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
【经典正考】二十七、“道”是什么?
——老子其书、其人及思想源头暨孔子学道
潘毅先生《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道之篇》说:
“‘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难及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了上面那句话,言说尚且这样难,可想而知要对‘道’的心悟落到医学实处,就更非易事了。”
1、古代典籍记载:
(1)《列子·天瑞》说:“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2)《道德经·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纬·乾凿度》说:“易者天地之道也。”“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5)《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2、道是什么?
由上中华传世典籍可知,道是“无”,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乃“太易”者也。“道生一”之“一”是太极混沦(沌)状态之“有”。
道是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的)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天道是也!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世界万有之根源,是天下万物之母亲。道产生了太极(混沌状态),太极分裂为对立的天地阴阳二气,阴阳的交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万物。即
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具体而言,道指天体宇宙——天地四时阴阳五行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所谓天道是也,即寒暑之更替。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木温,夏火热,长夏土湿,秋金凉,冬水寒;春木少阳,夏火太阳,长夏土至阴,秋金少阴,冬水太阴;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等。人亦应之。
老子乃道家学派之创始人,中国首位伟大的哲学家,春秋末期人。马王堆汉墓帛本《老子》甲、乙本之出土,证实了《老子》一书,确系本人所撰。其所创之“道”,是自然之道、本原之道、规律之道,乃天地万物之本原。其后战国秦汉时期的《易传》吸收了老、庄道家的阴阳说及稷下道家的精气说与阴阳家之哲学思想,并结合儒家的伦理观,阐释《易经》。《老子》“道生一”是论道的,《易》“有太极”是论道的,《黄帝素问》亦是论道的。三者之心是相通的,三者交相辉映、与道同德共鸣,三者之道是相承的,三者乃新三坟典籍,即《老子》《易传》《黄帝素问》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科学之道。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素问》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之“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仿的规律与准则。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学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思想的展现,中医是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合一的大道。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又,《易·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参以中医学经方学派之《伤寒杂病论》而言,中医学不是只讲道,而是道、器(术)结合的生命医学技术,汉代谓之“方技”之学,乃“生生之具”(《汉志·方技略》),即治病愈疾、防病养生、康健病体,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工具、技术与方法,亦即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
要之,道是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的)的自然循行变化规律,即一年四时阴阳五行的循行变化规律,亦即季节气候阴阳寒暑变化之规律。
3、老子其书、其人及其思想源头
相关专家学者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的看法分歧很大,分述如下。
(1)老子其书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看法:
①认为《老子》就是本人所作,这是传统的观点;
②认为《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但他仅是口述,《老子》一书则是由他的弟子们记录整理下来的;
③《老子》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④《老子》一书成于秦汉时期,甚至晚至西汉文景之间才出现。
持以上各种观点的学者也均提出各自的依据而长期争执不下。
然而,自湖北荆门郭店楚土中有《老子》一书,专家认定这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其作者就是老子本人,是我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抄本后,《老子》书写于战国后期的的论点已不能成立。湖北荆门战国楚墓《老子》竹简出土,更可证《老子》不会晚于战国中期。其余诸如《老子》写于西汉文景之际,或《吕氏春秋》之同时,或《荀子》之后等种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要之,老子其书《道德经》是春秋末期老子亲撰,帛本名《德道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
(2)老子其人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
据史料及相关文献记载,老子,姓老(老氏、子姓),字聃,名虎(小名老虎)。虎,江淮南楚方言谓之狸儿。狸儿,音近李耳,此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说“名耳……姓李氏”之来源。实际上,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有老氏、无李氏,故《史记》之说有误。如
①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第四·以名为氏》说:“老氏,《风俗通》‘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宋有老佐’,《论语》‘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老莱子之后……以其老也,故以老称之,遂为氏。”
②清姚鼐《老子章义·序》说:“《太史公书》不甚知姓氏之别……夫老子,老,其氏也;聃,其字也。……老子所生,《太史公》曰‘楚苦县’,或曰‘陈国相人’,《庄子》载孔子、阳子朱皆南之沛见老子。夫宋国有老氏,而沛者宋地,言老子所生,三者说异,而《庄子》尤古宜得其真。然则老子其宋人,子姓耶!子之为李,语转而然,犹姒姓之或以为弋也。彭城近沛,意聃尝居之,故曰老彭,犹展禽称柳下也,皆时人尊有道而氏之。晋穆帝名聃,字彭子,汉晋旧儒必有知老彭为聃之氏之说者矣。后世失之,乃不能明也。”
③高亨《老子正诂·〈史记老子传〉笺证〉》说:“亨按: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请列四证以明之。
“周秦旧籍,若《庄》《荀》《韩非》《吕览》《礼记》《国策》等,于孔墨大师,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其证一也。
“古有老姓而无李姓,《世本》‘颛顼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成公十五年》‘宋有司马老佐’。又,《昭公十四年传》‘鲁有司徒老祁’。老佐、老祁盖皆以老为姓,虽不必出于老童,然古有老姓,可以论定。故商之老彭,楚之老莱,余亦疑其原姓老也。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无姓李者,惟《左氏·闵公二年传》晋有‘李克’(《吕览·先己》篇高注引作‘李克’,乃后人改‘里’为‘李’耳),《昭公十八年传》郑有‘里析’,《鲁语》鲁有‘里革’,然皆作‘里’不作‘李’(《史记·循吏列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左传》作‘士离’,不作‘李’)。《战国策》始有李悝、李克、李谈、李牧,《韩非子》始有李克、李史。是李姓之起甚晚,老子之世,未闻有之。然则老聃原姓老,明矣。其证二也。
