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离世!一生缔造万国神话,因327国债跌落神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20:58 2

摘要:提起他,懂点资本市场历史的人都会唏嘘:这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中国股市草创期的缩影,有过开天辟地的风光,也摔过粉身碎骨的跟头,最后留在历史里的,是一段没法轻易说清的功与过。

2025年10月7号,一个名字在金融圈刷屏——管金生去世了。

这个曾经缔造万国证券神话、被称作“中国证券教父”的人,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岁月和命运的捉弄。

提起他,懂点资本市场历史的人都会唏嘘:这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中国股市草创期的缩影,有过开天辟地的风光,也摔过粉身碎骨的跟头,最后留在历史里的,是一段没法轻易说清的功与过。

1、

先说说管金生为啥能当上“教父”,1988年他创办万国证券的时候,中国还没几个正经券商,全上海就三家:万国、申银、海通。

另外两家都有银行背景,唯独万国是“没靠山”的,但偏偏就是这家没靠山的券商,成了当时行业里的老大。

他的底气来自两点:一是国际视野,二是敢闯敢干,早年负笈海外的管金生,目光始终望向国际。

在万国成立仅两月之际,便与日本野村证券携手开展国际承销业务,在当时,这般举措堪称令人瞩目的新鲜尝试。

后来上海证券交易所要组建,时任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第一个打电话找的就是他——不是因为万国规模大,而是尉文渊知道,管金生懂国外的玩法,这正是刚起步的上交所最缺的。

事实也证明,万国确实成了上交所的“基建队”,交易所的规则、设备、人员培训,几乎都是万国一手操办的;就连B股这个后来影响深远的品种,都是几个万国人在办公室里琢磨出来的。

后来,管金生频繁奔赴全国各处演讲,还主动为银行、财政部门开展免费培训,追本溯源,这实则是在为中国资本市场进行知识普及,宛如一场意义非凡的“扫盲”行动。

有台湾媒体第一次叫他“中国证券教父”,他还挺谦虚,说自己就是个“老兵”,市场是时代和大家的功劳。

但不管他认不认,这个称号还是传开了——毕竟在那个连炒股都算“投机倒把”的年代,是他把券商的玩法从无到有搭了起来。

2、

不过管金生这一辈子,从来就没顺过,1947年他生在江西农村,刚出生就被算命先生说“命硬克亲人”,爸妈直接把他送出去寄养,直到三岁才接回家。

家里穷,但他妈是个要强的人,从小就把他关在屋里逼他写字算数,这也养成了他不服输的性子,上学要考第一,偶尔拿个第二能耿耿于怀好几天;后来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听不懂上海话被同学嘲笑,他就苦练三个月,硬是把语言关啃了下来。

本以为读完书能留校当教授,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果赶上政策变化,研究生不能留校。

没办法,他只能进了上国投,也就是在这儿,他才算真正接触到金融。

公司派他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拿下法学和商业双硕士,这学历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屈指可数,后来他想再去剑桥读博,领导都拦着:“你走了,上海金融界就没双硕士了,拿了博士谁还能领导你?”

但管金生骨子里就不是安分的人,那时候他每天下班经过苏州河,总能看到桥下有人偷偷交换国库券。

这玩意儿1981年国家就开始发,但流通性差,老百姓不待见,只能靠摊派,于是就有了地下黑市。

管金生凝视着眼前场景,思绪蓦地飘至两百年前华尔街梧桐树下的交易,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下交易,莫非有朝一日能蜕变为正规市场?

这个想法在当时太超前,直到邓小平1990年代初去上海,提出“把上海建成东方华尔街”,管金生才看到机会。

1988年,管金生连夜撰写万言书,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勇气与担当获认可,建议被采纳,万国证券自此正式成立,管金生荣任总经理。

上任后他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一是坚持股份制,二是坚持和银行脱钩,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决定,要知道申银背靠央行、海通背靠交行,跟银行脱钩意味着没了“钱袋子”,但也换来了灵活的决策权。

就是靠这两点,万国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崛起,沪深股市诞生后,万国一度掌控70%的A股和几乎所有B股,承销业务占了近六成市场——忙的时候管金生一天要赶四个发行仪式,最后还是国家出面协调,把业务分给其他券商,不然万国真要把市场“包圆”了。

3、

那时候的管金生有多风光?1994年他直接喊出“要做中国的美林,2000年跻身世界十大券商”,这话现在听着狂,但在当时,没人觉得他在吹牛。

毕竟万国已经在新加坡、伦敦开了分公司,跟高盛、美林这些国际巨头合作,其他券商还在国内蹒跚学步的时候,万国已经有了“国际范儿”。

但谁也没想到,把万国推上神坛的是国库券,最后把万国拖进坟墓的,也是跟国库券相关的东西——国债期货。

1992年,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去美国考察,看到人家的金融衍生品,回来就搞了个国债期货。

