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成这项移植的团队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71岁的男性患者接受移植后存活171天,其中有38天依靠猪肝维持生命。 这表明,基因编辑猪肝能在人体内产生蛋白质、胆汁和凝血因子。
10 月 8 日,肝脏病学领域的顶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一篇论文,首次公布了全球首例猪肝移植患者的死因。完成这项移植的团队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71岁的男性患者接受移植后存活171天,其中有38天依靠猪肝维持生命。 这表明,基因编辑猪肝能在人体内产生蛋白质、胆汁和凝血因子。
通讯作者之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倍成用“史无前例”来形容该手术。他告诉媒体:“以前人们总是说,肝脏太复杂了,与心脏、肾脏相比,不适合做异种移植。经过这次尝试,我认为未来人们的看法会改变,异种肝脏移植是可行的。”
根据论文,这项突破性手术完成于2024年5月。
接受这次猪肝移植的是一位 71 岁的男性患者,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肝右叶巨大肝细胞癌(HCC)。根据评估,患者无法耐受右叶切除术,经介入等治疗无效,随时可能出现破裂。因此,在充分征得家属、患者、和各方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决定对这位患者开展异种辅助肝移植研究。
2024 年 5 月 17 日,手术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倍成教授团队进行。由于患者右叶巨大肝癌,手术首先对这部分肿瘤进行切除。术中发现剩余的左侧肝脏无法满足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决定供体猪的肝脏移植到患者右侧肝窝内。
供体猪来自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团队,体重约32公斤。团队预先敲除了3个猪异种糖抗原合成基因、过表达7个人类基因,以降低排斥风险,调节凝血功能。
猪肝移植入患者体内后,立即呈现红润色泽,并产生金黄色胆汁。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猪肝血流正常。术后第1天,患者的其他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第7天,患者能下地自由活动。
术后第一个月,患者未显示出明显排斥反应,肝功能和凝血指标逐渐改善。经过检测,供体猪肝可以产生蛋白质、胆汁和凝血因子。
然而,术后第31天,患者出现异种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肌钙蛋白、脑钠肽、补体相关指标升高。经过药物治疗及血浆置换,患者器官功能仍继续恶化。于是,医生在术后第38天,为患者进行了猪肝切除手术,症状缓解。
不幸的是,术后第135天,患者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患者常见且危险的状况),经过多次内镜止血及栓塞等处理,仍然反复出血,最终于术后171天
去世。
不过,虽然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较好,术后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异种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xTMA)、器官功能障碍持续恶化、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等。
在研究论文中,团队分析认为,xTMA 是本例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在切除猪肝后患者明显改善,但由于 xTMA 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这或许是未来提高异种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突破方向之一。
这个案例,首次成功完成了基因编辑猪肝脏的体内原位辅助移植,提供了评估慢性排斥反应、肝脏代谢相容性、凝血情况的可能,也显示出这种手术可以在保留部分原肝脏的同时,利用供体猪肝提供一定的肝脏支持。
来源:女人健康