“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借同音字为之。所借各异,故一姓往往岐为数姓。如《晋语》所记黄帝子十二姓,其巳姓则岐为姒姓,为允姓;其任姓则岐为娀姓,为南姓;其依姓则岐为偃姓,为嬴姓(采刘师培说)。若是之类,不可历举。至荀卿亦作孙卿,田仲亦作陈仲,邹衍亦作驺衍,惠子亦作慧子,更无论矣。故老之变李亦语转而然,与此同例。其证三也。
“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其证四也。
“由斯观之,老、李本一,盖无疑问矣!考周秦旧籍,皆称老聃或老子无作李者。老变为李,殆始于汉。”
老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之史官)。据相关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无定说。道家学派创始人,亲撰《道德经》(帛本名《德道经》)一书,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深远。
要之,老子者,老氏(子姓),字聃,名虎,春秋末期人,亲撰《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帛本名《德道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
(3)老子思想之源头
道家出于史官,老子之思想源于“古之道术”(《庄子·天下》),即“人君南面之术”(《汉志·诸子略·道家》)、荆楚文化与博学多闻(任继愈《任继愈谈老学源流》)等。
任继愈《任继愈谈老学源流》说:
“老子之学发轫于荆楚,但老子不是乡曲之士,他曾到过北方,当过周守藏史,熟悉历史文献记载,接触社会现实腐败现象。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来源,他继承荆楚文化的特点,归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
第二个来源,老子博学多闻,善于吸取古代文化遗产,总结前人经验。
第三个来源,老子亲眼看到春秋时期社会的混乱,旧秩序的崩溃,仁义口号的虚伪性。
这三个来源,很自然地构成了老学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与儒学对峙并存、长达两千多年的两大流派。”
所谓“古之道术,一方面指古人勾通天人之术,存于《易》;另一方面,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办法”(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现存中华传世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国语》《左传》等可见老子的思想原型,特别是《易经》乃老子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陈鼓应《道家易学建构》说:
“春秋以前,《周易》为历代史官所掌管,这由《左传》的记载可为明证。老子是史官,故而通晓《易经》。《易》《老》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法思想方面最为突出。《周易》六十四卦卦形,有五十六卦都以反对为顺序……这种两两相对的关系,到了《老子》有着非常系统化的发展。两两对立的概念在《老子》书中可谓俯拾皆是……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思想——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老子的引易入道,最重要的莫过于把《易》的萌芽性的辩证思想引入道论而成为其哲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方法论。这是易、老关系密不可分的一环。”
又说:
“《庄子·天运》篇说:‘孔子五十有一,南之沛而问道于老子:求之于度数,求之于阴阳。’这里的度数、阴阳便是《易经》的基本内容。因此,孔子‘晚年喜《易》’有可能是受老子的启发。我个人还认为,老子受到《易经》的影响要远大于孔子,而老子对于《易传》的影响也远大于孔子;在天道观方面,老子思想是从《易经》到《易传》的承先启后的中间环节,而孔子则是‘罕言天道’的。”(陈鼓应《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
附录:孔子问礼、问道于老子
——老子、孔子与《易传》
金栋按:据先秦汉代典籍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曾问礼、问道于道家圣人老子,见于道家学派典籍《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篇(问道、求道)、儒家学派典籍《礼记·曾子问》(问礼)《孔子家语·五帝》《韩诗外传》、杂家(综合各家)学派典籍《吕氏春秋·当染》及史学典籍《史记》之《孔子世家》《老子列传》等。
据史料及相关文献记载,老子,姓老名聃,小名老虎。虎,江淮南楚方言谓之狸儿。狸儿,音近李耳,此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说“姓李氏,名耳”之来源。殊不知,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有老姓、无李姓,故《史记》之说有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之史官)。据相关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无定说。道家学派创始人,亲撰《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深远。
道家出于史官,老子之思想源于“古之道术”(《庄子·天下》),即“人君南面之术”(《汉志·诸子略·道家》)、荆楚文化与博学多闻(任继愈《任继愈谈老学源流》)等。所谓“古之道术,一方面指古人勾通天人之术,存于《易》;另一方面,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办法”(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现存中华传世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国语》《左传》等可见老子的思想原型,特别是《易经》乃老子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相关典籍如《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等记载,孔子曾整理儒家经典《六经》,即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传》;“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以《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儒家典籍而言,圣人孔子早年“罕言天道”,因此五十一岁还未悟到天“道”、得到天“道”,故去南方沛县向老子问“道”、求“道”。如《庄子·天运》篇说: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
孔子听了老子的教诲后,受益匪浅,孔子对弟子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雞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庄子·田子方》)孔子说,我对于大道、天道的了解,岂不像甕中的小飞虫吗!要不是老子先生启发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并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庄子·天运》),老子好像一条龙!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研《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本《易传·要》),并终有所悟,即以“德义”释《易》,以阴阳释“道”等,创立了德义优先的新易学。将原本占筮典籍之《易经》,转为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得“道”后开始传授弟子,其思想得到弟子及弟子之弟子与汉代后儒之传承,撰次整理为《易传》,从而大倡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传承关系,
即《易经》→《道德经》→诸子百家:如道家(老庄、稷下、黄老)与阴阳家之天道观、儒家之伦理观等→战国秦汉时期N种《易传》→①通行本《易传》(又名《十翼》,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②帛本《易传》(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
《易经》所以影响后世,确切地说,不是由于占术,乃基于《易传》所提出的哲理!
要之,以老子与孔子之关系而言,道家是儒家之师,儒家乃道家之徒!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好像是一条龙!
来源:河间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