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夜直播间里,“选角导演”对着一张张稚嫩面孔进行点评,数千名家长屏息以待。这场看似热闹的“造星”盛宴,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鸡娃”骗局。近日,直播间“童星选角”产业链引发热议:从免费评估到万元套餐,从模卡拍摄到虚构的“角色内推”,这场骗局正在收割着普通家庭的希
□刘雅杰(长沙理工大学)
午夜直播间里,“选角导演”对着一张张稚嫩面孔进行点评,数千名家长屏息以待。这场看似热闹的“造星”盛宴,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鸡娃”骗局。近日,直播间“童星选角”产业链引发热议:从免费评估到万元套餐,从模卡拍摄到虚构的“角色内推”,这场骗局正在收割着普通家庭的希望与积蓄。
这场骗局的运作机制实为一场精准实施的心理操控。直播间巧妙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心理,构建起完整的收割体系:先以标准化赞美制造孩子“潜力巨大”的幻觉,再利用“名额有限”营造稀缺效应,最后以“内推名额”诱使家长持续投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严格遵循消费心理学的诱导路径,其本质则是在商品化家长对子女未来的期待,将家长对孩子的爱与期待转化为其在骗局中持续消费的诱饵,使得家长群体在这场披着“造星”外壳的“围猎游戏”中越陷越深。
不少家长陷入其中,也折射出当代教育生态中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在教育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世俗意义上的“出众”似乎已成为衡量育儿成功的唯一标尺。而当孩子在传统学业竞争中难以表现突出时,部分家长又会将“成名”视为取得出众成就的捷径。张莉的个案极具代表性:当女儿在学校学习中表现平平,她便试图通过演艺圈实现“弯道超车”。这种现象背后,是当前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必然结果——当育儿成功的标准被简化为世俗可见的“成就”,教育便异化为一场急功近利的军备竞赛。
更深层来看,这场“造星”狂热实则是成人世界的价值投射。在“成为明星”这件事上,母女俩的体验截然不同:对于母亲张莉而言,这是有必要的奔波;而当其女儿小宇谈及感受时,她却回答“不懂演戏到底是什么”。或许某种程度上,是家长需要孩子成为童星,而非孩子自身的需求。当家长将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对成功的渴望,乃至对社会认同的渴求,统统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教育的本质也将在这场“为你好”的盘算中不断异化。孩子们在茫然中配合着这场成人主导的演出,他们的真实需求与感受却被悄然忽视。
从行业生态视角审视,这场骗局暴露出监管体系的系统性失灵。尽管文旅部已明确演出经纪人员需持证上岗,但社交平台上仍活跃着大量无资质的“经纪人”。这些机构游走在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灰色地带:合同条款刻意模糊、服务内容虚实参半、退款机制形同虚设。同时,维权困境不仅源于法律认定的复杂性,更在于行业标准的普遍缺失——当前儿童演艺行业在收费标准、培训质量、工作时间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均缺乏统一规范,这种制度真空无疑为骗局的滋生提供了理想温床。
破解这一社会难题,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家长层面亟待建立理性的教育观,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时序。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明确儿童演艺服务的边界与标准。平台方需要完善内容审核算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需要重塑成功标准,打破“出众即成功”的单一价值取向。当我们将目光从虚拟的直播间转向真实的生活现场,或许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镜头前的表现,而在于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成长。
直播间的喧嚣终将散去,但这场“造星”狂欢留下的思考应当持续回荡。当我们不再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轨迹,或许才能为孩子铺就一条真正通往光明的道路——这条路,不在虚拟的直播间里,而在每个平凡的亲子日常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