20%,复牌后股价承压已成市场共识。

三、风波背后:地缘博弈与管理分歧的双重催化

这场看似突发的限制并非偶然,而是技术保护主义与企业内部治理矛盾交织的结果。安世半导体前身为荷兰恩智浦(NXP)的标准产品部门,掌握车规级MOSFET、二极管等核心技术,而这类器件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的“基础元器件”,欧洲对技术主导权的担忧始终存在。

近年来,此类担忧已转化为实际行动:2023年德国以“影响汽车供应链安全”为由叫停中企对德国芯片公司Elmos的收购,2024年英国否决中资对半导体设计公司Graphcore的投资,此次荷兰的举措被业界视为“技术保护主义的升级版”。有市场分析指出,事件或与美国对“半导体技术外流”的施压相关——荷兰作为阿斯麦尔(ASML)所在地,在半导体产业链管控上逐渐与美国政策对齐,而安世的技术虽非尖端,但涉及“基础器件自主可控”,成为博弈焦点。

企业内部的管理分歧则成为事件导火索。知情人士透露,安世被收购后,中方曾推动将部分封装测试产能转移至中国(如闻泰科技在江苏的工厂),以降低成本并实现“芯片设计-制造-应用”的协同效应;而外籍管理团队更倾向维持欧洲本土布局,认为“技术留在欧洲更易获得当地政府信任”,这种战略冲突在外部政治压力下彻底激化。三位外籍高管的联合发难,被闻泰科技内部解读为“借政治压力颠覆合法治理结构”,公司在公告中虽未直接谴责,但明确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股东权益”。

四、突围与启示:中企全球化的“生存考题”

面对危机,闻泰科技已启动三重应对机制:其一,由高管团队牵头,紧急与宝马、大众等核心客户及英飞凌等供应商沟通,强调“生产不受影响”,并承诺“订单交付周期不变”,以稳定合作关系;其二,联合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与荷兰本土律所NautaDutilh,制定法律救济方案,计划以“裁决违反股东权益保护原则”为由,向荷兰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其三,主动对接中国商务部、驻荷兰大使馆及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争取通过双边沟通推动限制措施的松动。

但法律专家提示,跨国诉讼周期通常长达1-2年,且荷兰法院的临时裁决已体现出“维护本土技术资产”的倾向,短期内恢复控制权难度极大。对更多布局海外的中企而言,此次事件敲响了三重警钟:

- 并购前:风险预判要“穿透”:不仅评估标的技术价值,更需调研当地监管对“中资收购敏感技术”的态度,例如避免收购涉及“国家安全清单”的资产,或在交易协议中加入“政府审批失败补偿条款”;

- 投后管理:文化协同要“落地”:在海外子公司治理中,平衡“中方战略主导”与“本土团队自主性”,例如设立“中外联合决策委员会”,避免战略冲突激化;

- 风险对冲:本地化运营要“深入”:可借鉴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合作建厂(本地化雇佣率超90%)、华为与欧洲车企共建“智能汽车联合实验室”等模式,通过“技术共享+本地就业”降低政治风险。

10月13日,闻泰科技股票及“闻泰转债”如期复牌,开盘即下跌8.7%,截至收盘跌幅收窄至5.2%,反映出市场对事件影响的谨慎预期。这场围绕147亿半导体资产的博弈远未结束,而更宏观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欧洲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案同比减少57%,金额下降72%(据普华永道《2025年上半年全球跨境并购趋势报告》)。

当技术竞争逐渐演变为“制度与话语权”的较量,闻泰科技的遭遇或许只是中企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对出海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遇到风险”,而在于能否在合规框架内守护核心资产、平衡商业利益与地缘风险——这既是闻泰科技当前的突围方向,也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必须修炼的“生存能力”。

来源:看世界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