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这样的比赛,更多青年人将爱上新闻评论这一表达方式,在实践磨砺中培育科学思维、涵养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更好担当起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责任。”9月29日上午,第11届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浙江传媒学院站在敬业楼顺利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沈雅
红网第11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公告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2日讯(记者 吴海刚)“通过这样的比赛,更多青年人将爱上新闻评论这一表达方式,在实践磨砺中培育科学思维、涵养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更好担当起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责任。”9月29日上午,第11届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浙江传媒学院站在敬业楼顺利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沈雅屏在活动中鼓励同学们以赛事为平台,在实践锤炼中提升评论写作本领。
沈雅屏老师在推介会上以北京日报社《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为例,指出其成功核心在于“看见青年、理解青年、真诚关心青年”。她表示,红网“评论之星”选拔赛历经十载,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学子参与,正是因为它搭建了一个真正看见青年、听见青年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对话、交流的契机。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胡睿老师结合多年评论教学经验指出,当前社交媒体主导的公共空间正趋于情绪化与身份化,意见纷呈却往往囿于个人情绪与圈层身份,形成“相互割裂的孤岛”。他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评论的意义更加凸显——唯有基于逻辑形成可沟通的观点,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联结,让严肃思考重获价值。胡睿老师对勇于理性表达的年轻人寄予厚望,并对红网“评论之星”大赛持续提供思想交流平台表示敬意。
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浙江传媒学院站活动现场。
作为新闻评论教育的“实践派”,浙江传媒学院近年来通过教学创新与实践赋能,着力打造学生的新媒体时代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创新方面,学校将辩论、演讲等形式引入评论课堂,增强课程的思辨性与趣味性;聚焦技术发展与媒体变革,将AIGC工具在新闻评论中的合理运用等内容融入人工智能微专业课程,推动评论教育紧跟技术潮流;并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多个专业开设新媒体评论课程,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实践赋能方面,学校优化评论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将评论创作纳入学期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成立“新闻评论训练营”,系统组织理论研讨与评论实践,延伸课堂教学;推行“以赛代练”模式,由专业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参与红网“评论之星”“潮新闻”大学生评论大赛等活动,在实战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激发热情。
随着以上举措的实施,浙传校园评论写作氛围日益浓厚。历年来都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在红网、潮新闻、浙江日报等媒体发表,有同学以在校期间的作品为“敲门砖”,毕业后被省级主流媒体平台录用,并成长为骨干评论员。
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浙江传媒学院站活动现场。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2级林可儿同学表示:“学习新闻评论课让我学会了‘带脑子’看新闻,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通过赛事平台,我们学习负责任地发声,用理性参与公共对话,这是从旁观者迈向参与者的第一步。”
新闻学专业22级肖青嫒分享:“第一次写评论时总‘想得多、写不出’,直到红网投稿录用,我才明白当你真的对一件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的文字才有力量。新闻评论既是观察社会的镜子,也是审视内心的工具,哪怕只能为大众撕开一个新的思想切口,也极具价值。”
据悉,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创办于2015年,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旨在推动新闻评论学界与业界融合,培育全媒体评论人才。历经十年发展,赛事已覆盖全国600余所高校。其“红辣椒评论”栏目涵盖文字、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立体化评论矩阵,被誉为“时评界黄埔军校”。
本次推介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第11届“评论之星”赛事规则,也深化了他们对新闻评论的认知与感悟。未来,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与实践机会,鼓励更多青年以评论为刃,剖析社会现象、传递青年思考,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发出响亮的“浙传声音”。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