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排哥”李俊永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并非什么玄妙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微小却坚实的行动构成的。那块卖了九年依然是6块钱的鸡排,就是最硬的通货。
这个国庆假期,互联网上的顶流,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算一个。
一个48岁的中年男人,靠几句俏皮话,把6块钱的鸡排干成了现象级顶流。
全国各地来的顾客排队4~5个小时,甚至在雨中排队,只为了体验“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
“鸡排哥”李俊永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并非什么玄妙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微小却坚实的行动构成的。那块卖了九年依然是6块钱的鸡排,就是最硬的通货。
更别提他对学生总是默默便宜1块钱,还在下午特定时段,心照不宣地把摊位优先权留给放学的孩子们。
这些在街头巷尾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另一位网红“拉面哥”十五年不涨价的朴素逻辑如出一辙。预计到今年,情绪消费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这背后,是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正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找压力的出口。他们太累了,厌倦了层层叠叠的套路,只想找到一点“不掺假”的感动。
而抖音这样的平台,则扮演了嗅觉敏锐的“星探”。它总能精准地识别并放大那些符合“普惠价值观”的个体。于是,我们看到了能“听得懂人话”的理发师晓华,看到了在田埂上拍出电影感的张同学,也看到了闻神和郭有才。
他们并非什么天选的“逆袭者”,更像是被算法这只无形的手“赶鸭子上架”的幸运儿,恰好在某个时间点,成为了平台维系用户粘性的最佳代言人。
一旦被“星探”发现,这种宝贵的“情绪价值”便迅速脱离了个人范畴。它会被两股强大的力量——平台算法与地方政府——迅速收编,然后被送上一条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与包装流水线。
平台是第一级放大器。通过一套极其成熟的运营机制,比如特意选择在长假前进行预热和引爆,平台能将一个个体的影响力以几何级数放大。
很快,李俊永就不再是那个只服务于景德镇街坊邻居的小摊主,他成了一个吸引了近4亿流量的全国性符号。
流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景德镇陶瓷”的线上搜索量因此激增了整整400%。
每一个城市都或多或少患有“流量饥渴症”,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圈”,打破诸如“瓷都”这样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景德镇的反应堪称神速,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火速成立,一个固定的经营区域也很快划定。
一纸“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官方称号,更是将李俊永的个人IP彻底官方化、功能化的标志性操作。
从那一刻起,他的“情绪价值”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魅力展现,而是被直接转化成了城市营销的核心工具,肩负起了带动酒店、陶瓷乃至周边小摊贩收入的经济指标。
李俊永自己也开始履职,参加各种会议,在镜头前主动推介古窑等本地景区。
这条流水线表面上看,似乎构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完美闭环。平台用一个素人网红的故事维持了用户粘性,无数中小视频博主获得了蜂拥而至的跟拍素材,而景德...镇则收获了梦寐以求的关注度。
然而,在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盛宴中,那个作为核心的“人”却悄然被功能化了。他的情绪价值产出,从此被赋予了系统性的期待与沉重的压力。
任何被工业化生产和包装的东西,在被大众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耗竭。
首先被耗竭的,是生产者本人。李俊永的身体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他每日的工作时长被拉长到近20个小时,从清晨6点一直站到深夜10点之后。
他的手臂上,新旧烫伤层层叠叠,仿佛一张记录着这场狂欢代价的地图。极度的疲惫让他脸上时常浮现出被网友称为“痛苦面具”的表情。
曾经那个金句频出、与顾客谈笑风生的“鸡排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默寡言、埋头工作的摊主。有人开始指责他“累到没有情绪价值了”。他被狂热的游客和主播们层层围堵在墙角,动弹不得,那个场景,是他个人空间被彻底侵占的无声宣告。
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和亲戚们,也不得不全体动员,齐上阵帮忙,硬生生撑起一个“鸡排世家”,来应对这泼天的流量。他自己也只能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回应,会努力调整状态,但那份源自街头摊贩的松弛感,显然已经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体验也在急剧降级。无数人抱着“为一人,赴一城”的浪漫想象而来,追求的是那种原汁原味的市井互动。
但流量的聚集效应带来的,却是酒店价格暴涨10倍、买一块鸡排需要排上数小时的长队,以及周边商家跟风涨价的糟糕现实。
就连官方的介入,那些善意的引导牌和执勤人员,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人们最初向往的那份“烟火气”。消费者们千里迢迢赶来,最终得到的,恰恰是他们所追求之物的反面。
李俊永不再是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鲜活个体,他成了一个可供合影、可被即时消费的符号,他自己的感受和权利,在狂欢中被彻底忽略。
这种矛盾的需求,要求他既要保持一个普通摊贩的真诚与松弛,又要承担起一个文旅IP所应具备的规模化服务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速红速朽”,几乎是所有草根网红无法逃脱的宿命。曾经的“拉面哥”,摊位前日均访客一度超过5万人,导致当地交通堵塞长达5公里。
而今,喧嚣散去,一切回归平淡。带动城市消费1.8亿的理发师晓华,也在热度褪去后回归了正常生活,他本人反而觉得“更自由了”。
流量的反噬,也波及到了本地。交通拥堵、卫生问题加剧,让一部分本地市民开始产生反感。
个体最宝贵的真诚,与流量机器冷酷的商业逻辑,就这样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最终只留下一地鸡毛。
“鸡排哥”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越是珍视和追捧一种纯粹的情绪价值,我们系统化的、集体的追捧行为,就越会加速它的商品化和最终的消亡。
看看其他城市的做法,有的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有的向公众开放机关食堂,有的对轻微的交通违法行为免于处罚。
这些举措或许不会带来爆炸性的流量,却像是涓涓细流,能让一座城市的文旅品牌“细水长流”。重庆更是巧妙地利用其“8D魔幻”的天然地形,将其本身塑造成一个巨大的、可持续的情绪触发点。
这些,才是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情绪价值”。
来源:屏风浊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