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也许没想到,曾经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语气平静、提问犀利的董倩,现在都54岁了。
不少人也许没想到,曾经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语气平静、提问犀利的董倩,现在都54岁了。
现在她已经不怎么常在屏幕上亮相了,可是在社交平台上,说起她的名字,讨论还是挺热闹的。
有人把她叫作“冷血记者”,也有人觉得她“敢于讲真话”。
其实大多数人都在纳闷——她到底惹了什么麻烦,竟会被骂着“滚出主持圈”?
一、书香门第出身,却误打误撞进了央视
1971年,董倩在北京长大。
家里算不上多么富裕,但父母都受过不错的教育,家庭氛围挺讲究礼仪,也很重视成绩。
父亲是山东人,个性挺严厉的;而母亲是北京的,本地人,说话特别温和。
在这样的氛围里,董倩小时候就被灌输了“得往前走”的想法。
不过,她那份天生的倔脾气,也常常和老爸“杠”上。
学生那会儿,她可没算得上“别人家孩子”,成绩也是时好时坏的。
一直到高三那年,一个严格的家庭老师彻底改变了她的模样。
她拼命苦读,最终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按理说,学历史的人,大多数都想着去当老师或者做学术研究。
偏偏命运喜欢跟人捉弄一番——
毕业那会儿,央视在招主持人。董倩没有专门学过播音,也没怎么正经面对过镜头,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
偏偏就中了大奖似的,成功进了门。
那会儿,她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央视的大门,从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二、从幕后到台前,她靠一股“狠劲”闯出路
当年刚进央视的时候,董倩对这行还一窍不通。
看到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我这边还连剪视频的技能都没掌握,麦克风的调试也搞不清楚。
那段时间,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忙着整理录像、写稿子,还不停地背提问。
她曾说那会儿“比大学还折腾”,可她一点都不服输——别人能做的事情,她也坚信自己一定行。
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她首次担任《焦点访谈》的国际编辑一职。
之后,她又被调到《东方之子》,开始担任现场记者。
那段时间,她到处奔波,无论风雨,从澳门回归到申奥成功,几乎每个重要新闻现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站在镜头前的董倩,脸上保持着一贯的淡定,语气从容不迫,但刚开口那一刻,瞬间能把人心拉得紧紧的。
她的访谈没那么像闲聊,更像是一场心理较量。
有人被问到流没流泪,或者直接保持沉默。但是,正因为这股“敢答”的劲头,她才能在央视站得稳住脚跟。
在2001年,她获得了主持界的顶尖奖项——金话筒奖。
那会儿,她才刚满30岁。
不少人都觉得,她未来会一帆风顺,搞不好还能变成“女版白岩松”。
没料到,真正的浪头还在后面等着你。
三、犀利的嘴,成就她,也毁了她
董倩问问题的方法,老是让人觉得又喜欢又怕呢。
她总喜欢直戳要害,把别人不敢开口的问题给问出来。
有人觉得那是职业上的敏锐洞察,也有人觉得那叫“冷血”无情。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她采访了一名刚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孩子,问他:“当时压在下面,你觉得害怕不?有觉得绝望吗?”
那孩子的眼神还带着惊恐的神色。
观众看了都觉得心疼,觉得这事真挺狠的。
一时间,网络上骂声连连,指责她“没良心没肺”。
在2013年,她采访了女排教练郎平。
她提出了个令人皱眉的问题:“那会儿你带美国队对阵中国队的时候,心里会不会觉得犹豫不决?”
镜头里的郎平微微一笑,没有回话,可屏幕外的观众都炸了:“央视主持怎么能这样追问?”
2015年天津大爆炸那会儿,她对一名刚完成救援的消防员说:“你是家里的独子啊,要是出啥事,你爸妈可咋办?”
对方一愣,眼圈都泛红了。
看完那段视频,观众几乎都在谴责她冷漠无情。
到2019年凉山火灾时,她在采访里还问过幸存的消防员:“你和牺牲的战友关系棒不棒?你会不会觉得自责?”
那瞬间,整个网络又是一片谩骂声。
你问这个问题,难道没想过别人会怎么想吗?
