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文学,让70后农民工白保林,完成了身份逆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21:51 3

摘要:作家白保林说:“白天,我是一位客居在城市里的油漆工,忙碌在工地。然而到了晚上,脱下一身泥巴油脂的工作服后,我就是一名纯纯的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

作家白保林说:“白天,我是一位客居在城市里的油漆工,忙碌在工地。然而到了晚上,脱下一身泥巴油脂的工作服后,我就是一名纯纯的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

就是靠着对文学的无比热爱,白保林在二十多年的繁忙打工生活之余,依然坚持写作,坚持每天至少写五百字。就是用这种方式,他完成了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工,到作家身份的蜕变。

今年5月9日,他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出版自己人生里的首部长篇小说《驼峰山下》,成为第一个不用自费出版作品的榆林作者。

白保林,1979年9月30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定仙墕镇英山村。3岁前,母亲病逝,家里缺衣少食,童年鲜有乐趣,兄妹三人,就靠父亲一个人种地养活,长大成人。

1994年夏秋之交,白保林15岁,本该升入初中二年级继续学习,却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三年的农耕生活,逐渐把他磨炼成一个灰头土脸的农民。1997年春种过后,他开始像村子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背上包袱,外出打工。

“我一直语文学得好,在定仙墕镇中学读初中时,有一次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尽快上缴伙食费,有现金的缴现金,没现金的回家寻粮食来代替。我知道家里既没钱,又没粮,就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说明情况,请求缓一些时候缴伙食费,校长看完信件后,深表同情,答应了我的请求。”

白保林说,这是他第一次依靠文字的力量,为自己解除了生活上的难堪。从此之后,读书写作的种子,就在他心里默默种下了。出来打工后,在榆林市的工地上,只要有了休息时间,他就会拿起《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尤其是同为榆林出来的老乡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对他的冲击非常大,第一次读的时候,就一下子进入了痴迷状态。书里面孙少平上学时,没钱吃饭的自卑,还有外出揽工,却不忘记读书、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让他感觉,就像在说自己的故事一样。

白保林十七八岁就外出打工,是吃过了很多苦的。刚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只能拜一个既会木工,又会油漆的老乡为师傅,平时给师傅端茶端饭、递烟倒酒,都是小事情,关键是跟着师傅干了一年又一年,还拿不到一分钱的工资。当时的师徒制,就是这样的规矩。先跟着干三年,出师了,才有工资拿。

那段时间,对白保林来说,真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衣服破了,没有钱买;头发长了,只能自己用剪刀随便剪吧剪吧;胶鞋破了,拿细铁丝,一次次穿起来,垫上鞋垫,继续穿;想家了,也舍不得寄信打电话,只能把思念压在心底,写在纸上。

好在还有阅读和写作,成为白保林学徒生涯中,唯一的心灵慰藉。

没有地方写,也不知道该写到哪里,只能找到身边工友们的烟盒子,断断续续地在上面写上几句心底里最有感受的话语。长期的阅读积累,长期打工生活里的苦闷,让他的写作,变得非常接地气和口语化,内在精神的力量,在不断地潜滋暗长。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白保林终于挣到了钱,还清了家里多年欠下的债务,并开始有了积蓄。2004年春,已经外出打工七八年的白保林,终于攒下钱,在老家西沙寨城庄,买了两孔宅基地。同年夏天,经人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宁梅。张宁梅感动于他写下的文学作品,觉得他一定是个好人,于是两个人,下半年,才认识几个月后,就到当地民政局登记,结了婚。

现在他们生育有两个儿子,还将年迈的老父亲,接来同住。白保林和妻子夫妻恩爱、勤劳苦干、孝亲敬老的事迹,在周边群众中,广为流传。所以,榆阳区崇文路社区居委会,表彰他家为“栓正人家”。

2017年11月底,白保林以业余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参加榆阳区作家协会培训活动,并渐渐融入这个大家庭。通过长时间文学素养的储备,白保林尝试着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现状,用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书写出来。在写作中,他不断地讴歌生命的宝贵,弘扬拼搏奋斗精神,表达社会正能量的主旋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保林开始有诗歌,变成铅字,发表在《陕北》杂志上。而后,他创作的小说《塞北饭庄》《老杨与老羊》《虎娃》等,以及散文《缝纫机》《那年那月》等相继在其他报刊发表。

2019年冬,经过前期素材搜集、框架构思、人物关系表等整理,白保林开始为自己的长篇小说作准备。白天在忙碌的工地生活空隙,他开始着手创作,时常会在干活时停下来,拿起手机,将刚刚冒出的思路灵感,记下来,或者修改一下昨晚完成的部分内容。

2023年1月,白保林完成长篇小说《驼峰山下》的初稿。《陕北》杂志选载两章刊出后,效果很好,白保林被更多作者和读者知晓。2023年全年,白保林利用工作空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空,就投入到写作上,反复修改初稿,最终定稿25万字。

2024年7月,白保林入选第二批榆林文艺“青优”人才。同年11月3日,长篇小说《驼峰山下》样书印出,榆阳区作家协会组织“白保林长篇小说《驼峰山下》讨论会”。他在会上陈述了小说梗概、创作缘由、创作过程,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与会人员,无不感动落泪。

“没有文学的滋养,我都走不出当初的困难生活,是文学一直在给予我奋力向前的力量,是文学引领我找到幸福生活的旗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只会更加热爱文学!作为一名油漆工,苦役一般的家装工作中,我坚持做到勤奋、诚恳、守信;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愉悦的写作过程中,我坚守着文学就是人学的创作原则。写作这条路上,道阻且长,但我永不懈怠,孜孜向上。”

如今,说这话的白保林,已是榆林市作协会员、榆阳区作协副秘书长,奋斗多年,终于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和叠加,不再是当初那个迷茫的外出农民工。

来源:作家杨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