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自学印制伪钞1650张被判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15:59 3

摘要:近日,在广西宜州的一间普通出租屋里,曾彻夜回响着打印机低沉的运转声。没有人会想到,这间不起眼的民房竟成了一个“地下印钞厂”。而它的主人——32岁的谢某,非但没有将这一非法行径藏匿于暗处,反而将其拍摄成视频,公然上传至社交平台,美其名曰“接单定制”,试图以“技术

近日,在广西宜州的一间普通出租屋里,曾彻夜回响着打印机低沉的运转声。没有人会想到,这间不起眼的民房竟成了一个“地下印钞厂”。而它的主人——32岁的谢某,非但没有将这一非法行径藏匿于暗处,反而将其拍摄成视频,公然上传至社交平台,美其名曰“接单定制”,试图以“技术变现”的方式走上一条荒诞不经的“财富捷径”。然而,这场自导自演的“创业秀”,最终以锒铛入狱收场。

2024年8月,谢某在浏览网络论坛时偶然接触到伪造货币的技术信息。出于好奇,他开始系统性地自学印刷技术、图像处理和纸币防伪特征。随着知识积累,贪欲悄然滋生。他通过多个电商平台购置高精度喷墨打印机、特种纸张、油墨及假币电子模板,甚至研究起人民币的水印、安全线等细节,力求“以假乱真”。

令人震惊的是,谢某并未将这些行为视为犯罪,反而将其包装为一种“手工艺术”或“技术挑战”。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多段制作过程视频:从电脑调色到打印裁剪,再到如何用加热工具压出凹凸感,步骤清晰、讲解专业,评论区竟有不少人留言询问“能否代制”“价格多少”。这种近乎炫耀式的传播,不仅暴露了其法律意识的极度淡薄,也反映出当前部分网络空间对违法边缘行为的畸形追捧。

更危险的是,谢某并非仅停留在“展示”层面。经查证,他在数月内多次使用自制假币在小超市、菜市场购买香烟、饮料等小额商品,利用商家疏忽完成流通。这种“试用+销售”的双重模式,已构成完整的伪造、出售、使用假币链条。直至2025年4月15日,一名店主发现连续收到多张异常20元纸币并报警,警方顺藤摸瓜,将其抓获,并当场查获尚未使用的假币1650张,总面额达3.3万元,以及全套作案设备。

此案宣判后,引发广泛社会讨论。表面上看,这是一起个体铤而走险的刑事案件;但深层折射出的,是数字时代下非法知识传播的失控风险。如今,只需一部手机,便可轻易获取原本高度隐蔽的伪造技术教程。而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不加甄别地将此类内容推送给潜在受众,无形中降低了犯罪门槛。谢某正是在这种“知识开源化”的误导中,误将违法行为当作“技能创业”。

此外,该案也暴露出部分年轻人价值观的扭曲。在“快速致富”“副业自由”等网络叙事影响下,一些人对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日益模糊。他们追求“技术成就感”,却忽视法律底线;崇尚“独立创业”,却不问手段正当性。谢某曾对警方坦言:“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出‘完美复刻’。”这句话恰恰揭示了其动机的核心——不是单纯的贪婪,而是一种被异化的自我实现欲望。

值得肯定的是,司法机关对此案的依法严惩,彰显了国家对金融秩序零容忍的态度。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条,伪造货币无论数量多少均构成犯罪,数额巨大者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死刑。法院综合其坦白情节予以从轻处罚,既体现宽严相济,也释放明确信号:任何挑战货币权威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普及背后的伦理困境。我们无法阻止知识的流动,但必须强化法治教育与平台责任,防止技术沦为犯罪工具。真正的“生财有道”,从来不在打印机的墨盒里,而在诚实劳动与守法经营之中。

来源:故檐听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