关于话题#让董倩退出主持圈#,曾经一度登上了热搜榜。
可她还是那样从容不迫,毫不慌张。
她曾经说过一句话:“新闻可不是用来安慰人的。”
她看来,记者的任务,就是勇敢面对苦难,别想着躲避。
群众真正需要的,是那份暖意,不是冷冰冰的事实。
她的锐气,终究戳中了大家的敏感点。
四、事业低谷,却有个男人始终在背后撑她
其实,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董倩的婚姻一直保持得挺低调的。
她的老公王世林,比她年长五岁,是央视新闻部的前辈。
两个人因为一次聚会相识。
那天,王世林听她说话,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虚伪,不娇滴滴的,还有主见。
两个人谈了恋爱以后,没有太多动静,悄悄地领了结婚证,也没有办酒席或者请客。
结婚以后,她又生了个儿子。
面对家庭和工作抉择的时候,她犹豫不决,到底是留在家里带孩子,还是坚持继续追新闻?
王世林只是问她一句:“闭上眼睛想想话筒,你还能忍心放手吗?”
董倩想了会儿,然后轻声说:“舍不得。”
于是,小孩就托给老人帮忙照看,她自己又回到了一线岗位。
她忙着在前线做采访,他则在后面守着岗位值班。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5年天津港爆炸、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
夫妻两人几乎是在同一刻同时赶赴了各自的“战场”。
他们很少开口说“我爱你”,但彼此心里都明白那份惦念。
在旁人看来,那对“新闻夫妻”其实两个聚在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很难找得到。
有人嘲笑她努力拼搏,有人指责她不顾家,可王世林从未发过牢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是她的信念。”
五、疫情前线,她再次“逆行”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武汉封城了。许多人四处逃离,董倩却偏偏走自己路,没跟着人潮。
她第一个冲在前线,奔波在医院、隔离区和方舱里,总共跑了超过九十天。
每次都穿着沉甸甸的防护服,日复一日地采访医生、患者还有志愿者。
有人在哭泣,有人笑了出声,也有人静静地不说话。
她说:“那些片刻太真切,也太难过。”
在采访张伯礼院士的时候,她好奇地问他:“您知道这里可能有风险,但还是决定来了,原因是啥?”
张伯礼一下子愣了,好像心里有什么难言之隐,眼睛都红了。
你真是挺会问的,一下子戳到我心里去了。
那会儿,大家都愣住了,没出声。
说不定,这就是董倩——嘴尖得像刀子,但那都是为了揭示最隐秘的真相。
六、被骂“冷血”,她依旧不后退
董倩坦言自己不算讨喜,提问的时候既不温婉也不圆润,但她认为,这才是记者应有的责任。
有人喜欢我,也有人嘴里不留情。
只要我能搞清事情的真相,那就值得了。
她曾经出过一本书,名叫《懂得》。
她在书里写到:“我一再逼迫其实心里挺难受的。”
不少人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才恍然大悟,她并非没有感情,只是把眼泪都藏在心底。
她曾采访过一位母亲捐出女儿心脏的事,那母亲说“我怕听到那颗心的跳动”时,董倩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那算得上是她职业生涯中少见的情绪崩溃。
从那之后,她的语调变得温和了不少,不过那份敏锐的感觉依旧没变。
只是,她开始懂得在那锋利的刀刃上,留一点暖意。
七、如今的她,淡出聚光灯,但没远离新闻
现在54岁的董倩,基本都不怎么出现在晚上节目的舞台上了。
她改行搞幕后策划了,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些特别报道的工作。
她的目光依然坚决,只是少了年轻时那股锐气。
她曾经说过:“我不打算当明星,只想做一个优秀的记者。”
可能她早就知道,被批评、被误解,其实是这个行业的一部分。
虽然她不是个完美的主持人,但在那个年代,她算得上少见的那个“敢说实话的人”。
在娱乐节目的采访里,她一直坚持让每个问题都带点力度。
而正是这份坚持,彰显了新闻精神最后那份不屈不挠的韧劲。
来源:赛车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