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种人类很难戒掉的软弱,就像成瘾一样。这种“情绪成瘾”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反省,实则逃避现实,久而久之丧失动力,甚至陷入抑郁。
>>>01
很简单,你整个反思过程是在想如何解决问题,还是在想给自己定罪。
如果是在给自己定罪,那就是一种自我PUA。因为它让人陷入情绪满足,而不是问题解决。
给自己定罪是有爽感的,毕竟在内心中扮演了一次上帝,哪怕审判的对象就是自己。
这是一种人类很难戒掉的软弱,就像成瘾一样。这种“情绪成瘾”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反省,实则逃避现实,久而久之丧失动力,甚至陷入抑郁。
这时候,有人会告诉你:想太多不好。其实造成你困惑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想太多”,本质还是因为你思考的方向错了。尤其是当人遭遇挫折时,越容易陷入‘反思=自责’的误区,忽略了问题解决本身。
我身边有很多和我一样,35岁以后才毕业的博士,今年在博士找教职的时候,遇到极大的困难。
今年博士找教职变天了——安家费取消,年龄门槛又严。
A博士和B博士毕业或者博士后出站都已经快四十,原本有意向的单位,都因为年龄超了,已经无法入职了。找了半年的工作,没有合适的岗位。
这时,A博士和B博士走入了不同的反思方向。
A博士,开始不停的后悔:为什么我没有硕士一毕业就去读博?
这主要是因为他毕业那年没有考上,于是工作了几年,在工作期间不断联系导师,最终在一次学术发表会上结识了现在的导师,顺利攻读博士成功。
这段经历,原本该是他宝贵的人生回忆,一个持续不断受挫却坚持不懈的故事,
如今,在他的自我PUA下,这段回忆瓦解了,变成了这样:自己明明就不是科研天才,别人30岁就可以当上优青,而自己38岁却连教职都找不到,甚至找不到他当年辞职前就职的岗位(一个双非大学的辅导员)。
最后,A博士陷入抑郁,被家人送去了医院。
这便是自我定罪的恶果——耗尽精力却得不到解法,还因耻辱感否定了全部努力。
真正的反思,不是审判过去,而是校准方向——问“下一步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哪里错了”。
B博士的思考方向就完全不一样。
如今高校都卡年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做科研依赖于项目经费支持,而35岁以后就没有办法申请青年项目,于是高校卡年龄。
这时就出现了三个选择:
(1)B博士毕业所在的日本名校,优点是不卡年龄,缺点是一个外国人要融入海外生活,始终是困难的,而且晋升很慢。
(2)二三线城市的高校或者公办大专,优点是安家费很高,缺点是没什么科研氛围,主要还是以教学和带学生实践为主。
(3)民办高校,优点是工资高,缺点是少了某种公办大学老师的身份感,而且没有编制不稳定。但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是,最近民办大学为了申报硕士点,正在大力鼓励老师做科研,正在大力引进博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同时拿到了多个上述三类院校的offer后,B博士去了温州的一个民办院校。学校领导很重视他,安家费、职称、科研费一步到位,朋友圈里,他的研究已经重新开始了。
他告诉我,他不需要身份感,他唯一享受的就是做科研这个过程,只要能把研究做下去,他不在乎其他的东西。
况且我认可他的选择——如今,比起身份与头衔,学者更该思考研究能否被社会认可、解决现实问题。
这里,A博士的反思,是向内自责;B博士的反思,是向外求解。
两个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困境——年纪大、岗位少、规则变,但走向却完全不同。
A博士不停地回头想“我当初哪里做错了”。他把所有精力都耗在给自己定罪,却没有一分用在寻找出路。
而B博士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
他没有在自责里打转,而是先接受现实,弄清问题的结构——高校为什么卡年龄?项目经费怎么影响用人?哪些类型的学校仍然在大量招聘?
当他看清了系统的逻辑,答案也自然浮现:与其纠结“我该不该早点读博”,不如去想“在现在的条件下,我能在哪种平台继续科研”。
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路径,去了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民办院校。
在别人眼里,那或许“没编制”“不体面”,但在他看来,那是一个能让自己继续研究、继续创造的“活的机会”。他把思考变成了行动,也把困境变成了契机。
反思让你更想行动,那就是健康的;反思让你只想责备自己,那就是自我PUA。
可查看视频及最新直播信息,欢迎关注支持
来源:剑圣喵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