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放牛,14岁下矿,靠捡煤渣换钱上夜校,最后成为“铁路之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2:47 2

摘要:1781年,英格兰北部寒风刺骨。威勒姆村的破农舍里,一个婴儿在煤油灯下啼哭。父亲罗伯特盯着刚出生的儿子乔治-斯蒂芬森,叹了口气:“这孩子恐怕连活到成年都难。”

1.

1781年,英格兰北部寒风刺骨。威勒姆村的破农舍里,一个婴儿在煤油灯下啼哭。父亲罗伯特盯着刚出生的儿子乔治-斯蒂芬森,叹了口气:“这孩子恐怕连活到成年都难。”

乔治的童年只有饥饿和煤灰。8岁放牛,14岁下矿,手指被蒸汽机的齿轮绞出血,工头却骂他“笨手笨脚”。夜里,他蜷缩在草席上,用木炭在墙上画奇怪的图形——那是他偷看纽科门蒸汽机时记下的零件。

“读书?那是贵族老爷们的事!”母亲撕碎了他捡来的旧课本。可他偷偷用捡煤渣的钱上了夜校。

18岁那年,他攥着人生第一笔工资——1先令,买了本《几何原理》。矿工们嘲笑他:“这小子做梦都想当老爷呢!”

1803年,乔治结婚了。妻子弗朗西斯是个红发姑娘,笑起来像春天的雏菊。她握住他生满老茧的手:“咱们会有自己的家,对吧?”

可幸福只持续了三年。1806年,弗朗西斯咳血死在木板床上,怀里还抱着发烧的儿子罗伯特。

乔治疯了似的砸烂一台废弃蒸汽机。“为什么我修得好机器,却救不了她?”

他把儿子塞给妹妹,转身扎进基林沃斯煤矿。矿主说:“你要能造出比马更快的运煤车,我就给你涨工钱。”

没人相信这个矿工能成事。连亲爹都劝他:“别折腾了,命是改不了的!”

1814年7月,矿场上聚集了上百人。乔治擦掉额头的煤灰,拉动阀门。随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布吕歇尔号”这个6吨重的铁家伙突然喷出黑烟,缓缓挪动了!

“动了!真的动了!”人群炸开锅。可才前进20米,齿轮就卡死了。铁轮在轨道上擦出火花,差点引燃整辆车。矿主的脸比煤还黑:“你这玩意连驴都不如!”

那晚,乔治蹲在车间里,耳边响着工友的冷嘲热讽。他突然抓起锤子砸向齿轮:“为什么传动总出问题?为什么!”

铁屑飞溅划破他的脸,血混着泪滴在图纸上。

2.

1821年深秋,一队黑衣人抬着棺材走进达灵顿镇。警察拦住他们:“最近霍乱严重,所有棺材都要检查!”撬开棺盖的瞬间,铁轨和测量仪哗啦掉出来。

商人皮斯吓得直哆嗦:“要是被发现我们在勘测铁路……”

乔治却盯着荒地说:“这里会铺满铁轨,火车能跑得比风还快。”

夜里,他摸着儿子罗伯特的头:“要是失败了,咱们就去美洲当流民。”

1825年9月27日,斯托克顿港口人山人海。乔治亲自驾驶“旅行号”,载着450名乘客缓缓启动。突然一声巨响——第三节车厢脱轨了!

“完了!”皮斯瘫坐在地。乔治却跳下车,与众人合力把车厢抬回轨道。乘客席爆发出欢呼,有个老太太颤巍巍地说:“这铁马……真的跑起来了!”

时代就此改写,乔治-斯蒂芬森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829年10月,利物浦郊外雨山聚集了上万观众。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要和四家公司的机车比拼。规则残酷:必须连续往返跑完112公里,谁先趴窝谁出局。

前三天,其他机车接连爆缸。轮到“火箭号”时,天上突降暴雨。罗伯特抓着父亲的手发抖:“冷凝器万一进水……”

乔治没有说话,一把将他推上驾驶座。

当“火箭号”冲破终线时,仪表显示时速30英里——比最快的马车快三倍!观众疯狂地涌向轨道,却没人注意到议员赫斯基森正蹲着系鞋带……

“快闪开!”乔治的嘶吼被汽笛声淹没。车轮碾过血肉之躯的瞬间,他想起被蒸汽机绞断手指的矿工,想起咳血的妻子。原来人命在机器面前,始终脆弱如纸。

3.

1848年8月,切斯特菲尔德庄园。67岁的乔治蜷缩在病床上,手里攥着“火箭号”的模型。医生摇头:“胸膜炎晚期,撑不过今晚了。”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墙上的世界地图。那些细密的红线——利物浦到曼彻斯特、伦敦到伯明翰、布鲁塞尔到安特卫普——都是他亲手画的图纸。突然,他挣扎着指向窗外:“听!是汽笛声……”

管家泪流满面。二十英里外,一列火车正呼啸着穿过他修建的隧道。在一阵阵汽笛声中,那个曾因偷运铁轨差点坐牢的矿工之子,终于永远合上了眼睛。

次日清晨,英国所有火车站降半旗。报童举着号外狂奔:“铁路之父走了!他给世界装上了铁脚板!”

后记

乔治·斯蒂芬森没留下豪言壮语,只在日记里写过:“蒸汽机不会累,但人的血泪会烧干它。”

如今,当高铁以200公里时速掠过英格兰原野时,铁轨下仍回响着200年前一个穷小子与命运较劲的喘息。

来源:读历史是读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