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照进现实 核聚变商业化稳步推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20:18 2

摘要:技术突破:中国EAST刷新世界纪录,托卡马克装置主导商业化路径2025年1月,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全球最长放电纪录。这一突破验证了核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的工程可行

技术突破:中国EAST刷新世界纪录,托卡马克装置主导商业化路径
2025年1月,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全球最长放电纪录。这一突破验证了核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的工程可行性,标志着磁约束核聚变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应用的关键跨越。托卡马克装置凭借其成熟的技术路线,成为商业化首选方案——全球79个托卡马克项目占核聚变项目总量近50%,中国EAST、环流三号等装置已实现超导磁体、主动冷却等核心技术自主化,单位质量燃料释放能量达化石燃料数万倍,海水中的氘资源可支撑人类能源需求超百亿年。

商业化加速:融资热潮与产业布局并行
全球核聚变产业进入资本爆发期。据聚变行业协会(FIA)统计,2025年全球私营聚变公司累计融资超71亿美元,中国民营企业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国内单笔融资新高;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央企注资150亿元,上海、合肥等地企业占全国融资总量60%以上。国际巨头Helion Energy宣布2028年向微软供应聚变电力,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已实现能量增益,日本与美国合作完成氢硼聚变实验验证。中国“国家队”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新奥集团聚焦氢硼聚变路径,其“玄龙-50U”装置实现全球首个氢硼聚变百万安培放电,为无中子聚变开辟新赛道。

政策支撑:国家战略与地方协同驱动
中国将核聚变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及《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35年实现商业化发电、2050年大规模应用的目标。生态环境部发布《聚变装置分级分类监管要求》,规范辐射安全与生态保护;上海、合肥、成都等地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支持技术研发,四川将核聚变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多个科研平台。国际层面,ITER项目由35国合作推进,欧盟“欧洲绿色协议”将核聚变视为碳中和核心路径,美国能源部持续加码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日本通过《原子能基本法》强化安全监管。

挑战与前景:从“科学可行”到“经济可行”的关键跨越
当前核聚变仍面临技术瓶颈:等离子体稳定控制需毫秒级精度,材料需耐受亿度高温,氚自持循环、中子辐射防护等难题待解。但AI与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正加速进程——EAST通过AI优化磁场设计,联创光电实现15T高场磁体制备,西部超导作为ITER唯一中国供应商,其低温超导线材已商业化应用。经济性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测算显示,1000MW聚变电站成本约27亿-97亿美元,但2050年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美元,较现有能源成本具备竞争力。

未来展望:终极能源的终极目标
核聚变以清洁、安全、资源无限的优势,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中国正通过“EAST-BEST-CFEDR”三步走战略,从实验装置向示范电站推进,2027年将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次发电,2035年示范堆有望并网。随着技术迭代与资本注入,核聚变商业化正从“50年魔咒”走向现实,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正如EAST副所长徐国盛所言:“每一次突破都在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人类终将点亮‘人造太阳’,照亮清洁能源的未来。”

结语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核聚变正经历从“科学奇迹”到“产业革命”的蜕变。中国在技术突破、资本投入、政策支持上的全面领先,不仅为全球核聚变发展注入动力,更彰显了科技创新驱动能源革命的中国担当。当“人造太阳”的火焰在合肥科学岛燃烧1066秒,人类向终极能源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来源:小锌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