刚开始这东西没人玩,直到后来通胀起来,财政部决定给国债加“保值补贴”,这就有意思了,补贴率不确定,多空双方都有了赌的空间,市场一下子就火了。

其中最火的就是“327国债”——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的三年期国债。

按当时的票面利率加补贴,兑付价大概132元,但市场传言财政部要上调补贴率,所以价格一路涨到147-148元之间。

彼时,管金生挺身而出,他认为通胀渐趋缓和,国家正着力宏观调控,补贴率断无上调之可能。

于是,他果断决策,大手一挥,掷地有声道:“做空!”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里有他的判断失误,但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他选错了对手。

彼时与之对赌的乃是中经开,即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此乃财政部下属之独资公司,而财政部正是掌控补贴率裁定之部门。

有消息说,中经开早就知道财政部要上调补贴率,所以才敢拼命做多。

1995年2月23日,“黑色星期三”来了。上午财政部突然宣布,327国债兑付价148.5元——这对做空的管金生来说,就是晴天霹雳。

开盘仅十分钟,以中经开为首的多头便展现出强劲攻势,迅速发力将价格拉升至150元之上,市场态势由此陡然生变。

每涨1元,万国就要亏十几亿,管金生急了,赶紧组织反击,但根本顶不住。

到中午收盘,价格已经站在151元以上——按这个价格算,万国要亏60亿,而当时万国的资产才14亿,利润5.5亿,根本扛不住。

管金生急忙奔往尉文渊处,恳切提出三项请求:一是增加持仓量;二是发布公告,声明未接到贴息通知;三是暂停当前交易。但尉文渊全拒了——上交所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下午回到公司,管金生发现情况更糟了,连之前的“友军”辽国发都倒戈做多,眼看收盘时间越来越近,管金生知道,再不反击,万国就没了。

当日下午4时22分13秒,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上演:万国于短短不到八分钟内,如狂澜般连续抛出几十万口卖单。

最后更是砸出730万口的超级大卖单——这单子的“总价值”差不多是1994年中国GDP的三分之一!

价格一下子被砸到147.40元,如果成交,万国能从亏60亿变成赚42亿,但那些做多的投资者就要全线爆仓。

整个市场都疯了,有人狂喜,有人绝望,收盘后,举报信像雪片一样寄到上交所,尉文渊一查,发现抛单来自万国,当场就火了,打电话让管金生过来。

俩人在办公室吵得不可开交,尉文渊想不通为啥管金生要这么干,管金生也想不通为啥尉文渊不帮他。

最终,尉文渊做出一项决定:取消收盘前八分钟的交易活动,这一决策,在当时的情境下,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与考量。

当晚11点,中央电视台播报公告:4点22分13秒后的成交无效,收盘价151.30元。

“327国债事件”,就这么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永远的痛。

4、

事件的后果是毁灭性的:万国证券第二天就遭挤兑,随后被申银合并;管金生因为贪污、挪用公款被判入狱17年;尉文渊也因为监管不力被免职,离开证券界。

还有无数投资者一夜倾家荡产,其中有个叫陈万宁的交易员,亏了7000万后离开市场,多年后用“宁财神”的笔名写出了《武林外传》——没人能想到,这部喜剧的作者,曾经在资本市场摔过这么重的跟头。

当然有输家就有赢家,中经开之外,魏东、袁宝璟、周正毅、刘汉这几个人靠这次事件赚了大钱,后来都成了商界大佬,但讽刺的是,这几个人的结局也没好到哪去:魏东跳楼自杀,袁宝璟、刘汉被判死刑,周正毅入狱——仿佛这场赌局里,没人能真正全身而退。

327事件也给中国资本市场上了一课:当年5月17日,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一停就是18年;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证券法》加速出台,中央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才慢慢建立起来。

管金生在监狱里待了17年,出来后还想回到金融圈,做了私募股权投资。

2015年有个论坛上,他终于松口检讨自己:“我这一生吃亏,就是没放下骄傲和清高,如果当初能克服自我,说不定能扭转乾坤。”

但人生没有如果,2025年10月,他走了,带着一身的传奇和争议。

5、

现在再回头看管金生的一生,你很难简单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奠基者,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早期券商的玩法,没有B股的诞生,没有那么多人知道“证券”是啥;但他也是规则的破坏者,327事件里的违规操作,让无数人倾家荡产。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其实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野蛮生长史”:从没有规则到建立规则,从靠胆识赌运气到靠制度靠专业,从个人能影响市场走向到监管框架越来越完善。

现在的中国股市,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靠“教父”就能左右的市场了,完善的监管、严格的信息披露、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把当年的“洪荒时代”远远抛在身后。

管金生走了,一个时代也彻底落幕了。

但他的故事,会一直留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里,提醒着后来人:市场可以有激情,但不能没有规则;野心可以有,但不能没有敬畏。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