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在华为何接连受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20:38 2

摘要:曾经加价排队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卖不动了,有保时捷4S店甚至换上了华为系汽车的门头,这场面让人恍如隔世。

曾经加价排队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卖不动了,有保时捷4S店甚至换上了华为系汽车的门头,这场面让人恍如隔世。

曾几何时,保时捷是中国富人眼中的身份象征,提车要加价十几万甚至等上半年。如今,画风突变——一家保时捷4S店悄然撤下豪车标志,换上了“尚界”的门头,店里摆的不再是911和卡宴,而是问界、智界这些华为系车型。

这不是段子,而是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残酷现实的缩影。

01 销量雪崩:保时捷跌下神坛

保时捷在华销量简直像坐上了过山车——不过是向下猛冲的那种。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还能卖出9.57万辆,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暴跌至5.69万辆,跌幅高达41%。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触目惊心,那么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继续泼了一盆冷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大幅下降42%,仅售出9471辆。

曾经,中国市场占据保时捷全球销量的30%,如今这一比例已缩水至13.25%。

这个德国豪华车品牌,似乎正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失去中国市场。

02 电动化滞后:六年仅推出两款电车

保时捷究竟怎么了?电动化转型缓慢是其首要痛点。

在全球汽车行业智能化与电动化双头并进的当下,保时捷六年仅推出Taycan和纯电Macan两款电动车型。

而且,就连这两款车也表现不佳。Taycan在2024年全球销量暴跌49%,这样的成绩单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显然不够看。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甚至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透露,未来两到三年内,保时捷可能停止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

03 智能化短板:车机系统被吐槽“难用”

除了电动化滞后,保时捷的智能化短板也十分明显。

保时捷车机系统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适配性差,导航与语音交互体验远不及其他自主品牌的水平。

有车主调侃,用保时捷的车载导航,还不如在空调出风口夹个手机用高德地图方便。

在2025年的中国,车载系统早已不是简单的音乐播放器,而是智能座舱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保时捷被国产新势力甩出了好几条街。

04 自救举措:成立中国研发中心

面对颓势,保时捷并非无动于衷。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保时捷宣布中国研发中心成立,计划年内投运并开发“软硬一体”的本土化智能方案。

但这一举措被业内评价为“来得太晚,走得太慢”。

新研发中心要等到2026年才能输出成果,而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40%,用户需求迭代速度远超传统研发周期。

保时捷的忠实用户可能等得起,可市场并不会。

05 战略摇摆:在独立与合作间进退两难

保时捷最核心的问题,或许在于其战略上的摇摆不定。

一方面,它宁愿耗时三年自建研发体系,也不愿与地平线、华为等本土企业深度合作,导致技术推出的时间慢半拍。

另一方面,保时捷虽与地平线联合开发智驾系统,却仅复用大众ID.7的代码,激光雷达数量比竞品少一颗以“降本”。

这种半自主模式既未掌握核心技术,又未实现成本优势,导致Macan EV的智能化形同半桶水。

反观其德国同僚大众集团内部,奥迪与华为的深度绑定已实现智驾功能快速落地,保时捷的犹豫不决显得格外扎眼。

06 国产崛起:华为系车型强势挤压

当保时捷还在挣扎之际,中国本土品牌正在快速抢占市场。华为系车型凭借强大的智能化、越级的配置和华为品牌的赋能,让不少传统豪华品牌感受到压力。

问界M7、M9一上市就卖爆,智界S7虽然初期有点小波折,但热度一直在线。这些车靠的是什么?华为的金字招牌+智能驾驶的“出片利器”属性。

经销商是最现实的。当保时捷卖不动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转向能带来客流和利润的品牌。个别保时捷4S店转投“尚界”,就是市场选择的直接体现。

保时捷的第一款电动车Taycan在2019年推出时,一度被视为特斯拉杀手。六年过去了,特斯拉越战越勇,中国品牌百花齐放,而保时捷却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那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广告语“当你拥有一台保时捷,你的灵魂就会有所不同”,如今听起来有些刺耳。不是保时捷变了,而是中国市场变了,消费者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懂得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也许有一天,保时捷会带着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卷土重来。但到那时,中国新能源市场这片红海,还会给它留下多少机会?

来源:阿朔谈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