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叫‘红梅妈妈’的时候,我的眼泪立马掉下来了,特别感动,孩子奶奶也在旁边流泪,帮助孩子这么久以来,他的变化很大。”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爱心妈妈”李红梅回忆起帮扶困难儿童的经历时,眼眶微微泛红,泪水噙在眼眶里。
“爱暖万家”公益项目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当孩子叫‘红梅妈妈’的时候,我的眼泪立马掉下来了,特别感动,孩子奶奶也在旁边流泪,帮助孩子这么久以来,他的变化很大。”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爱心妈妈”李红梅回忆起帮扶困难儿童的经历时,眼眶微微泛红,泪水噙在眼眶里。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李红梅口中的“帮扶”,源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24年1月发起、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支持的“爱暖万家”公益项目。作为项目一线志愿者,“爱心妈妈”们深入各地困难家庭,通过提供心理关爱、生活帮助、安全保护等结对关爱服务,促进建设和谐家庭关系,共同营造安全、温暖的社会环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119个县区的12200户困难儿童家庭提供了结对关爱服务,直接受益94万余人次,辐射2781万余人次。而李红梅所在的平罗县,正是这一公益行动的首批受益地区之一。
作为首批受益地,平罗县早已将“爱暖万家”的理念转化为贴合本土的实践——当地妇联以“爱暖万家”为核心,让“爱心妈妈”的帮扶不止于物资支持,更聚焦心理疏导、情感陪伴等“筑心”之举。李红梅与孩子的动人联结,并非个例,而是无数“爱心妈妈”扎根平罗、深耕困难家庭帮扶的一个缩影。
深入基层服务的“她们”如何用细腻的关怀打开困难家庭的心门,又如何让“爱”真正落地生根?《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平罗县多个受益家庭,努力寻找“爱心妈妈”和“爱心姐姐”们为困难儿童及其家庭的“筑心”密码。
重建孩子及家庭信心
在平罗县的困难家庭中,不少因意外变故陷入低谷——父母残疾、亲人离世、多孩照料压力等,不仅让家庭氛围压抑,更让孩子的成长蒙上阴影,这样的消极影响在母亲和孩子身上体现尤为明显。而“爱心妈妈”们的帮扶,正是从解开孩子与家长的“心结”开始。
“小丽(化名)妈妈整体状态较为低迷,自我防御心理较为明显,家里的气氛也比较低沉。受此影响,小丽在学校的小组活动中,不敢举手发言,显得不够自信。”帮扶小丽的“爱心姐姐”韩晓洁,是一位有着12年家庭教育经验的志愿者。
为了让小丽打开心扉,韩晓洁会在小丽每一次发言后,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三个月后,小丽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她笑的次数越来越多,看到熟悉的人,会远远地送上拥抱,能大方地与人交流互动;她不仅主动报名朗诵活动、协助同龄伙伴参与集体活动,还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会在妈妈生病时关心照顾。”回忆起小丽的“蜕变”之旅,韩晓洁脸上带着笑意。
小丽的变化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家,带动着母亲和哥哥一起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韩晓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小丽妈妈慢慢学会了情绪管理,不再动辄发火,甚至会主动和孩子聊学校的趣事;原本提过退学的哥哥,也重新规划了学业,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与小丽不同,12岁的小涛(化名)面临的是“被忽视”的困难。作为多孩家庭的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的精力多放在年幼的弟妹身上,小涛的学习空间只有一张简陋的旧书桌,连睡觉的床都显得拥挤。
“第一次去小涛家,我和他都很拘束,哪怕提前了解了小涛的家庭情况,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他。”新手“爱心妈妈”张梦瑶回忆道。之后,她跟着有经验的志愿者多次入户后,才找到帮扶小涛家庭的突破口。
张梦瑶发现,由于身处多孩家庭,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小涛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受到弟弟妹妹们打扰,无法拥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她意识到小涛渴望拥有独立空间,于是联合项目为小涛申请了“筑梦空间”改造:换一张宽敞的书桌、添一张舒适的床。改造完成那天,小涛拥抱了张梦瑶,并对她说了一句:“辛苦了。”
“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那次之后,小涛更对我敞开心扉了,关系不再像之前那么拘束,在我们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中,小涛还主动帮助其他孩子融入集体。”张梦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小涛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弟弟妹妹都在他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好,家庭氛围相比以前更加温馨。
张梦瑶坦言,变化最大的就是小涛的妈妈,“爱心妈妈”们举办的任何活动和学习课堂,小涛妈妈都不会错过,并且一家五口都会参与,“小涛的妈妈曾经跟我说过,自己的学历并不高,所以很想给孩子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张梦瑶说道。
