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最让人揪心的“估值”问题,咱们普通人看股票贵不贵,不用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金融术语,就盯一个“市盈率”就行,简单讲,就是你买这只股票,靠公司每年赚的利润,得多少年才能把本钱赚回来。
先说说最让人揪心的“估值”问题,咱们普通人看股票贵不贵,不用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金融术语,就盯一个“市盈率”就行,简单讲,就是你买这只股票,靠公司每年赚的利润,得多少年才能把本钱赚回来。
现在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到了23倍,这是什么概念?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会,市场疯狂到顶点的时候,市盈率也就差不多这个数。
要知道过去十年,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也就18倍左右,现在直接超出一大块,相当于你花23块钱买一件只值18块的东西,明摆着买贵了,而且贵得还不少。
更关键的是,这23倍的高估值还不是均匀分布的,好多涨幅都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公司身上。
比如那些做芯片、做软件的科技巨头,它们的市值加起来快占标普500指数的四成了,这就像你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压在一张彩票上,中了能一夜暴富,可一旦没中,后果想都不敢想。
而且现在不光是指数估值高,连单个股票的“市销率”——也就是买1块钱营收要花多少钱,都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企业还没挣到那么多钱,股价已经被炒到天上去了,完全是靠市场情绪在撑着。
偏偏这时候,美国政府还掉了链子,从10月1号开始,就因为两党在医保补贴、教育经费这些事儿上谈不拢,联邦政府直接停摆了。
美国政府一停摆,最要命的是“数据没了”——负责发布经济数据的劳工统计局、商务部这些部门,除了局长级别的人,其他人全放假,原本这周要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直接推迟了。
这数据有多重要?它能直接反映美国每月新增多少工作岗位,是判断就业市场冷热的核心指标,以前每次公布前,交易员都跟等高考成绩似的紧张。
更麻烦的是10月15号该出的CPI数据,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白了就是看物价涨没涨、通胀严不严重。
这数据更关键,因为美联储下一步要不要降息,全看通胀和就业数据说话。
9月份美联储刚降过一次息,就是因为看到就业市场有降温迹象,现在数据一断,美联储的人也只能“瞎猜”——总不能靠私营机构那些不全不准的数据来定政策吧?
加拿大丰业银行就说,政府关门越久,市场波动肯定越大,尤其是如果CPI数据也推迟,那美联储更没法判断经济情况,政策一乱,股市能稳吗。。
除了非农和CPI,期货交易报告、油气库存这些交易员每天必看的“粮草”也全断供了。
你想想要是你开车去一个陌生地方,导航突然没信号了,你是不是得慌。
现在的交易员就是这状态,没有官方数据做参考,只能抓着私营机构的零散数据瞎琢磨,比如看某个人力公司发布的就业报告,可这些数据要么样本小,要么统计方法不一样,跟政府的宏观数据根本没法比,靠谱程度差远了。
这种迷茫的局面,大机构早就开始行动了——他们可不会等着风险上门,Zacks投资管理的一个高级经理说,他早就开始减仓那些涨得离谱的高估值股票,比如之前炒得特别火的英伟达,然后把钱换成估值低、业绩稳的股票。
不止他一个,PiperSandler的首席技术分析师周三直接劝大家“赶紧把涨得多的股票卖一部分,尤其是那些涨得又快又猛的动量股”,他说现在标普已经连涨五个月了,就算跌个3%到4%也很正常,属于市场回调的常规操作。
可能有人会说,以前政府也停摆过,股市好像也没跌多少啊,确实,Truist咨询统计过,从1976年到现在,美国政府一共停摆过20次,标普500指数平均下来几乎没涨没跌。
但这里面藏着个“坑”——2018年那次停摆,标普居然涨了10%,这纯属例外情况,当时正好赶上美联储降息、经济数据好,属于特殊环境,要是把这个异常值去掉,剩下的19次停摆,标普平均每次跌0.5%。
可这次跟以前完全不一样,高盛的经济学家研究了半天,说找遍历史都没跟这次政府关门特别像的情况——以前的停摆要么跟预算谈判绑在一起,要么只关部分机构,还常涉及债务上限问题,这次啥都不沾,就是两党纯粹死磕,谁都不让步。
而且2018年那次停摆的时候,股市估值比现在低多了,还处在降息周期,企业盈利也在增长,现在呢?估值已经到了泡沫水平,盈利预期还特别高,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崩。
就像那个Zacks的经理说的,2018年的停摆跟现在根本没法比,上次是“低估值+降息”,这次是“高估值+政策迷茫”,风险等级差了好几个档次。
Front公司甚至直接警告,考虑到季节性风险、政府停摆的不确定性,还有大家对股市的热情可能降温,这个月标普500跌5%到10%,他们都不会觉得奇怪。
现在最有意思的是市场的“表面平静”。标普还在创新高,本周涨了1.1%,连“恐慌指数”——也就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波动率指数,自周三政治僵局开始后也一直没怎么涨,看着大家好像都不慌,该买的买,该卖的卖,但实际上,暗地里早就有人开始“保命”了。
期权市场上,近几周买“下跌保险”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三个月期的“看跌期权”——就是能在股市跌的时候少赔钱的工具,它的成本涨得比其他期限的都快。
这就像一群人在野外露营,表面上都在聊天说笑,但有人已经偷偷把帐篷钉得更牢,还备好了雨衣,因为他们知道,暴风雨可能要来了。
有分析师就说,这其实是大家的心态变了:“今年已经赚了不少了,别到最后又吐回去,还是先把利润保住再说。”
这种“锁定利润”的心态很关键。毕竟从年初到现在,标普500已经涨了不少,不少投资者手里都有收益,现在看到估值高、政府又关门,自然想先落袋为安。
近几周期权市场出现的“对冲需求”,虽然不全是因为政府关门,但至少说明大家对后市没那么乐观了——没人愿意拿着真金白银赌市场一直涨,尤其是在现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里。
还有个隐藏风险是劳动力市场降温,之前美国就业市场特别火,找工作容易,工资涨得也快,现在不一样了,新增岗位越来越少,失业率也有抬头的迹象。
就业市场不行,老百姓赚钱少了,消费自然会降,企业利润也会受影响。
偏偏下周美国企业就要开始公布三季度业绩了,现在市场对业绩的预期还挺高——毕竟估值都这么高了,要是业绩没达到预期,哪怕只是稍微差一点,股价都可能跌得厉害。
就像你对一个常年考90分的学生期望他下次考100分,要是他只考了85分,你肯定会失望,股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其实不用太恐慌,也别瞎追高,现在的美股就像站在一个高台上,下面没什么防护,大机构已经在慢慢往下走了,咱们没必要还往上冲。
那些涨得特别猛的科技股尤其要小心,它们的估值已经把未来几年的增长都透支了,一旦有风吹草动,跌起来会很凶。
投资这事儿,从来都不是比谁赚得多快,而是比谁能活得更久,与其跟着市场瞎起哄,不如多看少动,等政府关门的事儿有了结果,财报季过了,数据也恢复了,再看清楚方向也不迟。
毕竟,保住手里的本金,比什么都重要——要是本金亏没了,就算后面有好机会,也跟你没关系了。
最后再提醒一句:市场永远不缺机会,但缺的是能扛住风险的本金,现在这种高估值+政策迷茫的时期,稳一点总没错,别因为贪心把之前赚的钱又赔回去,那才真的不值。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