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的Yakult(雅库尔特)最近有点“冰火两重天”,本土这边销量掉得让高管愁眉苦脸,欧美那边却有银行家追着要代购,你说这事怪不怪?
日本的Yakult(雅库尔特)最近有点“冰火两重天”,本土这边销量掉得让高管愁眉苦脸,欧美那边却有银行家追着要代购,你说这事怪不怪?
作为日本家家户户冰箱里的“健康常客”,它现在一边要应付本土消费降级的压力,一边还得被资本推着往海外冲,连最招牌的“YakultLady”都快没人干活了,这盘棋它到底怎么下?
Yakult的麻烦先从本土开始的,2021年的时候,它家那款“Yakult1000”多火啊,明星网红天天打卡,说喝了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社交媒体上全是晒单的。
本来以为这热度能稳住,结果没两年就凉了半截。
高管后来也松口,说“最近需求有点回落”,可这“回落”背后藏着不少事儿,最直接的就是日本家庭没钱了。
你敢信吗?日本米价都翻了一倍,总务省的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在健康饮品上的支出都降了3%还多。
本来买Yakult就是“锦上添花”的事,现在连米饭都贵了,谁还愿意多花这份钱?我倒觉得这不是Yakult的错,毕竟老百姓过日子,先紧着刚需来,这很实在。
更头疼的是它家那三万名“YakultLady”。
这些阿姨们天天走街串巷,一户户敲门推销,靠的就是这份“温情”拉客户。
可现在日本年轻人都不愿干这活儿了,厚生劳动省说65岁以上就业的人都占了五分之一,哪还有年轻人愿意天天跑断腿?
高管说“组织快顶不住了”,这话我信,本来想靠老办法撑着,后来发现没人接班,这传统模式怕是真要改了。
本土这边愁云惨淡,Yakult倒把希望放去了海外。
它选的路子还挺聪明,先从亚洲试水,今年3月把“Yakult1000”卖到了香港,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然后又盯着亚洲其他市场,直接推出桃子味、麝香葡萄味的新品,你想啊,好多人都没喝过原味Yakult,先给个熟悉的水果味,接受度肯定高。
马来西亚那边就很明显,果味款一上市,首月销量就超了预期三成,这招算走对了。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欧美市场。
Yakult总裁去欧美走访的时候,发现不少金融圈的人早就知道“Yakult1000”了,甚至有人追着他“求代购”。
为啥啊?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摆着呢,金融行业的人每周平均要加班12小时,四成的人都有失眠、焦虑的毛病。
Yakult1000说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这不正好戳中他们的痛点吗?
所以Yakult才下定决心要攻美国市场,计划2026年在佐治亚州建个新工厂。
之前加州已经有一个厂了,再加上这个,东海岸、西海岸都能覆盖到。
美媒还拍了新工厂的外景,看那规模,投产后一年能产1.5亿瓶,野心真不小。
不过话说回来,欧美超市里饮料种类多到数不清,Yakult刚开始只能靠“Yakult1000”打天下,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那些加班族买不买账。
东南亚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Yakult在这儿卖得火,全是被逼出来的。
当地没有全民健康保险,去趟私立医院看个门诊就要50美元,普通家庭哪承受得起?Yakult成了“低价健康选择”,高管说“越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的产品”,这话虽然直白,但确实是实话。
不过也有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像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进口关税高到25%,还得做本地认证,流程能拖半年;欧洲的波兰、捷克又被本土品牌占着市场,想进去可不容易。
一边是海外市场的机会,一边是资本催着要业绩,Yakult现在跟被架在火上烤似的。
今年5月,美国有家叫DaltonInvestments的投资公司,直接提案让Yakult一年内回购股票,说白了就是逼管理层拿出更亮眼的成绩。
无奈之下,Yakult只能在2月宣布“总回报率70%”的目标,还好上半年超额完成了,达了72%,但利润空间明显窄了,你想啊,为了冲业绩,不少成本都得压缩,长期这么搞肯定不行。
更吓人的是它的五年目标,到2030年,合并销售额要到7000亿日元(差不多46亿美元),营业利润冲900亿日元。
我算了算,这得每年增长8.5%才行,可全球益生菌饮料市场年均增速也就6.2%,这目标定得也太激进了。
总裁说“这绝对不是轻松任务”,我看何止不轻松,简直是在赌。
而且它计划花4300亿日元搞投资,其中2000亿都要投去增长领域,万一海外市场没做起来,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面对这么多压力,Yakult也在想办法自救,最明显的就是搞数字化。
之前全靠“YakultLady”上门沟通,现在年轻人连电话都不愿接了,只能推客户沟通App,能在线付钱,还能调送货时间。
东京先试点了一阵,效果还不错,送货效率提了15%,复购率也涨了8%,计划2030年全国都用上。
本来想靠人维系的“温情”,现在只能靠技术补,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Yakult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快消品牌的缩影,本土市场增长见顶,海外扩张充满不确定性,还要应付资本的短期要求,连传统优势都在慢慢消失。
它手里的牌不算差,有“Yakult1000”这个爆款,海外也有明确的需求,还有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但能不能把这些牌打好,就得看它怎么平衡,既要稳住本土的基本盘,又要在海外快速扩张,还要不让资本逼得太急。
未来几年,Yakult的每一步都很关键。
佐治亚州的新工厂能不能按时投产?东南亚那些难啃的市场能不能攻下来?“YakultLady”的老龄化问题能不能靠数字化解决?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决定着Yakult的未来,也给其他想走“本土+海外”路线的快消品牌,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参考样本。
毕竟,在健康需求、资本压力和传统模式的碰撞中,没有谁能轻松过关。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