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吃不了学习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这辈子光剩吃苦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18:18 2

摘要:然而,当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学习压力而厌学、抑郁,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时,这句话开始显得苍白无力。

“现在吃不了上学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

然而,当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学习压力而厌学、抑郁,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时,这句话开始显得苍白无力。

一位母亲在整理儿子房间时,偶然发现读初二的孩子在日记本上写满“活着好累”、“为什么一定要考好高中”的字句,旁边还画着一个个哭泣的表情。

这些不是孤例。有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意味着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正遭受抑郁困扰。

1

上学的“苦”和生活的“苦”,是两种“苦”,本质不同。

建筑工人在酷暑中挥汗如雨,外卖骑手在寒风中穿梭奔波——这些体力劳动的“苦”,是身体的疲惫与环境的挑战

而孩子面对的学习之苦,却是心灵的煎熬与意义的迷失

前者休息一夜往往能够恢复,后者却可能在内心留下长久伤痕。

一位初三男孩小旭在父母强制没收手机后,情绪失控,甚至威胁父母为自己办理休学手续。

小旭终于道出心声:“在学校,老师盯着成绩;回到家,父母还是盯着成绩。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分数机器。”

小旭沉迷游戏的背后,是母亲每天“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完了”的过度焦虑,是父亲“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的忆苦思甜,更是家庭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

另一位高二女生小林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

成绩优秀的她突然拒绝上学,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

她坦言:“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活着。我好像在替父母完成他们未尽的梦想,却丢失了自己。“

2

是我们让孩子变得“脆弱”吗?

有人质疑: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以前的孩子不也这样过来的吗?

数据显示,除了24.6%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中国还有46%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焦虑。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无法入眠的灵魂。

不是孩子变脆弱了,而是他们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了身心能够承载的极限。

有教育学者曾跟踪研究过一些“问题学生”,发现他们大都生活在“高期望、低理解”的家庭环境中。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没问过孩子“你快乐吗”、“需要什么”。

更可怕的是,我们一边用“贫困地区女孩想上学都没机会”来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一边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孩子是否努力,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3

该如何正确看待学习中的“苦”呢?

首先,要区分“有益的挑战”和“无意义的痛苦”。

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突破自我时的喜悦——这些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困难,是成长的养分

而无限刷题、死记硬背、盲目追求分数,则往往是精神的损耗

其次,让孩子看到学习的意义。

家长可以尝试“寻善、长善、完善、从善”的方法——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提供支持帮助其发展,再提醒孩子平衡好学业与爱好的关系,最后引导孩子从爱好发展到志向。

有位妈妈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没有简单禁止,而是引导他学习编程。

现在,这个曾经“离不开游戏”的孩子,目标是开发自己的游戏。

当学习与生活、与内心产生联结,所谓的“苦”也会变得甘之如饴。

4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驯服。

那些没有机会上学的贫困地区女孩,她们渴望的不是“受苦的权利”,而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用她们的困境来让其他孩子感到愧疚,实际上是对双方的不尊重。

真正的教育,应该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爱好,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丰富孩子的生活。很多时候,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只是因为他们生活的丰富性不够。

学习苦不苦?与体力劳动相比哪个更苦?这些问题本身就可能将我们引入误区。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比较哪种苦更“高尚”,而是如何培养完整的人。

当一个孩子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他自然会接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而当我们把教育简化成“现在苦”与“将来苦”的选择题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本心。

在芬兰,学生们每天在校时间短、作业少,却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持续名列前茅。

芬兰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格认为他们的秘诀在于:“我们相信,快乐的学生才是更好的学习者。”

也许,是时候放下“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这种简单粗暴的论调了。

教育的使命,不是用未来的苦难恐吓孩子,而是在当下就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美好与丰满。

毕竟,那些在阳光下挥汗的劳动者,与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本就不该被放在对立面比较。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而好的教育,应当是帮助孩子找到那条属于他自己的轨道,让他在前行中既能看到远方的风景,也能感受脚下的力量。

来源:柚妈充电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