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至23:17时,我才敢关掉那个不断弹出新评论的社交账号后台。指尖划过键盘留下的凉意,远不及心里那股从脚底窜上来的寒意——24小时前,我还抱着“挖出大新闻”的兴奋劲儿敲下那篇关于宗馥莉辞职的推文,此刻却成了全网追着扒底的“小丑”,真正体会到
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至23:17时,我才敢关掉那个不断弹出新评论的社交账号后台。指尖划过键盘留下的凉意,远不及心里那股从脚底窜上来的寒意——24小时前,我还抱着“挖出大新闻”的兴奋劲儿敲下那篇关于宗馥莉辞职的推文,此刻却成了全网追着扒底的“小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事情要从三天前说起。那天上午,娃哈哈集团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宗馥莉不再担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消息一出,财经圈和社交平台瞬间炸了锅。作为一个靠蹭热点、挖“ ”吸粉的自媒体博主,我第一反应不是分析企业战略调整,而是盯着“突然辞职”这四个字琢磨:这么大的人事变动,背后肯定有故事。是和宗庆后理念不合?还是集团内部有 ?甚至是有资本在背后推动?
这些猜测像钩子一样挠着我的心。我赶紧翻遍了所有公开报道,发现官方只字未提辞职原因,只说“为配合集团长期战略发展需要”。越是模糊,我越觉得有机可乘——如果我能“揪出”幕后推手,这篇推文的阅读量绝对能破百万,涨粉几万不成问题。
没有实锤怎么办?我想起之前混进的几个财经八卦群,里面总有人发些似真似假的“内部消息”。我翻了半天聊天记录,找到一条去年有人说“某饮料巨头二代和资本方谈崩”的闲聊,又结合最近娃哈哈旗下几个子品牌业绩下滑的新闻,开始“合理拼凑”:把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添油加醋写成“宗馥莉辞职并非自愿,实为资本方施压,因拒绝出售部分品牌股权遭排挤”,还煞有介事地说“据接近娃哈哈高层的人士透露,双方已僵持数月”。
为了让推文看起来更可信,我特意找了张模糊的“会议室洽谈图”当配图,标题起得极具 性:《独家!宗馥莉突然离职 :资本伸向娃哈哈,二代掌权梦碎》。10月11日中午12点,我按下了发布键,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下午涨粉后要开的直播选题。
起初一切都如我所愿。推文发布半小时后阅读量破10万,评论区里有人附和“早就觉得不对劲”,有人催我“再挖点细节”,粉丝数也以每分钟几十人的速度上涨。我坐在电脑前刷新着数据,嘴角都快咧到耳根,甚至回复了几条“后续会继续跟进”的评论,享受着被关注的 。
变故发生在下午3点。先是有几个粉丝在评论区质疑:“博主有实锤吗?还是瞎编的?”我没当回事,还回了句“懂的都懂,不方便放太多证据”。可没过多久,一条带认证的财经记者评论被顶到了前排:“经向娃哈哈集团求证,所谓‘资本施压’纯属谣言,宗馥莉辞职是个人职业规划调整,且已提前半年报备。另,博主文中‘高层人士’我认识,对方表示从未接受过采访。”这条评论像一颗 ** ,瞬间炸乱了评论区。越来越多网友开始质疑推文真实性,有人翻出我之前写的“ 新闻”,发现好几篇都是“据匿名人士透露”却无任何证据;更要命的是,有个网友直接扒出了我的过往——三年前我曾因编造某明星“隐婚生子”的谣言被 ,赔偿了5万元,还被平台禁言过半年,后来换了个账号继续做自媒体。
“原来又是个造谣惯犯!”“之前被骗过的举手!”“建议娃哈哈直接 他!”负面评论像潮水般涌来,阅读量没再涨,粉丝却开始大量取关,不到两小时就掉了一万多。更糟的是,有网友把我被 ** 的判决书截图发了出来,连我之前用的网名、真实姓名的缩写都被扒得一干二净。
我赶紧想删推文,可手却抖得按不准鼠标。这时,后台收到了两条私信:一条是平台的警告,说我发布不实信息,账号将被限流30天;另一条是陌生号码发来的,只有一句话:“我是娃哈哈法务部,请于48小时内删除不实推文并公开道歉,否则将依法追责。”
那一刻,我瘫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一片空白。原本想靠造谣蹭热度、赚流量,结果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把自己的黑历史全暴露了,账号被限流,还可能面临 。窗外的月亮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键盘上,映得那些“涨粉”“爆款”的念想格外讽刺——我以为自己是抓着的“猎手”,到头来却成了被全网看穿的“猎物”,这“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滋味,真是又苦又涩。
凌晨1点,我终于删掉了那篇推文,却不敢看后台的消息。手机放在旁边,屏幕亮了又暗,全是粉丝取关的提醒。我盯着天花板,心里只剩后悔:如果当初能踏实做内容,不总想走捷径、编谣言,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明天醒来,不知道还有多少“麻烦”在等着我。
来源:田间放纸鸢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