谈及加入“爱暖万家”项目的初衷,与韩晓洁这类经验丰富的“爱心妈妈”不同——张梦瑶还是一名刚接触困难儿童帮扶工作的新手。但“新手身份”并未阻挡她的脚步,凭借对孩子纯粹的喜爱,她主动报名加入项目,还一路跟着其他有经验的“爱心妈妈”们学习沟通技巧、摸索帮扶方法,在一次次入户陪伴中积累实践经验。“我本身就特别喜欢孩子,也好奇‘爱心妈妈’到底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后来听说了这些孩子的成长处境,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想着一定要为他们多做点什么,给他们多些帮助和温暖。”张梦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语气里满是真诚。
“其实所有帮扶工作都从自信力、情绪力、社交力、适应力四个方面切入。”韩晓洁总结道,不管是小丽的“敢说话”,还是小涛的“敢社交”,都是这四种能力逐步培养起来的结果,“孩子的积极改变,会带动家庭氛围与家长状态的转变,从而慢慢重建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爱心妈妈”与困难家庭的双向奔赴
“爱暖万家”的温暖,从来不是“爱心妈妈”的单向付出,而是帮扶者与受助者的“双向奔赴”。不少“爱心妈妈”坦言,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长与价值感。除此之外,部分受益的家庭妈妈主动加入“爱心妈妈”队伍,形成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良性循环。
“其实我是被帮助出来的妈妈。”李红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多年前,她因家庭变故陷入人生低谷,将近半年没走出家门,是志愿者一次次上门陪伴,带她参与公益活动,李红梅才慢慢打开心扉,并决定继续传递这份爱心。
张梦瑶的变化,则藏在“责任心”里。从幼儿园老师转型为“爱心妈妈”,她还考取了高级心理咨询师证,想以更加专业的知识,服务好孩子们。“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心更强了,既然孩子们都相信我,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托举他们,让孩子们满意,自己做的事情也更有价值。”谈及与孩子们相处的经历,张梦瑶满是笑意。
韩晓洁的生活,也因“爱心妈妈”的身份变得更有温度。帮扶困难家庭的过程,让韩晓洁不仅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服或者其他东西的时候,也会想起帮扶孩子的需求,下次入户帮扶的时候就给他们带过去。”韩晓洁认为,“爱心妈妈”更像“纽带”,连接起孩子、家庭与社会,先帮助家庭恢复功能,再进而通过家庭的改变影响社区向积极方向发展。
基层治理的“她公益”和“她力量”
在平罗县的基层治理图景中,“爱暖万家”项目的意义不止于帮扶个体家庭,无数个家庭的“小改变”,正汇聚成社会和谐的“大能量”。当地妇联通过机制创新,结合本地资源,努力打通了基层服务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但实践中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
“青春期孩子的干预难度比低龄儿童大很多。”有着丰富帮扶经验的韩晓洁坦言,对困难儿童及其家庭的帮扶需尽早介入,若错过关键成长阶段,后续帮扶效果会大打折扣。韩晓洁在长期帮扶中发现,有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因干预时间太晚导致干预效果不佳,让不少“爱心妈妈”深感无力。除此之外,《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爱心妈妈”本地志愿者的招募也面临“积极性不足”的难题:教师、医护等具备专业背景的群体,虽适配帮扶需求,但因日常工作繁忙,可投入帮扶的时间有限,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志愿者力量紧张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平罗县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也在共同探索着解决方案。“本地志愿者是‘爱暖万家’项目的重要人力资源,项目从一开始就重视本土一线志愿者的成长,也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志愿者成长与激励之道。除了培训,项目在每省设立了一名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员,对志愿者提供专业督导和赋能;同时设立了激励机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和实际情况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爱暖万家”项目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爱暖万家”项目面临的现实困难,还需要多方助力。石嘴山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晓凤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仍然希望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公安、司法、医疗等领域的女性群体加入“爱心妈妈”的队伍当中。“我们还是需要多元的综合的人才队伍。当前困难儿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心理的关怀,青少年内心的成长更需要被关注。”苏晓凤说道。
事实上,“爱心妈妈”不只是“妈妈”或“姐姐”这一种身份,更是困境家庭的“筑心人”。
在平罗县,“爱心妈妈”从来不只是“妈妈”和“姐姐”的角色,她们是孩子的“自信教练”,是家长的“情绪导师”,是家庭的“温暖纽带”,更是困难家庭的“筑心人”以及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正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所言,“爱暖万家”不是简单的物资帮扶,而是“用一个生命温暖另一个生命”的公益实践。在平罗县,越来越多的“爱心妈妈”正用“筑心”的力量,陪伴困难家庭走出低谷,让这份温暖在基层不断传递、蔓延。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